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安娜·卡列尼娜》中列文的性格特点有哪些

  《安娜·卡列尼娜》列文的性格特点

  列文是在农村面临危机时进行改革探索的人物形象,他的爱情和生活经历的软弱与痛苦,努力与彷徨,呐喊与苦恼则是他在这部电影中的形象展示,而这一切实际就是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的精神外化。

  人物形象

  个人认为他就如同米拉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里创造出的,那只生活在田园牧歌式生活里的小狗,很凑巧,这狗名字居然叫卡列宁。(之前一直在臆测会不会昆德拉很同情本书中卡列宁的际遇,于是让他(它)在自己的笔下获得幸福。)在昆德拉的小说里最后一幕出现的这只小狗,代表了昆德拉最美好最理想的一种存在状态,而列文之于托尔斯泰而言,未尝不是呢?罗曼·罗兰指出,列文不仅体现了托尔斯泰看待事物的既保守又民主的观点。

  每一个善感的人都应该承受爱情的折磨,点燃了一盏蜡烛放在窗口,就点燃了人生另一片不同的景致。列文的善感与多愁,体现在他与那些贵族,以及他哥哥的对话里。一个人可以随意甚至武断地确定一件事情,而列文不能,这就是他与旁人的区别。他总是小心翼翼,又笨拙莽撞,他不知道人生而为何,因何而生,也不知道人生最终走向哪里。可以说他本人就像是安娜与沃伦斯基的爱情花朵一样,根本不应该生存在一个肮脏不堪的现实里。列文的纯净灵魂,与他身处的环境的冲突甚是激烈,所以他排斥所谓上流社会,排斥那些言谈虚伪粗俗灵魂卑贱低下却自以为高尚的达官显贵,可以说是出于本能。求婚失败的羞辱,让康斯坦丁列文重新回到了乡下的农庄,那种接近自然的地方有泥土的气息刚割下来的青草香天地广阔日月安详,这样的地方才可能无限接近生命本质。不论是书或者是电影里,都对列文在割草入迷状态下的描写细致入微,并且很精彩。

  之后基蒂终于被感动并下嫁,使列文在现实中获得了人生快乐的巅峰。而其兄长的死亡又使列文在虚妄的思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痛苦不堪。他认识到了人生的“虚空”,却又不能就次背弃。方迪在《微精神分析学》里所定义的“虚空”的概念,与列文所思所想那些另他惊慌失措的问题不谋而合。“若我不承认基督教对关于我生命的那些问题的解答,我又该承认什么样的解答呢?”他无法在任何一种解答里寻找到依托。而在妻子生产期间,他却做了很奇怪的事情,他居然开始祈祷。那一刻他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接近了真理,因为他在意的是思想的状态,所以他一旦平心静气地思考,一切就土崩瓦解。此时对比安娜与列文,他们的共同之处,对现实与人生的探究永不止息。虽然有些许相通,然而不同的思想与精神境界最终造就了两个不同人生。安娜则是隐藏在被压抑的情感之下的暗流涌动,最终安娜以死亡换取永恒。列文一直在为此苦恼为此思考;故事的结尾列文获得了他始终追寻不止的信仰,自从出生以来就从不曾离开过的真理。

  《安娜·卡列尼娜》是由两条主要的平行线索和一条联结性次要线索结构而成的,整体上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一切都翻了一个身,一切都刚刚安排下来”的那个时代在政治、经济、道德、心理等方面的矛盾。小说通过安娜——卡列宁——渥伦斯基线索展示了封建主义家庭关系的瓦解和道德的沦丧;通过列文——吉提线索描绘出资本主义势力侵入农村后,地主经济面临危机的情景,揭示出作者执着地探求出路的痛苦心情。而道丽——奥勃朗斯基这一次要线索巧妙地联结两条主线,在家庭思想上三条线索相互对应、参照,勾勒出三种不同类型的家庭模式和生活方式。作者以这种建筑学而自豪,圆拱将两座大厦联结得天衣无缝,“使人觉察不出什么地方是拱顶”。

  列文-列文与托尔斯泰

  列文则是托尔斯泰式主人公中自传性特别强的一个人物,他在托尔斯泰的创作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他身上艺术地再现了作家世界观激变前夕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感受,从结构安排来看,列文的幸福家庭与安娜的不幸家庭互为对照,但从思想探索来看,列文婚后却产生了精神危机,他为贵族阶级自甘败落而忧心忡忡。他研究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制定“不流血的革命”方案,探讨人生的目的,但却毫无出路。罗曼·罗兰指出,列文不仅体现了托尔斯泰看待事物的既保守又民主的观点,而且“列文和吉提的恋爱,他俩婚后的头几年生活,就是作家自己家庭生活回忆的搬演。同样,列文哥哥之死也是托尔斯泰的哥哥德米特里之死的痛苦追忆”。而作品的尾声“则是作者本人趋向精神革命的过渡”。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卡列  卡列词条  安娜  安娜词条  尼娜  尼娜词条  列文  列文词条  性格  性格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