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疾速舰爆,从D4Y1到D4Y4,浅谈二战旧日本海...

如果要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海上战役,太平洋战区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如果要对二战期间太平洋战区的诸多战斗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那么,二战时的旧日本海军航空兵及其装备的变迁史,则是研究者避不开的研究对象。

太平洋海战期间,旧日本海军投入了不少新型舰载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旧日本海军航空兵为了与美国海军争夺太平洋战区的制海权和制空权,不仅投入了性能不俗的舰载战斗机,而且还研制并装备了数款舰载俯冲轰炸机。在旧日本海军的装备序列中,这些舰载俯冲轰炸机则被称为“爆击机”。

彗星式舰载俯冲轰炸机

而今天,本文就挑选旧日本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装备的,性能较为优异的一款“爆击机”——“彗星”式舰载俯冲轰炸机,向各位读者介绍其发展脉络,让各位读者对那段历史有更加深入地认识和了解。

早期研发史——从99式舰载俯冲轰炸机到“十三试舰爆”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旧日本海军航空兵装备的主要是99式舰载俯冲轰炸机,也就是九九式舰爆。九九式舰爆在太平洋战争初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战果。但是该机最大飞行速度仅有430公里每小时,在没有护航战斗机保护的情况下,很容易被美军战斗机所猎杀。在前线飞行员的强烈反馈下,旧日本海军决定研制一款全新的舰载俯冲轰炸机,来取代饱受非议的九九式舰爆。

九九式舰爆对护航机比较依赖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旧日本海军已经在研究“十试轻舰爆”俯冲轰炸机。因为当时日本国内在俯冲轰炸机方面的技术基础比较薄弱,因此,旧日本海军专门从德国进口了He-118轻型俯冲轰炸机作为参考借鉴。

在此顺便说明下旧日本海军对舰载机的命名规则,如果是原型机,则通常被命名为“X试”,如果是正式机型,则被命名为“X式”,比如“十试轻舰爆”和“九九式舰爆”。

He-118轻型俯冲轰炸机

虽然“十试轻舰爆”的研发出现了问题,但是旧日本海军本身对He-118轻型俯冲轰炸机的性能还是非常满意的。但该机的翼展太大,没办法直接在当时旧日本海军的航空母舰上使用。为此,旧日本海军责成山名正夫技术少佐,以He-118俯冲轰炸机的相关技术为基础,研发全新的舰载俯冲轰炸机。因为时值昭和十三年,因此新型舰载俯冲轰炸机也被称为“十三试舰爆”。

旧日本海军给十三试舰爆定下的指标为:最大飞行速度519公里每小时,巡航速度426公里/小时,在携带1个副油箱和一枚250公斤炸弹时,最大航程要达到2222公里。旧日本海军之所以对舰载俯冲轰炸机的航程有如此高的要求,在于旧日本海军认为,只有尽可能提升舰载机的航程,才能够比对手更早投放舰载机,作战效率更佳。

风冷发动机飞行阻力较大

不过与航程指标相比,摆在山名正夫技术少佐面前的第一个问题,却是航速问题。在此之前的旧日本海军考虑到海上作战的需要,更倾向于使用风冷式发动机。但是风冷式发动机的正面迎风面积更大,对于飞机的速度提升有较大的阻碍,因此,山名正夫技术少佐第一个任务就是寻找一款性能堪用的液冷发动机。

热田21型液冷发动机

很快,旧日本海军就从德国戴姆勒·奔驰公司,买来了DB601A型液冷发动机的技术图纸和授权生产许可证。旧日本海军将这款发动机的技术图纸交给爱知公司进行仿制,成果就是热田21型液冷发动机,这款发动机也就成了十三试舰爆的动力来源。

十三试舰爆的内置弹仓

除了使用液冷发动机外,十三试舰爆还采用了内置弹仓设计,而不是像99式俯冲轰炸机那样将炸弹外挂使用,该机也成为旧日本海军第一款使用内置弹仓设计的战机。同时,十三试舰爆机翼还采用了层流翼设计,以满足高速飞行的需求。所谓的层流翼,其机翼的最大厚度更靠近机翼后缘,上表面比较平坦,飞行时可以在翼面形成层流流动,减小摩擦阻力。

层流翼型

为了让十三试舰爆在俯冲时能够及时减速,十三试舰爆配备有电力系统操纵的全自动襟翼,在十三试舰爆进入俯冲状态时,全自动襟翼会自动展开进行减速。同时,十三试舰爆主翼上还配备有气动式刹车,能够配合全自动襟翼一起对飞机进行减速。

总体来说,十三试舰爆基本上满足了旧日本海军对新式俯冲轰炸机的要求。因此,虽然只经过为期1年的短暂试飞,但是旧日本海军航空兵还是在1941年年底订购了40架,给予了其D4Y的编号,并随即将其投入到太平洋战场上,“彗星”舰上爆击机至此诞生。

彗星”的升级——从D4Y1型到D4Y4

早在量产机出厂前,旧日本海军就已经拿走了3架原型机并将其改装为高速侦察机。其中2架改装后的高速侦察机随“苍龙”号参加了中途岛海战,虽然最终都战损,但是旧日本海军对其评价非常高,于是,旧日本海军以此前原型机改装经验为基础,设计出了“二式舰侦11型”高速舰载侦察机。

