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英镑下跌趋势被遏制 疑是“胖手指”事件导致

英镑闪崩的原因,主要来自金融市场本身,要么是意外的“胖手指”事件,要么是做空英镑的金融套利力量有意所为。

当代金融强烈的加杠杆套利特征,已经使任何直接间接的风声,成为借力打击疯狂套利的借口。10月7日早盘,英镑兑美元突然崩盘、巨幅跳水逾600点,盘中最低击穿1.20整数大关,截至收盘跌幅为1.5%。对此,真正令人信服的解释可能是金融套利。

市场倾向的一种观点认为,这一恐慌性事件的发生主要源于两个因素,一是英国新任首相特雷莎·梅的“硬脱欧”倾向,二是在美国初请失业金人数创下历史新低。然而,只要理性地剖析,我们就会发现,特雷莎·梅的“硬脱欧”倾向,其实更多的是地缘政治层面的博弈;而美国初请失业金人数创下历史新低之后,美元指数大幅上升是正常的,相对应的应是近乎所有的他国货币汇率下跌,但是,欧元反而是上升的,因此将英镑兑美元的闪崩式下跌主要归因于美国方面也欠缺说服力。

真正的原因很可能并非来自市场外围,而金融市场本身,具体的原因可以是两个,要么是意外的“胖手指”事件,即交易员操作失误,进而恐慌式下跌被触发,要么是着眼于做空英镑的金融套利力量有意所为。后者的可能性并不小于前者。

从经济基本面来看,英镑并不具备深度下跌的条件。英国脱欧对英国经济的中长期应该是利好的,脱欧之后,英国对欧贸易仅会局部增加成本。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期内,最大的经济风险并不在于经济本身,而在于移民问题。从这个角度看,英国与欧洲其他国家的经济风险是一致的,而不应被区别对待。

英国的经济优势甚至强于欧元区。相比于欧元区,英国经济的基本面和产业发展格局,一直具有较强的优势。仅从最近三年的经济增长来看,2013年到2015年三年,英国GDP增速分别为1.7%、2.8%、1.9%,同期欧元区是-0.4%、0.9%和1.6%,后者逊于前者;从产业发展来看,英国的文化创新产业和现代金融服务业均具有相当的实力,特别是伦敦的金融辐射效应,甚至与纽约并驾齐驱,这种积淀深厚的优势,短时间内不可能被明显削弱。

英镑的历史走势来看,在最近8年里,英镑兑美元出现过两次阶段性的探底拐点,一次是2013年7月英镑兑美元达到1.4812,另一次就在2016年2月,英镑兑美元达到1.3835,在英国脱欧事件爆发前,最高已升到1.5018——如果不是脱欧这一黑天鹅事件的爆发,应该说英镑已经进入到结构性的上升通道,更难以想象会出现闪崩。

英镑兑美元的反转是可期的,明年英镑兑美元反转到1.4上方应该是大概率事件。认为闪崩只是开始、英镑兑美元会有更大跌势的人,可能要失望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英镑  英镑词条  遏制  遏制词条  下跌  下跌词条  手指  手指词条  导致  导致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