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溺爱让孩子病得不轻

 

   欧美国家的儿童教育很长时间以来一直以“平等、民主”为宗旨,但现在,这样的教育模式开始受到了一定的质疑。英国《泰晤士报》日前采访了刚完成新书《儿童溺爱综合征》的加拿大临床心理学家麦琪·玛蔓。玛蔓指出,欧美国家家长的过度放纵和溺爱,已使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现了近乎极端的叛逆行为。这些孩子在书中被定义为“儿童溺爱综合征”患者。

  过度溺爱使孩子叛逆

  今年只有13岁的玛丽,早已有过性经历、尝试过自杀、曾长期服用毒品类药物,并且她每次离家出走都会长达几天时间。然而最令人意外的是,玛丽并非出生在充满暴力、辱骂和低教育背景的家庭。相反,玛丽成长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她的父母曾受过良好教育,对玛丽的任何要求都给予满足,对她的行为更是非常包容与理解。却不料,这种做法使玛丽变得极为叛逆。玛蔓表示,这是一个“儿童溺爱综合征”患者的典型表现,而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放纵和溺爱正是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

  据记者了解,在英国,类似的问题也很严重。家长的纵容,使青少年过早地习惯于我行我素,进而做出许多有悖社会传统的过激行为,吸毒、自杀、聚众斗殴,破坏公共设施等。有数据表明,青少年已成为破坏当地社会治安的主力。提起青少年问题,人们都会摇摇头,一副无奈的表情,在街上碰到成群结伙的青少年也都避而远之,生怕惹上麻烦。英国类似“超级保姆”一类介绍家长该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教育孩子的电视节目层出不穷,而且收视率很高。

  对孩子束手无策

  玛蔓表示,长时间存在的自由、平等思想,让孩子认为他们应该享有和大人一样的权利,让家长认为他们应该尊重孩子的决定。然而,因为年纪太小,他们又不具备成年人的心理素质去承担社会责任,于是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偏差。

  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控制权”已经越来越低,而且随着“控制权”的降低,家长们开始对孩子自以为是的想法和做法束手无策。她在书中举例说,当家长说“我要我的孩子能够做出自己的选择”,孩子理解为“没人有权利告诉我该干什么,我有权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当家长说“我要我的孩子永远生活得开心”,孩子则认为“当我不高兴、感到沮丧失望时,必须有人要为此付出代价,并且逗我开心”;当家长说“我要我的孩子生活得更有激情,更有价值”,孩子又会将其解释为“没有意思或没有回报的事情,我是不会做的”。诸如此类错误信息的传达,使孩子越发理直气壮地任性、自私起来。

  家长要夺回“控制权”

  玛蔓认为,与其责备这些家长,不如帮助家长们重新夺回在家中的“控制权”,实现家长的教育初衷。家长们必须明确在家中的“教父”政策。他们需要知道,自己有权利在不征求孩子意见的情况下做些决定,因为年少的孩子在很多事上并不具备正确的判断力。

  而事实上,孩子们在很多时候也希望家长能单方面做些决定,这能使孩子们有安全感和受保护感。例如,在劝说孩子在晚上9点钟上床睡觉时,玛蔓建议家长应当明确地告诉孩子,9点是睡觉的时间,并且让孩子知道父母不是在请求他们。玛蔓还建议父母应当明确自己要向孩子讲授什么样的道理,而不是简单地告诉孩子什么不可以做,否则,只会让孩子大发脾气,有时还可能导致他们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家长们必须认识到,过分溺爱将可能造成孩子精神混乱,并对任何规定都存在逆反心理。

  谈到孩子是否能够永远脱离“儿童溺爱综合征”的影响时,玛蔓也谨慎地表示,已经深陷“儿童溺爱综合征”的孩子大部分都能在家长的帮助下摆脱那些过激的行为,但对于有些孩子来说,幼儿时期的影响可能在他成年后重新显露出来,做出一些难以自我控制的举动。

  编者的话

  “溺爱综合征”在大多数父母眼里还是个新名词,它是指家长的过分溺爱使孩子的性格表现出某些缺陷。比如,情绪反常,无端哭闹;兴奋好动,难以安静;爱发脾气,蛮不讲理。有的还可能出现一些品行问题:性格孤僻、冷漠,缺乏同情心,和小伙伴关系不好,成年后不能正常处理好人际关系,并可能误入歧途,甚至犯罪。该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呢?本版通过对比中、英、美三国现行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力求给家长一些启示。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溺爱让孩子病得不轻  溺爱  溺爱词条  孩子  孩子词条  
综合行为

 妈妈说话时要避免挫伤孩子

 英国心理学家认为,语言是成年人与孩子沟通的重要途径,家长和老师的语言内容、表达方式等,对孩子的行为甚至将来的心理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他们经过观察研究,总结出了...(展开)

综合行为

 从小教育孩子遵守礼仪规矩

 教育要点:  1.学会“叫人”:孩子们已经学会用“叔叔”、“阿姨”、“阿婆”等称谓打招呼了,家长可以在节日聚会时教育孩子如何正确称呼亲戚,遇见熟人时,家长应及...(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