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明史·陈吾德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

原文:

  陈吾德,字懋修,归善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授行人。隆庆三年,擢工科给事中。两广多盗,将史率虚文罔上。吾德列便宜八事,皆允行。明年正月朔,日有食之,已而月复食。吾德言“岁首,日月并食,天之大灾,陛下宜屏斥一切玩好,应天以实。”诏遣中官督织造,吾德偕官严用和切谏,报闻。帝从中官瞿敏言,命市珍宝,户部尚书刘体乾、户科都给事中李已执奏,不从吾德复偕已上疏曰:“伏睹登极诏书,罢采办,蠲加派,且云‘各监局以缺乏为名,移文苛取,及所司阿附奉行者,言官即时论奏,治以重典’,海内闻之,欢若更生。比者左右近习,干请纷纭,买玉市珠,传怗数下。人情惶骇,威成谓诏书不信,无所适从。迩时府库久虚,民生困瘁,司度支者日夕忧危。陛下奈何以玩奷故,费歡十万赀乎!崔敏等献谄营私,罪不可宥。乞亟谴斥,以全诏书大信。”帝震怒,杖已百,锢刑部狱,斥吾德为民。神宗嗣位,起吾德兵科。万历元年,进右给事中。张居正柄国,谏官言事必先请,吾德独不往。未几,争成国公朱希忠赠定襄王爵,益忤居正。及慈宁宫后室灾吾德力争出为饶州知盗建昌王印章者遁之南京见获居正客操江都御史王坐德部下失盗滴马邑典史御史又劾其莅饶时违制讲学,用库金市学田,遂除名为民。居正死,荐起思州推官,移宝庆同知,皆以亲老不赴。后终湖广佥事。 

(节选自《明史·陈吾德传》) 

译文:

  陈吾德,字懋修,是归善人。他是嘉靖四十四年1565)的进士。授行人官职。隆庆三年(1569),提升为工科给事中。两广有很多盗贼,将领官吏都以虚假的文告欺骗皇帝。陈吾德条列八件方便且适宜之事,都被批准施行。第二年正月初一,出现日食,不久又产生月食。陈吾德上奏:“年初日食、月食全都出現,是上天的大突,陛下应当摒弃一切玩物嗜好,以诚实与天感应。”皇帝诏令派遣宦官督察纺织,陈吾德与同僚严用和直言极谏,皇帝答复知道了。皇帝听从了宦宫崔敏的话,下令购买珍宝,户部尚书刘体乾、户科都给事中李已持章表上奏,皇帝不听。陈吾德再同李已上奏:“我们目睹皇帝的登基诏书,提及罢除采办,免除加派的赋税,并称监局打着缺乏的幌子,行文令进行搜刮,对所司阿奉承的人,言官及时评品上奏,从重惩治’,全国人听说如此,犹如获得新生般欢欣。近来左右亲信,纷纷请求皇帝购买金玉珠宝,不断发送侍帖。人们惊骇惶恐都称诏书不讲信用,无所适从。近来府库长期虛空,百姓困病,负责财政支出的人早跷担忧危局。陛下怎么因玩物嗜好,耗费几十万资财呢?崔敏等人献谄营私,罪行不可饶恕。请求立即进行谴责呵斥,以保全诏书的信用。”皇帝暴怒,将李已杖击百下,囚禁在刑部监狱,将陈吾德贬为平民。神宗继位,启用陈吾德在兵科供职。万历元年(1573),晋升为右给事中。张居正执掌国政,谏官论事必须先请示他,唯独陈吾德不去。不久,因争辩成国公朱希忠被赠封定襄王爵号的事,更加违逆张居正。到慈宁宽后屋遭灾,陈吾德又极力争,被调高京城任州知府。有连窃建昌王印章的人逃到由京被捕获。张居正的门指使江都御史王定罪陈聂德的下失遴,将他为马感典史。御史又弹劾他在饶州任于是将他从官籍中除名降为百姓。张居正死后,陈吾德被推荐担任思州推官,调任宝庆同知,都以父母年老为妇没有赴任。后来死在湖广佥事的任上。

相关练习:    


明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陈吾德,字懋修,归善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授行人。隆庆三年,擢工科给事中。两广多盗,将史率虚文罔上。吾德列便宜八事,皆允行。明年正月朔,日有食之,已而月复食。吾德言“岁首,日月并食,天之大灾,陛下宜屏斥一切玩好,应天以实。”诏遣中官督织造,吾德偕官严用和切谏,报闻。帝从中官瞿敏言,命市珍宝,户部尚书刘体乾、户科都给事中李已执奏,不从吾德复偕已上疏曰:“伏睹登极诏书,罢采办,蠲加派,且云‘各监局以缺乏为名,移文苛取,及所司阿附奉行者,言官即时论奏,治以重典’,海内闻之,欢若更生。比者左右近习,干请纷纭,买玉市珠,传怗数下。人情惶骇,威成谓诏书不信,无所适从。迩时府库久虚,民生困瘁,司度支者日夕忧危。陛下奈何以玩奷故,费歡十万赀乎!崔敏等献谄营私,罪不可宥。乞亟谴斥,以全诏书大信。”帝震怒,杖已百,锢刑部狱,斥吾德为民。神宗嗣位,起吾德兵科。万历元年,进右给事中。张居正柄国,谏官言事必先请,吾德独不往。未几,争成国公朱希忠赠定襄王爵,益忤居正。及慈宁宫后室灾吾德力争出为饶州知盗建昌王印章者遁之南京见获居正客操江都御史王坐德部下失盗滴马邑典史御史又劾其莅饶时违制讲学,用库金市学田,遂除名为民。居正死,荐起思州推官,移宝庆同知,皆以亲老不赴。后终湖广佥事。

