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地理与文化的差异:南北分界从淮河一线到长...

导语:今日,问任何一个国人中国南北的分界线,恐怕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长江。但实际上,中国最早的南北的分界线应是淮河。地理学上有个800毫米等降水线,即秦岭—淮河线,作为划分南北的过渡线,此线1908年由地理学家张相文提出,当时他在《新撰地文学》记载:“北带:南界北岭淮水,北抵阴山长城。动物多驯驴良马、山羊;西部多麝鹿犀牛。植物多枳、榆、檀、梨、栗、柿、葡萄。”但依我来看,此种概念虽然没有张相文讲得这般清晰,但在历史时期却是中国南北的分界线。长江取代淮河,成为中国的南北分界线,则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今日,我尝试对这一问题做一解析。

长江

1.作为族群与政权线的淮河

第一,从历史时期气候的变化来看,淮河以南的广大区域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稻作文明。这里气候炎热,水系发达,以东夷人和扬越为主。比如孔子周游列国,南界到了楚国的负函城,便不再南下,负函城的旧址就在今天淮河边上的信阳市平桥区。又比如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除了楚国、吴国、越国等极少数的国家,绝大部分城市、国家均分布于黄河和海河之间的广大区域,所以说华夏文明的源头在黄河流域是有道理的。

从城市和国家的主要分布来看,黄河流域的气候、生产条件、社会发展阶段,均高于淮河以南的地区,江南可不是诗词中所说的“江南好,风景旧曾谙”那般光景,司马迁就曾说,“江南卑湿之地,丈夫早夭”,正是由于当时南方瘴气流行,环境恶劣。而南方等地区又活跃着华夏以外的族群,如淮夷、扬越等,在华夏人的眼中,这些都是华夏文明影响不到的区域,是属于建构后的他者-蛮夷生活的区域。

黄河

因此,在秦代以前,这条天然的地理分界线就是淮河,比如位于淮河南岸的楚国就自称为蛮,是与淮河以北的诸夏称华夏相对的。以上均以淮河为分界线,以此来看,淮河是当时古人心目中的南北,但更多带有划分华夏与蛮夷的族群界限的性质。

淮河

早在战国末年,已经接受华夏文明的楚国,不断地跨越淮河发展,北进过程中消灭了众多的江淮小国,如汉阳诸姬、息国、江国、蒋国等,虽然这些小国的国君为华夏族,但主体百姓则为东夷。秦始皇吞并六国,实现海内一统,把华夏活动的范围向南推进到了两广和越南北部,成批的军事移民迁往淮河以南的区域,甚至远达两广。

战国七雄

此时,原先带有划分族群界限的淮河,开始向着一个国家南北方分界线的方向发展。经历过楚国的扩张和秦国的统一,淮河成为了具有今天意义上的国家南北分界线。

2.战争等动乱的影响使南北的概念扩展

第二,战争和持续的北方动乱,人口成批的南迁,使得南北区域的概念开始扩展。最先迁移的目的地便是江淮汉水之间的广大区域,这些区域离中原路途较近,又经过了前期的开发,已经比较适宜居住。当时北方经济发达,气候适宜,人口稠密,因此战争和动乱都基本上发生在这一区域,每次战争和动乱发生后都会出现一次人口迁移,这里选择几次比较大的人口迁移来介绍。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酿成的外族入侵,引发了后世的“永嘉南渡”,因为地理距离较近,且经过一定程度的开发,永嘉南渡的主要的迁移目的便是江淮之间,当然有些零星地人群迁移到长江以南,这里暂且不论。又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发,隋唐时,江淮河汉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已经赶上了中原地区,成为了士族的乐土。但此时的南北分界线仍然是淮河,无论是东晋还是后来的宋齐梁陈都以淮河作为与北朝的国界,比如在称呼上,北魏称东晋为岛夷,东晋称北魏为索虏,就是以淮河为界的。此时的淮河不仅是南北的分界线,也是政权的分界线。

永嘉南渡

到了唐朝,因安史之乱带来的人口继续南迁。中原地区的人口、甚至江淮之间的人口都开始南迁,因为当时的江淮之间经济已经很发达了,隋朝时修建了联通南北的大运河,就是把江淮之间的粮草运往北方,唐朝皇帝还经常去东都就食,都是南方经济发达的证明,最发达的区域就是江淮之间的区域。因此,安史叛军对江淮之间也有所劫掠,人口继续向南迁移,首次来到了长江南岸的一部分区域,还有闽南一些地域,此时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中国南北的界限也有所松动。

安史之乱

北宋末年,都城东京被金国攻破,又出现一批人口南迁,史称靖康南渡。此时的目的地主要以长江以南为主,金国和南宋仍以淮河为界。军事上,江淮之间已经成为了宋金交战的战场,战乱频繁,双方不断在此拉锯,后来南宋与蒙古也在此交战,严重破坏了江淮一线的经济,导致人口大量死亡。经济上,《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仗东南”“苏湖熟,天下足”,南宋时,南方经济实现了对北方的超越,随之而来便是文化的兴盛,南方开始形成对北方全方面的优势。而且此时淮河已经接受了较多的北方移民,文化特质开始趋向北方,但南北分界线仍然是淮河,同时也是政权线,但南北之间的界线开始有了松动。

3.经济与文化的因素促使南北观最终南扩到长江

第三,元代,淮河南北开始成为同一个行政区域,并与江北连在一起。此时的北方连同江淮,都成了落后的代名词,南方经济已经全面超越了北方。元宋嬗代之际,战争频繁,此时的战场仍然集中于北方,但已经有逐步分散到南方的趋势,也显示了经济发展对战场的选择。但相比于南方来说,北方受到的破坏更大,从此更加一蹶不振,战争对南方的经济和文化影响不是很大,此时的江南等广大南方地区已经对北方形成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优势。

经济重心南移

这个时候,有必要重新建构一种新的认同,即出自于文化、经济上优势带来的认同,一条新的南北线就此诞生了。在选择上,经济文化落后的区域多集中于江北,所以长江这条天然的地理屏障成为新的南北地理界线,正式取代了淮河一线。比如在科场上就是南方的进士多于北方,经济上出现苏湖熟、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两淮则因为长期的战乱,经济残破,经济和文化上的落后,在这场划分中最终出局,成为了北方。南方与北方的界线开始从淮河变为长江,并一直沿用到现在。

4.蓑翁说

通过分析中国南北线的划分的变迁,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清晰的认识:与其说明是这一条地理上的界线,不如说中国南北线的划分实际上是一条文化和经济线,它是经济发展和文化昌盛后的产物,进而出现了心里认同的差异。通过建构这一实体,实现区域内群体的认同感,对于凝聚群体之间的共识,还是很有必要的。但对于统一国家的人来说,统一的中央和地方共识之间始终存在着博弈,需要互相妥协,才能维持相对平衡的状态。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淮河  淮河词条  分界  分界词条  南北  南北词条  一线  一线词条  差异  差异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