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孙子兵法作战篇原文_翻译_赏析

《孙子兵法·作战篇》是春秋时期兵法家孙武创作的一篇散文。讲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及取用于敌,胜敌益强。“作”是“兴起”之意。“作战”这里不是指战争,而是指战争前的准备和筹划,属于“未战而庙算”的范畴。本篇继《计篇》之后,在“慎战论”思想的指导下,着重分析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战争依赖于经济,但会对经济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芑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翻译】

孙子说,根据一般作战常规,出动战车千乘,运输车千辆,统兵十万,沿途千里转运粮草,内外的日常开支,使者往来的费用,修缮武器用的胶漆、战车所需的膏油、修甲所需的金革等等,每日须耗费千金,作好了这些准备后,十万大军才能出动啊!

所以,用兵打仗就要做到胜任裕如,举兵必克,否则,长久僵持,兵锋折损、锐气被挫,攻城就力竭,长期陈兵国外则国内资财不足。如果兵锋折损,锐气受挫、兵力耗尽、财政枯竭,那么,其他诸侯国就会趁这个困顿局面举兵进攻,即使睿智高明的人也难以收拾好这个局面。用兵打仗,只听说计谋不足但靠神速取胜的,没有听说有计谋却要拖延战争时日的。战争时间长而对国家有利这种事,从来就没有过。因此,不能全面了解战争害处的人,也就不能真正懂得战争的有利之处。

善于用兵的人,兵员不再次征调,粮饷不再三转运。各项军用从国内取得后,粮草补给在敌国就地解决,那么,军粮就可满足了。国家由于兴兵而造成贫困的原因是长途运输。长途转运军需,百姓就会贫困。军队经过的地方物价高涨,物价上涨就会使百姓财物枯竭,财物枯竭就汲汲于应付赋役。民力耗尽,财物枯竭,国内家家空虚,百姓的资财耗去了十分之七。国家的资财,战车破损了,战马疲病了,盔甲、矢弩、矛盾、牛、车之类,耗去了十分之六。

因而,高明的将领务求从敌方夺取粮草。就地从敌方夺取粮食一钟,相当于自己从本国运出二十钟;就地夺取敌人饲草一石,相当于自己从本国运出二十石。

激励士卒奋勇杀敌,是使之威怒;鼓励将士夺取敌人资财,要用财物奖励。因此在车战中,凡缴获战车十辆以上的,奖赏那先夺得战车的士卒,并且更换敌战车上的旌旗,将其混合编入自己的车阵之中,对于俘虏,则予优待、抚慰,任用他们作战,这就是所谓战胜敌人而使自己日益强大。

所以,用兵作战以胜任裕如,举兵必克为贵,不主张力不从心,僵持消耗。深知用兵之法的将帅,是民众命运的掌握者,是国家安危的守护者啊!

【赏析】

春秋时期,诸侯蜂起,相互间攻伐砍杀,连年征战不断。每发动一场战争,从招募士兵、操练军队、调集物资、组织运输,到行军布阵、攻城掠地、血肉相搏,直至尸横遍野,战争结束。对交战双方来说,无论胜负,还是媾和,都要耗尽大量人财物力,以致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因此,如何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胜利,成了军事家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作战》篇从战争对人力、财力和物力的依赖关系出发,着重论述了“兵贵胜,不贵久”的速胜思想,并提出“因粮于敌”等原则,充满了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观点。孙武指出,凡兴兵打仗,除出动战车千辆、辎重车千辆,千里运粮之外,还要部署各种武器装备、器材物资的供给,伤亡人员的补充,提供外交使节的往来费用,以及前方后方各项与战争有关的开支等。所有这一切,糜费巨大,以“日费千金”来形容并不为过。这样,才能保证十万大军顺利远征。

用这样庞大的军队去作战,当然要求速战速决,尽早取得胜利。旷日持久地拖延战争,只能带来一连串的弊端,军队疲惫,锐气挫伤,战斗力削弱,国家财政府库空虚。一旦有其他诸侯趁此鹬蚌相争之机出兵,后果将不堪设想。即使有高明才智之人,也难挽回危局。故只听说用兵打仗宁可笨拙也要迅速获胜的道理,而从未闻有光顾显示技巧久拖下去的。拖延战争决不会使一个国家获得利益。所以,若不深知其中害处之人,肯定不懂得打仗务求速胜的种种好处。

善于用兵的将帅无不坚持速胜论的军事指导思想,同时在具体的军事行动中遵守这样一条军事原则,亦即不是一味地从本国征调军队,也不能过多地从国内千里迢迢地调运粮草,而是要想方设法地在敌国解决粮草和兵员补充问题,“因粮于敌”,“务食于敌”,善待和使用俘虏。从敌人那里获取一钟粮食,其利相当于从国内运送二十钟粮食;获取一石饲草,其利相当于从国内运送二十石饲草。对俘虏“卒善而养之”。然后编入自己的队伍充实军力。再加上赏罚分明、激励士气等手段,这支军队就会愈战愈勇,愈战愈强。

导致国家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远道运输,百姓因运送军备而疲于奔命。靠近军队的地方则物价飞涨,结果弄得军中生活困难,国家为支撑长期的战争和远道运输,别无选择,只有不断地加重赋税。如此一来,举国上下是一片“力屈、财殚”的局面。生民涂炭,国步维艰,也就在所难免。

说到底,善于用兵打仗的将帅一定要贯彻速胜的思想,也要尽可能地避免远道运输的毛病。这关系到国家的安危。

孙子总结长期以来的战争经验,提出速胜的军事思想在许多场合下是合理的。一方面可以减少战争中人、财、物力的消耗,另一方面又可防止“诸侯乘其弊而起”。但今天的人们在阅读《孙子兵法·作战》篇时,如果将这作为普遍的永恒不变的军事思想或原则来看待,是会遇到一些麻烦的。如弱小民族在反对强敌入侵时就不适用,还须仔细把握速胜与持久的辩证关系。

【作者简介】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孙武大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员(伍子胥)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孙子兵法作战篇原文翻译赏析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词条  赏析  赏析词条  作战  作战词条  原文  原文词条  翻译  翻译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