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他拿月薪 500 是远见,你拿月薪 500 只能叫做慈善

毫无疑问,是阿里和马云成就了如今的蔡崇信。但如果各位受到蔡崇信故事的激励,希望去抱住某位初创企业家的大腿,复制蔡崇信成功的故事……

最近阿里巴巴元老蔡崇信的故事,又被自媒体小伙伴们扒拉出来分享。

平心而论,蔡崇信有远见,和一个当时看起来疯癫不羁的创业者,确认了一下眼神,就敢放弃 70 万美元年薪,拿着 500 块月薪,老婆还大着肚子。

如今,蔡崇信身价 54 亿美元,在 2017 香港富豪榜上排名第 12 位,也是榜单前 20 位中唯一一位和互联网相关的富豪。

毫无疑问,是阿里和马云成就了如今的蔡崇信。但如果各位受到蔡崇信故事的激励,希望去抱住某位初创企业家的大腿,复制蔡崇信成功的故事……

那我就要按住跃跃欲试的你了,你觉得你抱住的胖子是哆啦 A 梦吗?

一、你有蔡崇信的能力吗?

现在大家都认为蔡崇信是因为阿里而成名的,但实际上在加入阿里之前,蔡崇信早已实现了很多人一辈子都无法企及的高度。

耶鲁大学经济学学士、法学博士;

全球知名律所:Sullivan &Cromwell 律所执业律师;

私募基金 Rosecliff Inc.投资经理;

瑞典 Investor AB 投资公司副总裁及高级投资经理,负责亚太区业务。

加入阿里之前,蔡崇信早已是能独当一面的职业经理人。加入阿里之后,他是在整个创业团队里,唯一有法律和投资相关背景的。

是他草拟了股权协议,把阿里的十八罗汉未来的权益和公司绑定;是他拉来了高盛的投资,是他对孙正义说不,帮助马云在拿到钱度过互联网寒冬的同时,没有丧失太多。

总结一下,他不仅名气大,不仅能打,整个团队里有不可取代的价值。

如果你想效仿蔡崇信,先看自己的背景,问三个问题:

在某个领域里,是否已经小有名气?

在某个领域里,是否能力出众,能独当一面?

你是否能给创业公司带来独特的价值,很难取代?

比如:互联网创业公司最喜欢对投资人用的说辞:「核心团队来自于 BAT」。

这句话很有艺术,涵盖了名气、能力和价值层面。对于职场人来说,有整个团队其他人无法具备的技能和价值,尤其重要,这样你才能在股权谈判上有话语权。

毕竟初创公司给不了眼前的钱,未来的钱不能也指望创始人发善心吧。毕竟像马云这样愿意分股权给每一个员工的老板,实在太罕见了。而如今市场上,创始人也是很现实的。

未来肯定要被 VC 拿去那么多股权,现在如果不是核心团队成员,如果只是一个刚刚毕业不久,分分钟可以重新招来替代者的普通员工,我干嘛要用股权去留人呢?

即使挨骂也要说:刚毕业,就别去初创企业了。刚毕业的学生们慎重选择加入初创企业,给你期权,公司不划算;不给你期权,你不划算。为何不尽量在大中型公司磨练技能,等到了对初创公司有充分价值后,再转型呢?

谷歌创始人的著作《How Google Works》里的这段话,我特别喜欢,也反复引用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在职业生涯初期,能获得的股权激励很有限,因此「在正确的行业磨练技能」要比「在初创公司赌自己的命运」更加合算。

随着经验(以及年龄)的积累,挑选合适的企业变得越发重要。那时,股票在你的薪酬构成中所占比例大幅提升,因此你也应该将挑选公司放在优先位置。

二、你有蔡崇信的眼光吗?

崇信很有眼光,也很幸运。他第一次选择就相中了 20 年后世界电商巨头,市值 5000 亿美金的阿里巴巴。

网上有传据说是冯仑的话:

创业公司能从 A 轮干到上市的概率是 17 万分之一。

如果这个概率是靠谱的,那么从还没有注册法人的阿里巴巴网站,到全球首屈一指的电商平台,这个成功概率,得比第一次买双色球就中头奖的概率还要低。

华尔街日报在 2012 年做过这样一项研究:

研究人员调查了 2004 年 -2010 年间,2000 家受到风投支持的初创企业。就算这些受调研企业,都至少拿到了 100 万美金的融资,依然75%没能活下来。

如果把成功的标准定义得高一些:「没有达到 VC 投资时预期的营收或者现金流」,那么失败的比例高达95%。

负责研究的风投家 Ghosh 先生这样点评:

大家喜欢宣传成功的案例,但死掉的公司都是悄然无声死掉的。

这还没算那些从来没拿到过 100 万投资的企业。如果包括了,结果怎么样呢?

