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对“乡村振兴”的几点思考!

重新定位农村在新时代发展中的作用,让农民成为新时代的“生态产业”工人

搞清楚该如何定位农村在新时代发展中的作用,我认为是有利于探索乡村振兴方向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今农民所种的粮食,蔬菜基本上是自给自足,城市的吃饭问题不再紧密依靠农村,而是依靠一些大的粮食和蔬菜生产基地。那么农村已经失去了自己粮仓和菜篮子的作用,在新时代,农村对社会的作用该如何定位。必须先搞清楚这个问题,乡村振兴才能有方向。一个对社会没有用的东西,就像扶不起的阿斗一样,即便诸葛亮在世,也只有累死的份。

广阔的农村到底能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呢?有的人会说农村的发展前景广阔,应该大力发展农村产业。不否认发展农村产业的重要性,但农村情况复杂,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特点,有些地方适宜大力发展产业,有的地方资源贫乏,搞产业实际困难很大。例如一些贫困地区,好的企业连县城都不愿意来,何况是穷乡僻壤的农村。什么企业愿意来,被其它地区所淘汰的污染型的企业?这显然与我们乡村振兴的本意不符。我认为在不适合发展传统产业的农村地区,勉强发展产业是不可持续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如果真的要发展,也只会是输血式的发展,一旦停止输血,看似兴旺的产业只会像泡沫一样破裂。这些靠输血,靠政府补贴强撑着的企业存在许多隐患,例如环境污染、金融风险等。一旦倒闭潮开始,有可能会冲击金融稳定以及就业和社会稳定,有些得不偿失。

这些不适宜搞传统产业的地区又该怎么发展?我们首先来看一看乡村振兴的五大战略目标: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如何理解这五大目标的内在联系?我认为不管是产业兴旺也好,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也好,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农村成为一片宜居的乐土!”宜居“这个终极目标应该怎么定义呢?首先肯定要做到“生态”,这就不得不让我们联系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上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充分说明搞好生态其实就是在发展农村产业,这既为我们不适宜发展传统产业的贫困地区指明了方向,也是对过去“退耕还林”政策的继承。

过去的退耕还林政策其实就已经在为农村的作用进行定位了,只不过人们的接受程度不高而已。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定位?就是水土保持、环境改善,广大农村的退耕还林政策对改善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环境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之所以人们不怎么接受,是因为退耕还林并没有让农村生活发生太大的好的改变,但这个定位还是比较准确的。退耕还林的缺点就是太粗泛,不够严谨和规范,并且对于改善农民生活过于消极。而“生态宜居”的战略决策既是对退耕还林政策的继承也是对它的一种完善,让其更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对改善农村居民生活将会有非常积极而重大的作用。

农村的作用定位于环境改善,我认为是科学的,这个改善作用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方面:

1、宏观方面是指农村对整个国家和世界能起到的环境改善作用,这种作用并非是微不足道的,而是通过限制农村传统产业发展换来的,是利国利民的大事,这一重大作用足以促使其它地区为农村这种宏观的环境改善作用买单。广大农村居民完全可以凭借农村的这一宏观的环境改善作用,成为有别于传统产业的“生态产业工人”。

2、微观方面的作用则是将宏观的环境改善与乡村振兴的生态宜居战略相结合,真正的从微观上改善农村环境;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品质,让农民真正成为退耕还林政策和生态宜居工程的受益者。

既要让农民成为“生态宜居”工程的受益者还要让他们成为“生态宜居”工程的建设者,让农民成为有固定工作和收入的新时代的“生态产业工人”。他们的工作就是建设和维护农村宏观的环境改善作用以及微观的生态宜居作用,主要收入则来自于农村以外地区的转移支付。应该将建设好、维护好农村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环境改善作用作为乡村振兴前期的重点工作。

继承和改善“退耕还林”政策,让其与“生态宜居”战略目标的的结合更加紧密

最近几年有的地方在退耕还林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结合土地流转的方式,将农村的土地集中起来,搞了一些观光景点,效果还是不错。我也参观了许多这样的景点,例如我们当地的“花语人间”、“玫瑰园”、“万花谷”等等。景区面积宽广,造型各异的稻草人、憨态可掬的卡通动物十分招人喜爱;各色花草树木、清新的空气也让人心旷神怡!集中修建景点的方式是对农村生态产业发展的一种很好的探索。不过我认为其与乡村振兴的生态宜居战略相结合得还不够紧密。它的思路可能是想通过打造特色景点的方式,促进农村旅游的发展,从而为农民增加收入。初衷是好的,但我认为对于打造农村景点的初衷,我们应该有一个重新认识,这个初衷并非是要通过它为村庄带来多少门票收入,带来多少商业价值。我们首要考虑的问题还是它的“生态宜居”功能和“环境改善”功能,如何将景点打造与“生态宜居”紧密的结合起来,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方向。

乡村振兴的另一个战略目标是“生活富裕”,什么样的生活才能称作是“生活富裕”?月入过万的生活就叫“生活富裕”?我想不是那么简单,“生活富裕”应该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我认为“生态宜居”的生活就一定是富裕的生活,什么叫“宜居”,拥有健全的基础设施、有效的生活保障就可以叫“宜居”,在“宜居”的基础上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宜居”环境就更是让人向往和富裕的生活了!

