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四大洋,还是五大洋?

"南冰洋”还是“南极海”?

地理课本很早就教授我们:

地球上百分之七十一的面积是海洋,由太平洋(旧称大东洋)、大西洋、印度洋(旧称小西洋)、北冰洋组成,称为“四大洋”。

|我国标准世界地形图|

注:上图标注了“四大洋

公元2000年,国际海道测量组织确认一个成果: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之外,确立南纬60度以南环南极洲的海域为“南冰洋”,面积小于前三者,大于北冰洋。南极洲被发现之前,整个南极地区一度被想象为“南大洋”“南极海”,而南极洲被发现后,南极周边海域是否算作“第五大洋”,一直存在争议。

|一种将所有洋面置于地图上的投影地图|

|“南冰洋”示意范围|

一种说法认为:“南冰洋”区域被认为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延伸,环绕南极洲的区域被称为“南极海”。科学家后来让“南极海”升级为“南冰洋”的理由是:这一区域有着不同于其他海域的洋流。

|世界主要洋流示意图|

作者:Dr. Michael Pidwirny 

国际上“南冰洋”概念早已有之,很多科学家对其认可,但在边界和范围上存在异议。大概是因为:其他大洋均有自然的陆地界定,而南冰洋的北界,依然是水域。

按照国际海道测量组织的定义,“南冰洋”位于南纬60度为界的经度360度内,包围南极洲及相关岛屿大的水域,由罗斯海、别林斯高晋海、威德尔海、阿蒙森海,以及南美洲南端的德雷克海峡及新西兰南部的斯克蒂亚海的一部分,面积2032700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度为17968公里。

|另一种视角的“五大洋”洋流地图|

作者:NOAA

海洋学家则有不同意见,他们认为南冰洋范围更大,约三千万年前,南极洲和南美洲分离后,环绕南极洲洋流始出现,南极洋流和北方暖流汇合处,是南冰洋的天然边界。在新西兰南部太平洋海域,南冰洋的界限维持在南纬60度左右,但是在大西洋部分,由于强西风带的作用,边界可延伸至南纬48度附近。

|墨卡托投影地图的洋流地图|

作者:NOAA

澳大利亚采用这一说法,出版的地图将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南洋面标注为南冰洋。

较早发现南冰洋海域环流的是著名探险家詹姆斯·库克船长。18世纪70年代的航海中,他发现了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海水成环流状。从此,这一环流海域有了“南大洋”“南极洲洋”“南冰洋”“南极洋”“奥斯特拉尔洋”等多种称呼。

 |科学家1995年学术研究中南极环流地图|

关于“南大洋”的界限,早在1919年7月24日,国际海道测量组织(IHO)的前身国际海道测量局(IHB)专门召开会议,编订了名为《海洋边界》(Limits of Oceans and Seas)的册子,并于1928年首次出版。

|国际海道测量组织成员国地图|

蓝色:已加入  灰色:未加入

不过,“南冰洋”的界限此后发生过多种变化。由于存在争议,1953年到2002年这段时间内,《海洋边界》干脆绕过这一问题,交给由各地的水文机构自行确定边界。

 说到南冰洋,不能不提一个叫“南极辐合带”的名词。

|不同时期“南冰洋”界线|

南极幅合带,是环绕南极一周的曲线,是寒冷的南极海和北侧较为温暖的亚南极海海水汇集的水团带,气象学上称为南极锋。它是一条划分两种海洋气象的具有一定宽度的地带,宽度约32-48公里,南纬48度到61度间。因季节、经度差异,幅合带所在纬度会有偏移,但差异不会超过半度。

(将“南冰洋”展开的云图)

南极辐合带,大体也是海洋学家眼中南冰洋和三大洋的分界。南极的海水在幅合带沉到亚南极的海水之下,两种温差较大的海水汇流,形成了丰富的养料,因而聚集了丰富的渔业资源,比如南极磷虾。

|南极辐合带示意图(黄色)|

尽管在边界问题上存在争议,但目前在国际上,多数场合已经抛弃“四大洋”,多采用“五大洋”为地理通识。当然,依然有科学家并不认可“南冰洋”的独立性,他们认为:独立大洋应该有“洋中脊”为标志,又叫“中央海岭”“大洋中脊”,而所谓的“南冰洋”内部没有这种地貌。

|世界大洋中脊地图|

我国目前的教科书仍通行“四大洋”说法,公开出版地图不标注“南冰洋”。不过,五大洋对中国人仍有一定影响。

清末刘曾騄曾编撰《演三字经》,其中提到:“普天下,五大洲,亚非美,合澳欧。洲之外,有五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南冰洋,名最详。”领袖也曾在《水调歌头》词中写道:“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其实,还有两大洋、三大洋、七大洋

大洋、五大洋属于仁者见仁。我们不妨搁置争议,不纠结于唯一答案。

比这种争论更有意义的是,我们应该探索各种分法背后的动机和原因,这也是学习地理的乐趣所在。

除了“五大洋”“四大洋”,其实还有其他的更小众的划分,如两大洋、三大洋、七大洋

两分法

大洋为太平洋和大西洋。太平洋仍为“四大洋”分法里的太平洋;大西洋则包括了印度洋(又称小西洋),并将北冰洋称为“北极海”,视为大西洋在北极地区的一个海或湾。这种分法,产生于中世纪到地理大发现前后,人类未对南极、北极地区进行深入探索的时期。

