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中国古代兵家论将领的心理品质

作者:刘振中

  中国古代的军事心理学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世界军事心理学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仅就古代兵家对将领心理品质的认识,作初步的整理研究,以便借鉴和作进一步的探讨。

  1 将领类型论

  根据将领的才能、品德和个性,古代兵家把将领划分成不同的类型。主要的观点有如下5种:

  1.1 三类型说

  《淮南子·兵略训》根据将领能力的高低,将其分为上、中、下3种类型:“上将”,能够得天道、得地利、得人心,且用兵坚定而有气势,是常胜将军;“中将”,不知天道、不知地利,但得人心,有气势,是胜多而败少的将领;“下将”,无坚定主张,性自多疑,“居则恐惧,发则犹豫”,动辄败北。明代末年的兵书《投笔肤谈》也把将领分成3种类型:“夫将有儒将,有武将,有大将。儒将者,决胜庙堂者也。武将者,折冲千里者也。大将者,深明天地、兼资文武者也。”[1]这种划分,不仅根据将领的能力,而且也参考了他们的个性。

  1.2 五类型说

  明末清初的兵家揭暄把将领分为5种类型:儒将、勇将、敢将、巧将、艺将;并指出:“儒将智,勇将战,敢将胆,巧将制,艺将能。”[2]就是说,儒将足智多谋,勇将能征善战,敢将胆略过人,巧将长于制造,艺将身兼数技。

  1.3六类型说

  《将苑·将器》篇认为“将之器,其用大小不同。”并据此把将领分成6种类型,并具体分析了各类将领的才能与性格:十夫之将,能够明察是非,发现祸端,为众人所信服,百夫之将,勤劳负责,说话谨慎周密;千夫之将,耿直而有计谋,勇敢善战;万夫之将,外貌威风凛凛,工作热心,体察、关心部属;十万人之将,招贤纳士,严肃谨慎,待人诚恳,讲究信用,宽大待人,善于解决复杂的问题;天下之将,仁爱,讲信用,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识地理,以四海为家。

  1.4 八类型说

  北宋许洞把将领分成两类八种:“其大者,一曰天将,二曰地将,三曰人将,四曰神将;其小者,一曰威将,二曰强将,三曰猛将,四曰良将”。[3]在此基础上,作者对这8种将领从军事才能、品德和性格等方面作了全面的分析:天将,能审时度势,判断吉凶;能运筹帷幄,进退得当;能神机妙算,灵活用兵,以迷惑敌人,战胜敌人;对于战争的胜负有先见之明,行动有度,静居有方,能安定军心。地将,善于打仗布阵,善察地形;能灵活指挥部队,使其进退自如;善于使部队起死回生,也能使部队安然静处,“动而决胜”。人将,廉洁、节制、无不良嗜好;讲究礼仪,忠于君主,与士兵同甘苦、共患难;善于招贤纳士,果敢决断,仁义有度;对士兵宽宏大度,奖惩严明;能明辨是非,使军心稳定;能根据士兵的特点区别对待;在军事指挥上能够待机而动,将计就计,能充分利用有利形势果断进攻。神将,能灵活运用天时地利等条件,能选用优秀人才,3种将领(天将、地将、人将)的品性兼而有之。威将,由于原文缺失,具体内容不得而知。强将,行军打仗时能借助天时地利,能使用各类人才,能使各类官兵“闻敌而即行,心无疑虑”;能依法治军,使敌人闻风丧胆,战之能胜。猛将,指挥自如,行动变化多端,作战出敌不意,即使单枪匹马,亦能“使敌失惧而远遁。”良将,“以威为表,以猛为里;以强居中,兼三将而有之。”[3]