注意红圈处的固定式风挡和瞄准器

二式舰侦11型采用了固定式的三片式风挡,一具长镜身的瞄准器穿过固定式风挡。而在液冷发动机的上方,则布置了2挺7.7毫米固定式航空机枪,后座则装备了一挺九二式航空自卫机枪。

和侦查型不同,真正用于攻击作战的“彗星”式俯冲轰炸机的量产时间较晚。原因是1942年中旬,一架原型机在进行高速俯冲试验时,因为机体结构强度不足而直接解体。这也表明了当时的“彗星”只能够进行高速侦查,还不能够进行高速俯冲作战。

进行机体结构强化的作战型“彗星俯冲轰炸机直到1943年夏天才正式开始量产,这就是D4Y1型“彗星”,也称为“彗星”11型俯冲轰炸机,使用上文我们提到的热田21型液冷发动机,这批“彗星俯冲轰炸机在1943年开始正式被投入到太平洋战场上作战。

D4Y2型“彗星

随后的D4Y2型“彗星”相比于原来的D4Y1型“彗星”,主要是使用了动力更为强劲的热田32型液冷发动机。除了动力系统之外,D4Y1型“彗星”和D4Y2型“彗星”在其他方面的差别并不大。

旧日本海军航空兵对D4Y2型“彗星”的性能很满意,但是此时薄弱的日本工业基础又拖了后腿。因为热田32型液冷发动机生产难度较大,导致产能不足。为了能够向急需战斗机的旧日本海军航空兵供货,使用风冷发动机的D4Y3型“彗星俯冲轰炸机出现了。

D4Y3型“彗星俯冲轰炸机

不过好在D4Y3型“彗星”使用的“金星”62型风冷发动机最大功率可以达到1560马力,弥补了因使用风冷式发动机而导致的速度下降缺陷,并且“金星”62型风冷发动机可以大规模快速量产。于是,旧日本海军马上停产了D4Y2型“彗星”,转而全力生产D4Y3型“彗星俯冲轰炸机。

D4Y1-S夜战型“彗星

旧日本海军航空兵还在D4Y1、D4Y2、D4Y3三种型号的的“彗星俯冲轰炸机上,通过加装20毫米航炮等手段,改装出夜间拦截型“彗星”,这种少见的“彗星”主要任务并不是执行反舰任务,而是利用后座加装的斜置20毫米航炮拦截美军轰炸机。

D4Y4型“彗星

在战争后期,为了满足“神风”特工的需要,旧日本海军航空兵还装备过一款D4Y4型“彗星”。D4Y4型“彗星”拆除了后座的所有设置以减轻重量,焊死了腹部弹仓,并在其中装了800公斤的炸药。同时,为了提升撞击时的速度,机体后方还可以加装5具火箭推进器,将飞行速度提升到560公里。

按道理,“彗星”舰载俯冲轰炸机的性能不错,在当时的太平洋战场上应该能够取得不错的战绩。但实际上,除了击沉美国海军的轻型航空母舰“普林斯顿”号之外,大部分的“彗星”舰载俯冲轰炸机都成为了美国海航飞行员成长为王牌飞行员时的战绩。

被“彗星俯冲轰炸机击中的“普林斯顿”号

彗星俯冲轰炸机的战绩不如预期,并不是“彗星俯冲轰炸机本身的性能有问题,而是作为旧日本海军航空兵对手的美国海军航空兵,已经换装了F6F“地狱猫”舰载战斗机。以机动性见长的“零”式舰载战斗机对付F6F“地狱猫”舰载战斗机时尚且吃力,更何况是专注轰炸的“彗星俯冲轰炸机。

机身上贴满了战绩的“地狱猫”

此外,美国海军为了强化舰艇的防空能力,在太平洋战争中后期开始给自己军舰上的防空炮配备无线电近炸引信,也就是VT引信。即使是少量“彗星俯冲轰炸机能够突破F6F“地狱猫”战斗机组成的防线,也很难继续突破战舰自己组成的防空炮网。

5英寸双联装炮和VT引信简直是最佳组合

在整体制空权逐渐丢失的情况下,旧日本海军航空兵的轰炸机在实战中根本没有太多的作战机会。更不用说,随着旧日本海军航空兵精英飞行员的大量损失,新手飞行员因缺乏经验和足够的训练,更不可能发挥出“彗星俯冲轰炸机的性能。

总结——注定徒劳无功的“彗星俯冲轰炸机

在设计阶段时的“彗星俯冲轰炸机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但是一旦开始量产,当时日本薄弱的工业基础就拖了“彗星”继续升级发展的后退。如果“彗星俯冲轰炸机能够继续使用气动外形更好的液冷发动机,那么其综合性能将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拼数量也拼不过当时的美国海军航空兵

其次,是当时日本的综合国力和美国相比完全不是一个等级。得益于完善的战场救援制度和新飞行员的培育制度,美国海军航空兵有经验的飞行员可以将自己的成熟经验交给更多的飞行员。而旧日本海军航空兵的精英飞行员在大战前中期几次比较大的战役结束后,就已经损失得差不多了。

一架被击中的D4Y3型“彗星

等到战火逼近,旧日本海军航空兵就只能够利用“彗星俯冲轰炸机,以“一人、一机、一弹来换一舰”的方式进行所谓的“特攻”。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彗星俯冲轰炸机的性能再好,也不可能取得耀眼的战绩。失败,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日本海  日本海词条  疾速  疾速词条  二战  二战词条  D4Y1  D4Y1词条  D4Y4  D4Y4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