           (节选自《明史·陈吾德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慈宁宫后室灾/吾德力争出/为饶州知府/有盗建昌王印章者/遁之南京见获/居正客操江都御史王篆坐吾德部下失盗/谪马邑典史/

B.及慈宁宫后室灾/吾德力争/出为饶州知府/有盜建昌王印章者/遁之南京见获/居正客操江都徊史王篆坐吾德部下失盗/谪马邑典史/

C.及慈宁宫后室灾/吾德力争/出为饶州知府/有盗建昌王印章者/遁之南京见获/居正客操都御史王篆/坐吾德部下失盗/谪马邑典史/

D.及慈宁宫后室灾/吾德力争/出为饶州知府/有盗建昌王印章者/通之南京/见获居正客操江都御史王篆坐/吾德部下失盗/谪马邑典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朔,月初之名也,又称“新月”,指农(夏)历每月初一。朔日的前一天称“晦”。

B.户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其最高长官是户部侍郎。

C.诏书,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D.劾,这里指检举揭发罪状;又可指审理、判决,如《说文》:“劾,法有辜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吾德借助天象,及时劝谏皇帝。隆庆三年正月初一,出现日食后又出现月食,陈吾德认为年初日月并食,是上天的大灾,皇上应当摒弃一切玩物嗜好。

B.陈吾德心系百姓,忧虑府库虚空。百姓困顿不堪,负责财政支出者整日担忧危局,陈吾德建议皇帝不要耽于玩物,耗费资财,应谴责呵斥敏等人

C.陈吾德敢于直谏,以致触怒皇帝。他认为皇帝的登基诏书令国人欢欣鼓舞,而皇帝听从侍从购买金玉珠宝的建议,有不讲信用之嫌,引得皇帝暴怒。

D.陈吾德为人正直,不惧强权势力。张居正掌权时,谏官论事必先请示他,唯独陈吾德不去,后因争辩朱希忠被赠封定襄于爵号事,更加违逆张居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两广多盗,将吏率虚文罔上。吾德列便宜八事,皆允行。(5分)

(2)诏遣中官督织造,吾德倩同官严用和切谏,报闻。(5分)

答案:

10.B【解析】从语意来看,“出“指出京,“为饶州知府”是出京的结果,中间不能断,排除A项;“居正客操江都御史王篆坐吾德部下失盜”意为张居正的门客指使江都御史王篆定罪陈吾德的部下失盜,中间不能断,排除C、D项。另:“遁之南京见获”指逃到南京被抓获,中间不能断,亦可排除D项

11.B【解析】户部最高长官是户部尚书。

12.A【解析】应为隆庆四年

13.(1)两广有很多盗贼,将领官吏都以虚假的文告欺骗皇帝。陈吾德条列八件方便且适宜之事,都被批准施行。(“率”“罔”“便宜”各1分,句意2分)

(2)皇帝诏令派遣宦官督察纺织,陈吾德与同僚严用和直言极谏,皇帝答复知道了。(“遣”“切”“报”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陈吾德,字懋修,是归善人。他是嘉靖四十四年1565)的进士。授行人官职。隆庆三年(1569),提升为工科给事中。两广有很多盗贼,将领官吏都以虚假的文告欺骗皇帝。陈吾德条列八件方便且适宜之事,都被批准施行。第二年正月初一,出现日食,不久又产生月食。陈吾德上奏:“年初日食、月食全都出現,是上天的大突,陛下应当摒弃一切玩物嗜好,以诚实与天感应。”皇帝诏令派遣宦官督察纺织,陈吾德与同僚严用和直言极谏,皇帝答复知道了。皇帝听从了宦宫崔敏的话,下令购买珍宝,户部尚书刘体乾、户科都给事中李已持章表上奏,皇帝不听。陈吾德再同李已上奏:“我们目睹皇帝的登基诏书,提及罢除采办,免除加派的赋税,并称监局打着缺乏的幌子,行文令进行搜刮,对所司阿奉承的人,言官及时评品上奏,从重惩治’,全国人听说如此,犹如获得新生般欢欣。近来左右亲信,纷纷请求皇帝购买金玉珠宝,不断发送侍帖。人们惊骇惶恐都称诏书不讲信用,无所适从。近来府库长期虛空,百姓困病,负责财政支出的人早跷担忧危局。陛下怎么因玩物嗜好,耗费几十万资财呢?崔敏等人献谄营私,罪行不可饶恕。请求立即进行谴责呵斥,以保全诏书的信用。”皇帝暴怒,将李已杖击百下,囚禁在刑部监狱,将陈吾德贬为平民。神宗继位,启用陈吾德在兵科供职。万历元年(1573),晋升为右给事中。张居正执掌国政,谏官论事必须先请示他,唯独陈吾德不去。不久,因争辩成国公朱希忠被赠封定襄王爵号的事,更加违逆张居正。到慈宁宽后屋遭灾,陈吾德又极力争,被调高京城任州知府。有连窃建昌王印章的人逃到由京被捕获。张居正的门指使江都御史王定罪陈聂德的下失遴,将他为马感典史。御史又弹劾他在饶州任于是将他从官籍中除名降为百姓。张居正死后,陈吾德被推荐担任思州推官,调任宝庆同知,都以父母年老为妇没有赴任。后来死在湖广佥事的任上。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明史·陈吾德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  明史词条  原文  原文词条  翻译  翻译词条  
古文典籍

 聊斋志异沅俗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李季霖摄篆沅江[1],初莅任,见猫犬盈堂,讶之。僚属曰:“此乡中百 姓,瞻仰风采也[2]。”少间,人畜已半;移时,都复为人,纷纷并去。一日, 出谒客[3]...(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