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战争与和平》中皮埃尔的人物形象简介

  《战争与和平》中皮埃尔具有怎样的人物形象

  《战争与和平》是托尔斯泰的一部杰出的作品,伊万·伊利因曾说过:“列夫 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民族灵魂的真正地表、描写者和阐释者;不仅因为他真实地了解、没有歪曲地描写这种或者那种现象,而更因为他本人就其实质来说,恰恰就是他应该表现的那种东西。他不是在写俄罗斯,而是在展示俄罗斯:他自己呼吸着俄罗斯的空气,他跳动的是俄罗斯的心;他叙述的不是别人,他说的就是他自己。”在阅读整部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整个宏大的故事中呈现出来的许多鲜活的人物,他们拥有这独特的个性和不一样的人生轨迹,同时,这些形象不是一成不变的僵硬的脸谱化人物,其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在战争与和平中,在俄罗斯这片土地上成长着,改变着,每一个人物都融入了托翁的关于生命和价值的思索,都有托翁自己的影子。

  在那么多人物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那个聪明干练、自信决断的安德烈公爵,也不是那个充满了生命活力、对生活满怀热情的娜塔莎,而是那个心不在焉、笨拙却宽厚的皮埃尔。他的形象充满了令人去探究的意味,充满了托翁自我形象的深刻寓意。

  皮埃尔是别祖霍夫伯爵的私生子,,在当时的俄罗斯上流社会中也是一个显赫的人物,从小被送到法国留学,20岁的时候回到了俄罗斯。作者在描写皮埃尔时用到的最多的词汇是“孩子般的微笑、犹豫不决、吃惊、好奇、善良、热情”,而对安德烈公爵的描写多是“疲倦、恼怒、冰冷、干巴巴、神经质”等,可见作者对皮埃尔的偏爱。

  在开卷时社交名流的盛大宴会里,皮埃尔面对众人对欧洲新独裁者拿破伦的一片斥责和声讨,颇不以为然,孤立地,不识相地极力为拿辩护,甚至流露出对其崇拜的感情,从而受到大家的围攻和厌恶.可见,他有意无意地在大庭广众之下,扮演了孤立愚蠢的形象,他就像是一头大牛走进了瓷器店,笨拙又不识相的。

  伊万·伊利因对皮埃尔的形象是这样评价的:“总是不断地干蠢事,总是充满激情的去说一些没有任何独创性的话,……总的来说,他是一个心地善良却绝对无意志、完全没有判断力的人,如果直截了当的说,他不过就是一个幻想型的、想要解决最复杂的‘世界问题’的饶舌鬼。皮埃尔就像是一个“永远天真的孩子”这样的说法在俄罗斯很常见,因为他总是用心感知一切现象,而不是用理智去分析,他的情感永远高于理智。

  安德烈曾这样评价皮埃尔:“你做人不够积极长进,你没有好好的发挥才华,有所成就。”皮埃尔自己也说过,今天就要做改变,但是第二天就会为昨天做过的事感到羞耻,走进俱乐部的皮埃尔没有任何的自控力,从一杯水就会演变成一场贵族的狂欢。皮埃尔因为他的身份和地位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而他对诱惑的抵御力基本为零。这样的诱惑从吃喝玩乐走向了肉欲的关键就是他的父亲去世后让他继承了一切无论是名誉还是巨额财产,瓦西里公爵用自己美丽的女儿海伦作为筹码,成功的套住了这样一个懵懂的“孩子”,面对海伦美色的蛊惑,皮埃尔在混乱中说出来“我爱你”,虽然他用的是法语,这里的皮埃尔的心灵处于一种混乱迷糊之中,他不知道自己在作什么,做的对不对,感觉到自己的肮脏,他是那样的不确定,即使有这样一个值得骄傲的美人成为了自己的妻子。皮埃尔的本能很强大,这是一种直觉式的魔力。最后,果不其然,妻子依旧与其他的男子调情,甚至和自己的朋友有了婚外情,皮埃尔感到愤怒,于是他提出了决斗,他不是出于本心的伤害了多洛霍夫后,皮埃尔的内心彻底绝望了,“愚蠢”、“死亡”“虚伪”……这是他决斗以后的心情,他看清了海伦的本来面目,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他不可自制的感受到了某种对死亡的问题:为什么活着?人怎样可以活下去?

