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诗句】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出处】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注释】①千寻:古时八尺为一寻,此处形容铁链之长。②降幡:表示投降的 旗帜。③石头:指石头城,在今南京清凉山。

【意思翻译】千寻长的铁锁沉失在江底,一片投 降的白幡从石头城内举了出来。两句诗 借回忆三国东吴归降西晋的往事,说明了千寻铁锁并不能保住国家,国家兴亡在德不在险。寻: 古时的长度单位,八 尺为寻。

【提示】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幡(fān), 旗子。石头,指石头城,即金陵,今江苏南京。这两句诗用形 象的语言概括了晋灭东吴的史事。公元二八○年,晋武帝命 王濬率水军顺长江而下讨伐东吴东吴以千寻铁链横锁江 面,被晋军烧毁。晋军直取金陵,吴主孙皓亲到营门投降。 诗句大意是: 千寻铁锁沉到了江底,一片求降的旗子插在石 头城上。诗人借史实说明了 “天险不足恃,兴废由人事”的 深刻道理,发人深省。

【赏析】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用千尺铁链横锁于江面,企图阻拦晋 船,自以为是安全之际,结果铁链却被晋人用大火炬熔沉于江底,孙皓也 只得落个举着降旗投降的可耻下场。石头,是石头城,在今南京清凉山, 此处是金陵的省称,并以此指代整个孙吴政权。此联形象地概括了这一 段历史故事。铁锁有“千寻”之长与降旗不过单薄“一片”,两相对比,形成 强烈反差,蕴含着诗人对东吴王朝落败的讽刺之情。

【全诗】

《西塞山怀古》

.[唐].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全诗赏析】

·注 释

①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

②王濬(jun):晋代益州刺史。

③金陵:今南京市,六朝时东吴的国都。王气:即所谓“帝王之气”,是古代一种迷信说法。

④降幡:投降的旗帜。

⑤萧萧:象声词,形容马叫声和风声,这里指风声。芦荻:芦苇。荻,跟芦苇相似。

·导读入境

长庆四年(824),刘禹锡调任和州刺史,乘船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这六朝时有名的军事要塞,不禁使诗人浮想联翩,把自己的思绪 一下子拉到580年前。

正值魏晋纷争,晋武帝命王濬率领英勇善战的水军乘坐高大战船浩浩荡荡由益州顺江而下去讨伐东吴,金陵的王者之气很快就黯然消失。原想凭借长江天险和设置于江水中的千寻铁链和铁锥锁住江面能万无一失,固若金汤。谁知均被王濬所破,沉入江底。王濬直逼金陵,亡国之君孙皓只好举旗投降。再想这石头城曾经六朝的兴亡,人世几多伤人的往事。而今,只有这西塞山依旧,她身下的寒冷江水依旧。如今江山一统,四海为家了,那往日的军事堡垒已荒废在一片秋风瑟瑟的芦荻之中了。

·赏 析

这首诗借古讽喻唐王朝割据势力的重新抬头。

此诗首先运用了虚实相间的手法巧妙安排诗的结构。诗的前四句把我们拉到580年前的古战场。第一句写西晋水军出发,然后以对比手法在二三句中从对比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方面,写了胜利者势不可挡,摧枯拉朽之势,失败者节节败退,举旗投降的丑态,虚实相间。在诗的后四句又由古战场引发联想,怀古慨今,归结出国家统一这一历史必然性的主题。

这首诗的另一个特色就是选材的精当。 诗人从夔州沿江东和州,一路山山水水尽收眼底,却单单选中了西塞山,选中了西晋灭吴这一历史事件。这是因为当时东吴那所谓的“王者之气”、天然屏障“千寻铁锥”、使人畏惧的“铁链”,转瞬之间化为乌有,从反面阐发了“兴废由人事”这一深刻的哲理。

·思考题

读了刘禹锡以上两首诗,试对《垓下》作简要评析。

附:垓下

拔山力尽霸图隳,倚剑空歌不逝骓。

明月满营天似水,那堪回首别虞姬。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江底  江底词条  全诗  全诗词条  铁锁  铁锁词条  赏析  赏析词条  原文  原文词条  
古文诗文

 少年行其二全文翻译(李白)

少年行其二全文: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少年行其二全文翻译:在长安金市之东,五陵的贵公子骑着银鞍白马,满面春风。他们在游...(展开)

古文诗文

 小学五年级有哪些古诗词文章

五年级上册55、房兵曹胡马(唐)杜甫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56、马诗(唐)李贺大漠沙如...(展开)

古文经典

 剜股藏珠文言文翻译和道理

《剜股藏珠》选自宋濂·《龙门子凝道记·秋风记》,是一则文言文寓言故事,蕴含深刻的道理和启示,值得深思。以下是《剜股藏珠》文言文翻译和注释,《剜股藏珠》的道理和启...(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