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他是金融精英,是摇滚巨星,是文坛巨匠……这才是真正的斜杠青年

斜杠青年,

多轨人生。

1:

朋友推荐给我一本北欧的犯罪小说,叫《雪人》。打开后还未翻到正文,就先被扉页上那100字的作者介绍给吸引住了。

尤·奈斯博。

北欧犯罪小说天王,挪威史上最畅销作家。奈斯博曾是挪威知名的摇滚巨星,白天任职于金融业,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演出。不久,他考得金融分析师执照,被挪威最大的证券公司高薪挖走。然而工作和乐团越来越难以兼顾,奈斯博决定休半年长假。他带着笔记本电脑,跳上飞机,前往澳大利亚,在那里打开了自己的第三段人生,写下了日后让自己声名大噪的“哈利·霍勒警探”系列小说第一部。

这人生,比小说精彩!

2:

这两年,斜杠青年这词儿火了,自诩斜杠青年的人也多了起来。

我身边就有好些个“斜杠青年”。

张小伟就是其中一位。HR专家/培训师/自媒体人/创业公司创始人兼CEO/无证设计师。他喜欢在自我介绍后面跟上这长长的一串。末了,用“斜杠青年”四个加粗字体来收尾总结。

我用我的语言来翻译一下他所谓的斜杠青年:不知名公司招聘员/也负责新员工的入职培训/喜欢通过公众号和微博发发感慨,阅读量从来在几十徘徊/花了几千块注册了家公司,目前全职员工仅自己一人/文章排版和公司网页都是自己DIY的。

像张小伟这样的斜杠青年真不少。

当“斜杠”沦为了很多人的自嗨,“斜杠”已变得越来越不值钱。

3:

如果说张小伟的“斜杠”不够real,

哪种斜杠才real?

这时候大家可能会想到很多明星企业家。

有“影视歌”三星,但这跨界的程度和张小伟从招聘变到培训的跨界程度相当,毕竟有着显而易见的共通性;

有从演员做成导演的,这感觉就像从码农做成了产品经理,算是职场升级了;

还有一些企业家参演电影的案例,我将这视为有钱人的玩票。

真正的斜杠青年:

不同的斜杠分属于不同的领域,其间交集甚少;

斜杠和斜杆之间没有包含与被包含,或者晋升的关系;

每一条斜杠都有独立造血能力和完整的职业轨迹,无需相互依靠也能单独存活。

如果你还记得我开篇提到过的那个名字——“尤·奈斯博”,你会发现,这才是真正的斜杠青年!

4:

将人生过成斜杠

不只是为了叠加收入与成就,

更重要的是增强与世界的交互。

我之前听过一个故事,某个热带国家的人,能识别出来的绿色种类,远超过其他国家。因为他们身处热带,丰富的植被赋予了他们分辨细微色差的能力。

我们看似每个人都拥有相同的配置,眼睛、大脑……看似都在做同样的事情,看见,思考……但是每个人汲取到的颜色和获得的感知都是不同的。

举个切身的例子吧,我是这两年开始零星码字的。在接触自媒体前,我读故事就只是读故事,而现在,我对文字会有两个不同的欣赏角度:一个是故事内容本身;一个是文字表现手法,还有排版以及遣词造句方面的细节。在开辟自媒体身份之前,我的眼睛是看不到后面这些东西的。

另一个比较大的改变是,工作中任何有趣的访谈内容和分析结果,除了应用到项目本身,也会输入成为文字灵感。1小时的访谈,原来的你可能只关心其中的30%,现在你可能对90%都感兴趣。与外部世界的交互中,你能理解的信息密度变大了,获得愉悦的概率也变大了。

我猜尤·奈斯博的金融从业经历,一定会让他拥有更敏捷的头脑和思维框架,这对行文码字是有很大帮助的;摇滚这个世界里的纷繁故事,一定散落在他小说里的各处;在金融危机面前,除了像其他金融人士那般终日苦思冥想解决之道,他还可以选择将之变为摇滚中的一声呐喊。

多轨的人生,可以看见和理解更大的世界;

多轨的人生,做一件事情可以有两份产出;

叠加的美丽,

共振的效果!

因为人生变的多轨,你不再属于任何一个单独领域。一家公司的KPI再也绑不住你,你的视野和人生可能性,是坐在你隔壁同事的三倍四倍五倍。

而当你身边的同事们对眼下工作感到疲惫不堪的时候,你总能在另一条轨道上找回呼吸的自由。

有调研分析,平均每个人每7年就可以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假设我们能活到80岁,刨去无效岁月,我们至少有7次机会可以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你可以选择扶正一些爱好,你也可以选择开辟全新领域。

如果你不是那么贪心,并且合理规划,多轨的人生,没那么难。

从现在开始

为人生添条轨道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斜杠  斜杠词条  巨匠  巨匠词条  文坛  文坛词条  巨星  巨星词条  摇滚  摇滚词条  
攻略

 ​如何化解职场“更年期危机”?

如何化解职场“更年期危机”?如何化解职场“更年期危机”?职场要完成新老更迭,就势必会出现一批精干的年轻者,他们出色的表现在潜意识里给这些35岁的职场人造成了一定...(展开)

攻略

 史上最糟糕的十种同事大盘点

 好同事值得用金子衡量他们的重量。坏同事能毁掉一个部门。  读者们告诉我他们与同事之间最糟糕的经历。我选择了这十个故事,没有人会被迫与故事中的同事再度合作。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