三分法

将印度洋从大西洋中划出,与太平洋、大西洋组成“三大洋”——这一方案中,北冰洋仍被视为大西洋的一个海。这种方案大概产生、使用于地理大发现之后,随着航海家绕好望角等航行,对印度洋的认知逐渐深入,故将其从大西洋中分出。

七分法

以“五分法”为基础,大体以赤道为界,将太平洋分为“北太平洋”“南太平洋”,大西洋分为“北大西洋”“南大西洋”,与印度洋、北冰洋、南冰洋,组成“七大洋”。此方案为近代以来,随着海洋学研究的深入、细化将南北跨度最大的两个大洋进行了细分,与五洋不悖。

欧洲人的“扬帆七海”

此外,欧洲还有“七海”之说:中世纪文学中常常出现“杨帆七海”,概念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指的是地中海(包括除爱琴海之外的边缘海)、亚得里亚海、阿拉伯海、黑海

里海、波斯湾、红海,及内陆的死海,有时也包括:爱琴海、印度洋、北海。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七海”|

|与“七海”有关的11个海域|

这里的海,其实包含了部分内陆湖。

欧洲人发现美洲后,一些人开始用“七海”描述地球上面积最大的七片水体,一般指的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地中海、加勒比海、墨西哥湾。

“七海”的产生和变迁,其实反映了人对世界认知过程。欧洲如此,东方也如此。

人文四洋:北洋、南洋、东洋、西洋

前文说的是自然地理中海洋。在近代史语境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著名的以方位命名的“四洋”——北洋、南洋、东洋、西洋。近代名人辜鸿铭以“四洋”概括一生:

“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

 

|辜鸿铭(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

这里的洋,既有自然地理的海洋因素影响,但又一定程度脱离前者,成为文化意义上的“洋”。更多的时候,它们指的是通过跨海可抵达的地区。中国历来以内陆农耕文化为纲,将大陆以外的区域视为“海外”“外洋”。

随着视野的不断拓宽,我们对外来事物的描述也经历了微妙变化:中古为胡、近古为番、近代为洋。

以舶来品为例,汉唐及以前称“胡”,如胡椒、胡桃,宋明称“番”,如番薯、番茄,清以来又称“洋”,如洋火、洋车、洋房。

中国以自己为中心视角,制造了东洋、西洋这两个名词;与此类似,欧洲人以自己为视角,产生了近东、中东、远东。

|东洋、西洋、北洋、南洋示意图|

西洋一词产生于宋。《西山杂记》记载:五代时泉州蒲有良到占城,出任西洋转运使。元代文献中西洋,专指印度南部沿海地区,汪大渊《岛夷志略》多处提到“西洋”,《异域志》则有专门“西洋”词条。明朝继承了前朝概念,郑和下西洋中的“西洋”,指婆罗洲、马六甲及其以西的沿海各国。

再到更晚,随着欧美列强与中国交流增多,“西洋”成为对西方各国的泛称。

东洋产生于元代,相对于西洋而论。元大德年间的《南海志》有“东洋”初步划分,指中国东南的沿海及东南亚群岛国家。明朝早期沿袭元朝划分方式。张燮著《东西洋考》以今文莱为分界,将吕宋、苏禄、猫里务、美洛居等组成的区域划为东洋,与北方的东番(今台湾岛)相邻。以婆罗洲(今加里曼丹岛)与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

|明代代以来的“南洋”|

这里的东洋,是广义的大东洋,辜鸿铭“婚在东洋”中,是更狭义的东洋,特指日本,系近代以来形成的概念。日本海,也被称为“小东洋”,相对于大东洋——太平洋而言。日本文献里,东洋不仅指日本和日本海,更包括了东亚诸国及马六甲海峡以东的东南亚地区。

北洋和南洋,狭义指的是北部和南部海洋疆域、

北洋指的是今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渤海岛黄海一带;南洋指的是南部海疆。如,晚清设立北洋、福建、南洋水师,大致划分了各自管辖范围。三大水师中,北洋水师最为壮大。晚清重臣李鸿章担任北洋大臣,负责洋务运动,并以天津为活动中开展政治、军事、商业、教育活动。以李鸿章为领袖,形成了晚清民国的重要臣僚派系,称为北洋派。北洋这个IP,还衍生出“北洋政府”“北洋军阀”等子品牌。

广义的南洋与西洋、东洋相对,是明朝以来对南海附近东南亚诸国,包括马来群岛、新加坡、印尼、菲律宾,也包括中南半岛沿海、中国大陆以南领土。“下南洋”是明清以来著名的移民、开拓活动,今天东南亚地区的华人多数是下南洋中国人的后裔。

东洋、西洋、北洋、南洋——跟自然地理的四大洋或五大洋不同,这里“四洋”指的不再单纯是海域,而是中国为中心视角下,产生的人文地理名词。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四大洋,还是五大洋?  大洋  大洋词条  还是  还是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