  1.5 九类型说

  《将苑·将材》篇,根据将领的才能、品德、个性等,把将领分成9种类型,即仁将、义将、礼将、智将、信将、步将、骑将、猛将、大将。各类将领的特征如下:仁将,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感化、教导士兵,以礼节规范士兵的行为,关心、体贴、爱护部下;义将,遇事不敷衍躲避,不让私利动摇自己的决心,以战死为荣,不忍辱偷生;礼将,地位高而不骄矜,得胜而不居功自傲,有才能但对部属谦和,性格刚强但能忍辱负重;智将,善用计谋,变化莫测,随机应变,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在战局危急的情况下取得胜利;信将,行赏公正及时,处罚不分贵贱;步将,身体强健,勇气压倒千人,善于固守阵地,擅长用剑戟撕杀;骑将,善骑善射,进攻时做先锋,撤退时当后卫;猛将,气概横贯全军,蔑视强敌,不屑于打小仗,面临大敌则勇气倍增;大将,见到人才喜出望外,虚心采纳别人意见,性格宽厚而又刚毅,勇猛而又足智多谋。

   2 将领素质论

  将领应具备什么素质?自《孙子兵法》以来,众说纷纭,大致说来,主要有如下一些看法:

  2.1 “五德五危”论

  《孙子兵法·计篇》云:“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就是说,作为将领必须具备多谋善断、赏罚有信、爱护士卒、勇敢坚定、明法审令五项标准,后人称之为“五德”。这并不能概括孙武对将领素质的要求。他在《九变》篇中还写道:“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这是从将领性格方面考虑的,补充了“五德”的不足。“勇”是美德,但“必死”、鲁莽就可能被敌诱杀; “爱人”是美德,但过分爱民则会因掩护民众而导致烦劳;“廉”是美德,但过分廉洁自爱亦会因受不起敌人的侮辱,而失去理智。至于贪生怕死,一触即发的将领,自然是不堪大任的。这样,孙武就从正反两个方面,对将领应当具备的素质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2.2 “三具”论

  《管子》认为,“为兵之数,……在于遍知天下,而遍知天下无敌。”[4]为此,将领必须“三具”,即要“知形”、“知能”、“知意”: “人之众寡,士之粗精,器之功苦,尽知之,此乃知形者也;知形不如知能;知能不如知意。故主兵必参具者也。[5]所谓“知形”,就是要认识敌我双方军事物质力量的“轻重强弱之形”;“知能”,就是要认识敌我双方将领的才能;“知意”,就是要认识敌我双方军事行动的意图。作为将领必须具备这三方面的能力,才能“闻无极”,“见未形”。 2.3 “五德”论

  《司马法》认为,将领必须具备“仁”、“勇”、“智”、“义”、“信”等条件。“凡民,以仁救,以义战,以智决,以勇斗,以信专,以利动,以功胜。故心中仁,行中义,堪物智也,堪大勇也,堪久信也。”[6]将领的思想要合乎“仁”,行为要合乎“义”,处理事务要靠“智”,制服强敌要靠“勇”,长久地赢得人心要靠“信”。

  2.4 “五慎四德”论

  《吴子兵法》把将领的素质概括为“总文武,兼刚柔”,要求将领文武兼备、智勇双全。在此思想指导下,作者具体提出“五慎四德”的要求: “故将之所慎者五:一曰理,二曰备,三曰果,四曰戒,五曰约。理者,治众如治寡;备者,出门如见敌;果者,临敌不怀生;戒者,虽克如始战;约者,法令省而不烦。”[7]又说:“凡兵有四机:一曰气机,二曰地机,三曰事机,四曰力机。……知此四者,乃可为将,然其威、德、仁、勇,必足以率下安众,怖敌决疑。”[7]从这两段话中可以看出,将领应具有“治众如治寡”的治军才能,“出门如见敌”的敌情观念,“虽克如始战”的谨慎态度,“法令省而不烦”的治军作风。除此之外,还必须具有掌握士气、利用地形、运用谋略、增强战斗力的能力,具备威严、品德、仁爱、勇敢四个方面的修养。这样的将领才能统率下属,稳定军心,威慑敌军,决断疑难。

  2.5 “三德”论

  春秋时代的申包胥认为,将领带兵打仗,最重要的是必须具备“智、仁、勇”三个条件:“夫战,智为始,仁次之,勇次之。”[8]因为没有 “智”,就不能了解人民的内心,估量不到天下众寡强弱的形势;没有“仁”,就不能和三军将士同甘共苦,得到战士的爱戴;没有“勇”,就不能果断地解决疑难问题,实施战略大计。 2.6 “知道五德”论

