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另类杰作之---美国M1式75mm榴弹炮

    在五六十年代描述解放战争的电影中常见到一种没有防盾的小型榴弹炮,或是在国民党军队手中,或是被解放军缴获。这就是美制M1式75mm榴弹炮,国共双方军队通常称之为美制七五山炮、七五野炮或“小钢炮”。

 

      M1式75mm榴弹炮是美国于20世纪20年代为适应复杂地形作战需要而研制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过后,各国有感于战争的巨大毁伤力从而注重军事装备的研究,其中对榴弹炮性能的提高引起了各大国军队的关注。美军召集韦斯特维尔特公司为下一代近距离支援榴弹炮(步兵炮)进行开发,军方的要求极其苛刻,要求下一代榴弹炮的射程要达到4600米左右、75毫米口径,最苛刻的是要求火炮在分解状态下能让四名士兵搬运或者驮载。最终,研发团队不负众望于1927年完成了初期样炮,很快美国陆军将其列装并命名为M1型75mm榴弹炮

    M1式75mm榴弹炮是一种组合式火炮,便于炮兵携行。运动时可以迅速分解为9件以人力扛运,或者6匹牲口驮载,全炮仅重653公斤,威利式吉普车即可牵引进行公路机动。它采用75毫米口径火炮,炮管重110公斤,高度在同类产品中最低,仅有0.9米。该炮采用M48型榴弹,重约7公斤,最大射程9000米,射速为5发/分钟,炮弹初速381米/秒,炮组成员6人。实际操作射击时3人就可以完成。

     M1式榴弹炮有一个凸起的上盖,通过螺栓和下部基座将炮管紧紧包住固定,形成一个整体可活动部分,然后和基座下边的制退器相连,该整体射击时相对于制退器一同后座;这是出于由于减重而带来的工艺和应力上的考虑,在炮管上直接加工出与复进机相连接的部件会破坏整个炮管的应力,进而造成炸膛等现象。采用了这种用复进机的活动部分包拢整个炮管的方式,既不破坏炮管应力,又等于变相增加了炮管的自紧能力。

    这种设计还具有一定的散热功能。该炮的上盖后部呈大开口供空气在炮管后座的时候流入,且内部为空腔,前面有小开口供空气流出,整个上盖的横剖面为一个倒月牙形,倒月牙的下圆部分与炮管紧密结合,上圆部分为上盖,上下圆之间为空腔,供空气流动。利用炮管的迅速后座以及炮口发射时的引流作用,使空气迅速从后部进入炮管上方的空腔,从前部小开口流出,进而带走热量。

     该炮自研制出来一直不受重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爆发的1940年,仅生产了90门。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才大规模列装,但到1944年停产为止,该炮各型总共也仅生产了近5300门。

    由于75炮身材小巧很适合搭载在美军各种装甲车上,而且在战争初期美军坦克的数量和质量与德军相比都不占优势,这样改装很快就缓解了当时美军缺乏坦克近距离支援火力的困境。

    作为美军常用的火力支援武器,M1式75mm榴弹炮虽然在二战浩若繁星的武器中显得不太出名,但在战士们眼中它的确是一件靠得住的武器,依靠紧凑的外形和可靠的性能,无论在沙漠还是丛林,它都能有效地给予敌人炮火杀伤。

 

 

1943年住冰岛的美军在进行M1七五野炮的训练,炮管上方装了一门37mm小炮做实弹射击用。

     二战中日本军队的九二式步兵炮在战场上大放溢彩,同样,作为步兵支援武器方面的竞争对手,美军的M1式75毫米榴弹炮以其出色的山地作战表现,在太平洋战场的丛林岛屿战场上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1944年8月,美国海军陆战队在马里亚纳群岛战役中,将M1野炮抵近日军藏身的山洞,准备消灭日军。

 

    该炮除机动灵活、适于山地作战这个特点外,其他性能都比较平庸,这是该炮没有大量装备的主要原因。但却非常适合中国的道路条件,二战中及战后,该炮曾作为军援物资提供给国民党军队,在当时的国共战场上较为常见。

    M1式榴弹炮对于缺乏重火力、基本靠徒步进行战场机动的国共双方军队都是很受欢迎的。该炮参加了中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和对台炮战,无论是充当营团级步兵近距离火炮还是师级支援火炮,都能很好胜任。

   在中国远征军缅北的战斗中, 由于其粗壮的炮身和不俗的表现,被战士们戏称为“小胖子”。

国民党士兵在滇缅战事中使用M1野炮,注意其使用的是刚性轮架。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渐渐远去,M1式75毫米榴弹炮也成了博物馆中的展品,但是它轻便的身影和震耳欲聋的炮声仍能回响在天空中。今日,M1式75毫米榴弹炮已化身为M120礼炮.作为战争纪念仪式上的礼仪用炮。也许老战士们在那隆隆的炮声中能够回忆起当年征战的岁月和这位生死与共的袍泽,就像那句名言“老兵不死,只是悄然地隐去”。

M1式73mm榴弹炮模型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榴弹炮  榴弹炮词条  美国  美国词条  杰作  杰作词条  另类  另类词条  75  75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