搞好生态宜居,健全的基础设施、有效的生活保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环境这几方面应该是建设的重点,如何将这几方面搞好?

1、基础设施建设:起码的路、水、电、气、网络等的建设是必须的,至于其它方面的基础设施则应由专业队伍,全局规划、科学施工,就不做详细介绍了。

2、对农村居民做到有效的生活保障:农村居民的生活保障同样源于产业,只不过是来自有别于传统产业的“生态产业”,前面我们说到了生态产业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宏观的环境改善作用;二是微观的生态宜居作用。通过发挥这两方面的作用,则可将农村居民转变成为有固定工作、固定收入的新时代的“生态产业工人”,他们的工作就是建设好和维护好农村在新时代的两个重要作用。也许有人会担心这种“生态产业”的模式是否符合实际,我认为与其用大量的财政补贴去补贴一些臭气熏天的养猪、养牛、养羊的养殖产业,或者是补贴一些污水横流的小作坊企业,还不如沉下心来打造具有可持续性的“生态产业”,以免输血停止,泡沫破裂,落得个血本无归,一片狼藉。

3、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环境:可以在现行的农村景区打造基础上进行扩展,让其充分与“生态宜居”战略进行对接。怎么对接,就是更多的凸显景区的宜居功能而非商业功能。将旧房改造,新房建设等更多的融入到景区打造中来,把居民的房屋直接搬入景区中,形成“景区即民居,民居即景区”的模式,而非将两者孤立起来。如此即便景点的商业价值不明显,但起码人们的生活环境将会得到到切实的大幅度挺高。另一个方面对不能融入景点整体打造的单独的居民居住环境也要进行适当改造,以满足基础设施健全、有效生活保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几方面的要求。

急需改善的基础设施

乡村振兴工作应该以”生态宜居“工程为抓手

要实现广大农村的“环境改善”功能,退耕还林必不可少,但更应该将“退耕还林”引入到与“生态宜居”相结合的精耕细作领域。如何做到精耕细作,首先不能将退耕还林简单的认为就是不种粮食了,让它自生自灭,长野树、野草。而是要充分的利用好退耕之后的土地以及我们房前屋后的空间,做到科学的规划、建设、管理和维护。并且要将农村居民这个乡村振兴的“主体”融入到“生态宜居”工程的建设当中来。前面我们说到了,既要让农民成为“生态宜居”的受益者,还要让他们成为“生态宜居”的建设者,这个“建设者”的角色对于将农民转换成为新时代的“生态产业工人”是十分重要的。例如通过采取将景区居民就地转化为景区工人,负责景区的建设和日常维护;将退耕后的农民按照统一规划安排到退耕之后的土地上开展生态建设等措施让农村居民完成从“农民”到“生态产业工人”的转变。

打造花园式的农村居住环境,农村将不再是“脏乱差”的代名词。在居民住房的周围有计划的种上既利于环境改善、水土保湿、又具有观赏价值和一定经济价值的花、草、树、木。而作为“生态工人”的农民的工作就是每天浇浇花、种种树!虽然经济收入,不一定都能月月过万,但是健全的基础设施、有效的生活保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环境难道还比不过收入过万,不能算作是生活富裕吗?通过发展“生态产业”,形成的花园式的新农村对于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环境改善都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难道不能算作是产业兴旺吗?农村居民干好自己的“生态产业工作”,维护好农村宏观的“环境改善”作用和微观的“生态宜居”作用,难道不能算作是对农村的治理有效吗?人们过上了舒心的生活,乡风自然也就文明了!

因此笔者认为,乡村振兴工作应该从“生态宜居”建设出发,如此方能将乡村振兴的五大战略目标紧密的联系起来。当然在十分看重经济价值的今天,这个方案或许过于理想化,不过只要这个理想能成为现实,我想其经济价值也会随之而得到体现,因其为经济发展所提供的硬件和理念是环保的、可持续的、具有美感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对“乡村振兴”的几点思考!  振兴  振兴词条  乡村  乡村词条  思考  思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