  战国时的孙膑对将领素质提出了较为严格的标准。他认为,将领必须“知道”,即必须掌握指导战争全局的规律,具有驾驭战争全局的才能和本领。为此,将领要有丰富的知识--“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要有很高的政治威望--“内得其民心”;还要洞悉敌情--“外知敌之情”,精通战术--“阵则知八阵之经”,灵活指挥--“见胜而战,弗见而诤”。[9]他还进一步提出为将者必须具备“义、仁、德、信、智等“五德”,并分析了它们的地位和作用:“义者,兵之首”;“仁者,兵之腹”;“德者,兵之手”;“信者,兵之足”;“智者,兵之尾”。[9]

  2.7 “五材十过”论

  《六韬》提出,“将有五材十过”,即将领必须具备5种品质,避免10种缺点。“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10]“所谓十过者,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贪而好利者,有仁而不忍人者,有智而心怯者,有信而喜信人者,有廉洁而不爱人者,有智而心缓者,有刚毅而自用者,有懦而喜任人者。”[10]这就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将领应具备的素质。

  2.8 “十二陵”论

  《尉缭子》中的《十二陵》篇,是专门论述将领素质的,“十二陵”即将领应该具备的12种素质:“威在于不变,惠在于因时,机在于应事,战在于治气,攻在于意表,守在于外饰,无过在于度数,无困在于豫备,慎在于畏小,智在于治大,除害在于敢断,得众在于下人。”这是作者从正面提出12条要求,也是治军打仗的必备条件。作者还从反面论述了将领的12种错误作法:“悔在于任疑,孽在于屠戮,偏在于多私,不祥在于恶闻已过,不度在于竭民财,不明在于受间,不实在于轻发,固陋在于离贤,祸在于好利,害在于亲小人,亡在于无所守,危在于无号令。”

  2.9 “六术五权”论

  这是荀子提出的观点。他认为,将领必须懂得和掌握“六术”、“五权”、“三至”、“五无旷”。所谓“六术”,指将领应具备的6项有关治军和作战指挥的能力:“制号政令,欲严以威”;“庆赏刑罚,欲必以信”;“处舍收藏,欲周以固”;“徙举进退,欲安以重,欲疾以速”;“窥敌观变,欲潜以深,欲伍以参”;“遇敌决战,必道吾所明,无道吾所疑。”所谓“五权”,指作为将领,应经常考虑的5个问题:“无欲将而恶废”,即将领应时刻为国家利益着想,不以个人喜恶定取舍;“无急胜而忘败”,作战时不可急于求胜,而忽视草率从事的严重后果;“无威内而轻外”,不要只注意内部建立权威而轻视敌人;“无见其利而不顾其害”,不要只看到作战有利的一面,而不顾及其有害的另一面;“凡虑事欲熟而用财欲泰”,凡是考虑军队大事,要深思熟虑,而在奖赏士兵时,不要吝啬财物。所谓“三至”,是指在三种情况下,将领可以不按君主的命令而自由处置军政大事:“所以不受命于主有三:可杀而不可使处不完,可杀而不可使击不胜,可杀而不可使欺百姓”。所谓“五无旷”,指优秀将领在使用谋略、从事战争、敬重地方官吏、敬爱士兵、对待敌人等5个方面都要谨慎小心,不可大意。将领如能做到上述各项要求,“是之谓天下之将”,即能成为杰出的将领。[11]

 2.10 “十二能”论

  《三略》一书对将领素质作了大量论述,提出“十二能”、“八患”、“四戒”作为将领的标准。“十二能”指将领应具备的12种治军才能:能“清”:清廉无私,能“静”:沉着冷静,能“平”:处事公平,能“整”:严整军纪,能“受谏”:接受批评建议,能“听讼”:明断是非,能“纳人”:善纳人才,能“采言”:善于听下属反映,能“知国俗”:知道敌国风俗,能“图山川”:通晓地理,能“表险阻”:明察地形险阴,能“制军权”:能有效管理军队。 “八患”指将领应克服的8种缺点:“拒谏”、“策不从”、“善恶同”、“专己”、“自我”、“信谗”、“贪财”、“内顾”,即要求将领不要拒绝规劝,不要不听良策,不要不分好坏,不要一意孤行,不要自我夸耀,不要听信谗言,不要贪图财物,不要迷恋女色。“四诫”指将领应谨防:“无虑”、“无勇”、“妄动”、“迁怒”。