还有一个风投研究的美国人 Jason Rowley 也做过类似的调研,结果更加惊人。

03 年到 13 年之间,如果有 1000 家企业融到了 Pre-A,那么能活到 A 轮的只有 400 家,这意味着 60%的初创公司撑不到 A 轮就挂了。

换一个比例尺看看,能融到 F 轮的大约只有 1%的企业。

一将功成万骨枯,大概就是这种感觉。但问题是,你会成为那「一将」呢?还是成为「万骨」呢?

好了,让我们承认一点,我们没有蔡崇信的眼光,那我们如何选择初创公司呢?

如果你去搜索「初创公司为什么失败」,你会发现各种事后诸葛亮的分析,有针对创始人个性的,有商业模式问题的,有赛道选择方向的,有用人不当的,有错过时机的……

等你都研究透彻了,也不用加入初创公司了,你可以去做创业顾问了。

其实有一个相对简单的方法:跟风风投。

风投也犯错,风投打脸的案例并不少见。但风投真的可以自豪的说一句:在创业投资领域,我吃过的盐,比诸位吃过的米都多。

B 轮融资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间点,B 轮时,VC 的总投入可能要上亿。扔钱越多,他们对初创公司的想法也越多。所以在 B 轮融资时,领投的 VC 很可能安排自己人进公司。

一方面随时了解公司的近况,避免公司都要倒闭了,自己还蒙在鼓里;另一方面,自己安排的专家进入初创企业,也确实能在很多方面给予创业者支持。

简单说,过了 B 轮,初创企业已经过了放养的阶段,风投会尽力给予资源,以期他们取得成功。对于职场人来说,过了 B 轮的初创企业,存活机率显著提高;又不至于像准上市公司那么在期权上斤斤计较,赌赢的几率更高一点。

三、你有蔡崇信的容错度吗?

崇信当时即使有信心,也不敢说能想到今天马爸爸也有拳打李连杰,脚踢甄子丹的一天。他妻子反对,父亲反对,反对的是很有道理的:这事成得几率太低了。但他说了:失败了,大不了再回投行。

嗯,这就是他的容错率,一个妻子怀胎十月,在大陆还没有买房的丈夫,敢拿着 500 元月薪跟着大佬创业,不是因为他境界高,是因为他不差钱。

崇信的祖父蔡六乘,在台北市执业律师。父亲蔡中曾拥有美国耶鲁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在台湾也担任律师。后来,蔡六乘与蔡中曾父子,在台北市创办了一家律所,现为台湾知名大型国际法律、商务法律事务所。

崇信的太太吴明华,是台湾台南帮大老,上市南纺公司创办人,已故台北市长吴三连的孙女。她毕业于斯坦福大学,拥有哈佛 MBA 学位。这是赢在起跑线上的牌面啊。

没有阿里,蔡崇信可能没有了 54 亿身价,排不上富豪榜。但是几个亿的基本盘,完全在他掌控之中的。何况,参考柳青从投行跳滴滴的案例,就算阿里不存在,蔡崇信还会继续尝试,很可能还会是马化腾,雷军或者刘强东身边的大管家。

他的容错率太高了!当你有两个王四个 A 的时候,打一张 K 出去,没什么大不了,打错了就错了,你手里还有好牌,输不了。掉过头来看我们这一代职场人,容错率就没有那么高了。

首先房价摆在那里,就算你不买房,北上广租房一个月都得三五千,别说给咱 500 月薪,给咱 5000,咱也得是贴钱给房东打工的节奏——这是白求恩啊。问题是你爸既不是耶鲁毕业的大律师,你老婆还是 tan 90°,不存在的。

你没有做慈善的基础啊。有这情操,你为啥不去援建非洲兄弟呢?

你最大牌面就是 K,接下去对 9,一个 8,对 7,一个 5,对 4 对 3,你连顺子都甩不出去。你如果上手就把 K 给扔了,剩下牌就都砸手里了。

我对所有的成功人士的经典案例,都会保持着比较谨慎的态度。我见过不少用成功的鸡汤学去忽悠年轻人的玩法,比如:《我的成功可以复制》,这样的案例不少见。

成功的案例,固然让人热血澎湃,但成功背后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只有在我们都掌握后,才能做出更准确的价值判断。

当我们看到蔡崇信的传奇案例后,我们要思考的是:

他的成功来源于什么?是加入初创公司的勇气吗?

是不是有了勇气,就能和他一样成功?

是否还需要融合其他因素?这些因素或者条件,我具备吗?

感谢大家的阅读,我不希望熄灭大家心中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不希望大家变得犬儒,但热血的同时,也希望大家保持清醒的头脑。

毕竟,这个世界未必美好,但依然值得我们去奋斗。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月薪  月薪词条  远见  远见词条  慈善  慈善词条  500  500词条  叫做  叫做词条  
攻略

 缺这项能力,做不了技术管理工作

在《早学习成长金字塔,少走3年弯路》中介绍了职场成长金字塔:大部分开发者工作三五年后,都能掌握所在岗位必须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然而很多人接下来就陷入困境,左冲右...(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