  皮埃尔离开了他的妻子,独自一人到彼得堡的路上,在一个驿站遇到了俄罗斯共济会石匠兄弟会的领袖——奥西普·阿列克塞耶维·巴兹捷耶夫,这是一个真正的道德高尚的人,他给了皮埃尔一次深刻的谈话,皮埃尔“不可避免的想要参加谈话”,正是一种精神的吸引,或者是诱惑,皮埃尔的本能感受到这个诱惑可以让他摆脱现在的精神困境。不出所料,皮埃尔得到了智慧的引导,他皈依了共济会,“上帝不是靠理智去理解,而是靠生活”,他接受了共济会的博爱思想,爱人类、爱死亡……并不断的去完善自我。他开始经营自己的农场,做各种各样的善事,并企图解放自己的农奴。

  皮埃尔改变了,这样轻易的改变不是突如其然的,而是一直存在于他的性格中的,他虽然过了一种类似于放荡的生活,但是他本性中的善良宽厚一直在提醒他,一直让他处于犹豫的状态,这一次心灵的碰撞只是让他确信了某种自己认可的生活方式而已。

  后来他对共济会感到了失望并逐渐的失去了兴趣,但也依旧大把的花钱,维持着共济会的开销,捐款,扶持救济院。皮埃尔又一次陷入了某种恶性的“暴饮暴食”中去了。这时,他的爱情却开始觉醒了,离开了安德烈公爵的娜塔莎,计划私奔的娜塔莎,受了无比的伤害后憔悴的娜塔莎闯进了他的心,皮埃尔对娜塔莎的怜悯也可以说是爱,再一次刺激了他的心灵,他又开始追求某一种新生活,充满生命力的生活。

  让皮埃尔发生最终的改变的还是1812年的俄国的卫国战争,在莫斯科沦陷时,富人们携带金银细软,纷纷逃离的时刻,皮埃尔却两袖清风地离家出走,买了一把手枪,一把匕首和一套农民穿的旧衣服,继续留在这个城市,独自开始绞尽脑汁地策划一件大事----刺杀已在他心中变成恶魔的拿破仑。还没等计划实施,他自己倒先极度恐慌,,感软弱,最后连拿破仑的影子还没见到,就稀里糊涂地沦为法军的俘虏,白白经受了其后数月的难以忍受的痛苦和折磨。这是皮埃尔天生的犹豫和懦弱,他本性如此,就算他的思想发生了一些转变,他依旧是那个有点笨拙的孩子。

  在被俘的的监狱中,皮埃尔遇到了第二位改变他的关键人物——普拉东·卡拉塔耶夫。这是一个乐观开朗的俄罗斯下层人民的代表,他凝聚了世世代代俄罗斯普通百姓积累起来的人生经验和豁达的人生态度。他轻而易举的消除了皮埃尔对生命,对生活的困惑。“一个人要是不怕死,他什么也可以支配”,皮埃尔领悟到了死亡不是一种惩罚,不是完结,而是一个新生命的开始。普拉东爱人如己,对生活总是积极乐观,在艰难环境中也能知足感恩,感觉快乐幸福,内心深处总有一种不可动摇的宁静与和谐。皮埃尔深受普拉东的影响,在恢复自由,身体康复以后,皮埃尔所遇到的每一个熟人,都认为他已经和从前完全不同了。这时,他给别人的印象是焕然一新:"他现在变得干净,文雅,有生气------就像是刚刚……经历了精神上的沐浴。”从思想上,他开始有了这样的观念:“他不像从前那样,要在人们身上看到他所谓的优点之后才爱他们.现在,他的内心充满了爱,他毫无理由地爱着别人,而总是能够找到他们值得爱的理由。”凡和他接触的人,都喜欢他。即使像他的亲戚,一贯满怀怨,,冷漠无情,骄傲自大的大公爵小姐,也因为他的感化,开始表现出生命中善和美的方面。

  《战争与和平》的结局中,皮埃尔得到了自己期待的家庭,与娜塔莎组成了一个幸福的家庭,养儿育女,他的生活还在继续,他的思索也在一直前进。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皮埃尔  皮埃尔词条  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词条  形象  形象词条  人物  人物词条  简介  简介词条  
有感金庸作品

 鹿鼎记阿珂人物形象分析

 阿珂的人物形象介绍  阿珂,原名陈珂,武侠小说人物,是金庸小说《鹿鼎记》中的女主角之一。她与阿琪一起寻找师父时,巧遇韦小宝,韦小宝因迷恋她的美色,对她死缠烂打...(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