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盘点中国迫击炮近年发展 不再用废铁造炮弹

一:迫击炮作用大,技术难度和成本低,是高性价比武器

迫击炮的形象对于大众来说都很熟悉——它不仅常常在影视剧里出现,而且外形风格也很独特:几个大兵围着一根倾斜的管子,往里面倒炮弹进去;实在很难和其他的武器混淆。真正令人难以理解的,反倒是它的名字。

迫击炮这个中文名字,实际上并不是自Mortar或者миномет(砂浆)的洋文原名翻译而来;而是“强迫击发底火”的简写,属于原创性命名。迫击炮弹的底火很特别,它装在很像霰弹的基本药管上,用的时候塞进炮弹尾巴的管子里;当炮弹被从炮口倒进去以后,下滑到底时就会让底火撞在击针上,迫使炮弹击发。

往一个高的直筒杯子里倒一个刚刚能放进去的球,会出现什么情况?很显然它掉的速度会特别慢,因为杯子内的空气外排不畅,堵住了球的前进方向。迫击炮也是同理,它的炮弹直径和炮管之间必须有一定的间隙,不然炮弹掉到底的时候速度不够,底火撞击针的力道不足,就可能打不响。

这种必须保证一定程度漏气的设计,在炮弹发射时,要浪费掉10~15%的燃气。再加上迫击炮本身的设计目的,就是利用低初速、大角度发射,利用非常弯曲的弹道来灵活打击近距离的目标;因此气密要求低、膛压低的特征,也使迫击炮结构简单、重量轻巧、材料要求低,特别容易制造,是一种性价比非常高的武器。

二:中国工业和经济底子弱,迫击炮弹长期性能低

中国自行制造迫击炮的历史非常悠久,还早建国之前。抗日战争中,有“名将之花”称号的日军中将阿部规秀,就是死于八路军的迫击炮下。那门火炮由南京的金陵兵工厂仿制法国布朗德迫击炮而成,现在作为国家一级文物,保存在军事博物馆。

对于迫击炮这样结构极其简单的武器,性能的提升一定要以材料和工艺作为基础。直到上世纪90年代,我国在迫击炮弹上的材料、工艺上都显得相当抠门。弹体材料长期是所谓的刚性铸铁——生铁熔炼的过程中,掺入废弃钢材而成的产物,说的难听点就是回炉的废铁。

材料本身性能差的同时,铸造工艺也使弹体中存在大量的气泡和裂纹。铸造对于弹体的结构性能形成的严重破坏(而且废品率高),使它很难再承受膛压的继续提高,是最大射程提升的核心瓶颈。即使是90年代后我国大量开始用带有稀土元素的石墨铸铁制造迫击炮弹以后,这个问题也依然显著存在;很大一部分交付的炮弹,都是用J-611金属粉填补胶,把缺陷处填满以后才能通过合格验收的。

弹体材料和工艺差,不仅限制射程,也限制威力。铸铁炮弹的外壳强度不高,如果炸药的性能好而且装的多,那就会把外壳炸的过于稀碎;这些碎渣一样的破片虽然数量极多,但由于重量太轻,在空气中飞行速度衰减极快,反而会大大减小炮弹的杀伤范围。

为了保证炸出的碎片够大,我国很长时期内迫击炮弹连纯TNT(TNT的威力在炸药中并不算强)都不敢用,而必须掺入威力差很多的二硝基萘,把威力削弱到原来的75%;就是这样,炸药还不能装的太多,冲击波杀伤能力很低。类似的配方还有TNT和硝铵的混合炸药、热塑黑-17炸药等。

三:低技术武器的材料水平全面提升,反应我国工业能力高速发展

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我国工业和经济能力的长足进步,很多传统的低技术武器也在悄然更新换代。虽然看着外形、功能还是一样,就连纸面上的几个指标,比如射程和杀伤半径都没有什么变化;但真正的使用性能早已像它们的材料工艺一样,实现了脱胎换骨的进步,基本赶上了国际主流水平。

比如在迫击炮弹上,原本只有一些价格高、数量少的特种弹药才能使用的钢制弹体,已经成为普通杀伤榴弹的标准配备。弹体强度的提高,不仅使新炮弹能承受更大的膛压,获得更远的最大射程;而且能装填的炸药数量更多,炸药的性能也更好。比如原来连纯TNT都不能用,而新炮弹上;则开始大量采用TNT与黑索今的高性能混合炸药

和TNT相比,黑索今才是真正的高能炸药,也是现代军用高性能炸药中的主流型号。黑索今这种炸药有个非常坑爹的特性——它的同分异构体非常多,结晶的构型也非常多,但是其中性质稳定的只有寥寥一两种,其余的都是用力碰一下或者温度稍高就炸给你看的危险分子。

如果制造设备、工艺不够精密和严格,黑索今成品里混杂的那些同胞兄弟杂质比例稍微高一点,整个炸药就会变得极其敏感,安全性能完全不合格。如果说钢制弹体在迫击炮弹上广泛应用,只是证明我国经济能力的提升;那么黑索今炸药的大量引入,就是我国化工行业大幅进步的有力证明。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迫击炮  迫击炮词条  废铁  废铁词条  炮弹  炮弹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  盘点  盘点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