  2.11 “五行十守”论

  《淮南子·兵略训》针对将领的素质,提出“三隧”、“四义”、“五行”、“十守”的观点。所谓“三隧”,就是要求将领上知天道、下习地形、中察人情。“四义”就是要求将领做到:“使国不负兵,为主不顾身,见难不畏死,决疑不避罪”。“五行”指将领应该柔中有刚,刚中有柔,爱中有严,诚中有智,勇中有谋。而“十守”是指要求将领具备的10种心理品质:清白、远虑、坚定、清醒、不贪、不淫、不好辩、不推委、不喜、不怒。

  2.12 “六德”论

  东汉王符认为,将领必须具备智、仁、敬、信、勇、严等6种优秀心理品质:“智以折敌,仁以附众,敬以招贤,信以必赏,勇以益气,严以一令。故折敌则能合变,众附爱则思力战,贤智集则英谋得,赏罚必则士尽力,勇气益则兵势自倍,威令一则惟将所使。必有此六者,乃可折冲擒敌,辅主安民。” [12]

  2.13 “十五律”论

  《将苑》一书是专门论述将领的,对将领的素质作了全面、系统地分析,提出了“十五律”等观点。第一,“将有五善四欲”。“五善”指: “善知敌之形势,善知进退之道,善知国之虚实,善知天时人事,善知山川险阻”。“四欲”指:“战欲奇、谋欲密、众欲静、心欲一”。[13]第二,“将有五强八恶”。“五强”指:“高节可以厉俗,孝弟可以扬名,信义可以交友,沈虑可以容众,力行可以建功”。“八恶”指:“谋不能料是非,理不能任贤良,政不能正刑法,富不能济穷厄,智不能备未形,虑不能防微密,达不能举所知,败不能无怨谤”。[14]第三,“将有八弊”,“一曰贪而无厌,二曰妒贤嫉能,三曰信馋好佞,四曰料彼不自料,五曰犹豫不自觉,六曰荒淫于酒色,七曰奸诈而自怯,八曰狡言而不以礼。”[15]第四,在上述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十五律”作为将领治军和用兵时必须具备的素质:虑:明察敌情,诘:检查守备,勇:敌众不挠,廉:见利思义,平:赏罚公平,忍:忍受耻辱,宽:能容众人,信:信守诺言,敬:尊敬贤能,明:不听谗言,谨:不违礼法,仁:善待士卒,忠:以身殉国,分:知止知足,谋:知己知彼,深谋远虑。[15]

  2.14 “八德”论

  唐代杜牧认为,“取吏无他述也,无异道也,俱止于仁、义、忠、信、智、勇、严、明也。”[16]他在孙武的“五德”基础上,加上“忠、义、明”三德,并把“仁、义、忠、信”放在“智”的前面,说明他特别注重将领的道德素质。

  2.15 “四戒饬”论

  南宋华岳指出,将领在军事、政治活动中应当注意四个问题,他称之为“四戒饬”:避免“玩忽轻举”;讲求“不战之法”;防止“聚敛货殖;广泛“延揽英雄”。[17]

  2.16 “五事”论

  朱元章在自身的战争实践中认识到:“将必择有识、有谋、有仁、有勇者。有识,能察机于未形;有谋,能制胜于未动;有仁,能得士心;有勇,能摧坚破锐。兼是四者,庶可成功。”[18]后来,他提出将领必须具备“智、勇、忠、仁、信”五个条件,称之为“五事”。“驭兵者必机枢而智园,谋出不测;气果而刚,心勇而断;忠义凛人,务他不及之算;怀仁人以观劳苦,令三明而复五申;信众而无惑,临事之迹,功必赏,罚必诛,若将能备此五事,所向孰敢当先。”[19]

  2.17 “八德七害”论

  这是明代将领戚继光提出的观点。他要求将帅必须具备8种优良品德:一是正心术:正直无私,光明正大;二是立志向:保国卫民,百折不挠;三是明生死:大智大勇,不计生死;四是辨利害:行以礼义,不搞虚套;五是做好人:行好事,不变节;六是坚操守:修身正己,廉洁奉公;七是宽量度:宽宏大度,不弃原则;八是尚谦德: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同时要求将帅必须克服7种恶劣的品行:一是声色害:荒淫酒色;二是货利害:贪图财物;三是刚愎害:自大自用;四是胜人害:妒贤忌能;五是逢迎害:阿谀奉承;六是萎蘼害:凡事畏缩;七是功名害:贪图功名。[20]

  3 将领选拔论

  对将领的选拔主要以将领素质论作基础。因此,古代兵家对将领选拔的认识往往反映了其对将领心理品质的看法。这方面主要有如下5种观点:

 3.1 “八征”说

  这是《六韬》提出的考查选拔将领的方法。书中指出:“知之有八征:一曰问之以言以观其辞;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三曰与之间谍以观其诚;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廉;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七曰告之以难以观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八征皆备,则贤、不肖别矣。” [21]这一方面指出了选拔考察将领的八种方法,另一方面又指出了一名优秀将领必须具备的八种心理品质。

  3.2 “七观”说

  《将苑·知人》指出:“夫人之性,莫难察焉。善恶虽殊,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为盗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人的心理虽然是难以考查的,但不是不可查的,“知人之道有七: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而劝其变;三曰咨之以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3.3 “七择七观”说

  李荃认为,考查选拔将领必须注意“七择七观”:“择圣以道,择贤以德,择智以谋,择勇以力,择贪以利,择奸以隙,择愚以危。事或同而观其道,或异而观其德,或权变而观其谋,或攻取而观其勇,或临财而观其利,或捭阖而观其间隙,或恐惧而观其安危。”[22]

  3.4 “九验”说

  《武经总要》提出以“九验”来考查将领:“所谓九验者,远使之以观其忠,近使之以观其恭,繁使之以观其能,卒然问焉以观其智,急之与期以观其信,委之以货财以观其仁,告之以危以观其节,醉之以酒以观其态,杂之以处以观其色。”[23]

  3.5 “四辨”说

  《虎钤经》认为,考查将领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即看相貌、听言语、观举动、看行事:“预以精诚辨其可否者有四:一曰貌,二曰言语,三曰举动,四曰行事。”[24]作者还对如何通过这四个方面考查将领作了详尽的分析,其中运用了心理学上的某些有规律的现象。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兵家对将领心理品质的认识是丰富多彩,而又颇有见地的。发掘和整理这方面的宝贵思想,必将有助于现代军事心理学对将领心理的研究,必将有助于提高现代将领的素质。

  参考文献

  [1]投笔肤谈·军势.  [2]兵经百篇·将.      [3]虎钤经·论将.

  [4]管子·小问.    [5]管子·地图.       [6]司马法·严位.

  [7]吴子兵法·论将.  [8]国语·吴语.       [9]孙膑兵法·将义.

  [10]六韬·论将.   [11]荀子·议兵.       [12]潜夫论·劝将.

  [13]将苑·将善.   [14]将苑·将强.       [15]将苑·将弊.

  [16]注孙子·序.   [17]翠微先生北征录.     [18]明太祖宝训·武备.

  [19]明太祖文集(卷四).  [20]练兵实纪·练将.    [21]六韬·选将.

  [22]太白阴经.     [23]武经总要·选将.     [24]虎钤经·辨将.

  来源:心理学动态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国古代兵家论将领的心理品质  兵家  兵家词条  将领  将领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  古代  古代词条  品质  品质词条  
政治

 越南媒体:中国海监船夜闯我泊地

虽然媒体的关注有所减少,中越两国在西沙海域的对峙行动依然在继续。据越南通讯社称,中方不仅派出船只“在越渔检船前冲绕过去”,还派出飞机在越南船队100米上空盘旋。...(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