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造成哈姆雷特悲剧的根源揭秘

  哈姆雷特悲剧的根源

  对哈姆雷特来说,爱情是那么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以至于有人怀疑他对奥菲利亚的爱,这对他显然有失公允。我们不认为在莎士比亚的创作动机中哈姆雷特是一个具有延宕性格的人。他从不延宕(杀波尔纽斯,杀两个朋友,在奥菲利亚的葬礼上一跃而出)。也许把造成这一结果归为两点恐怕更合情理。

  一,对母亲的爱。所以说,弗洛伊德的解释是有其价值所在的。剧中哈姆雷特往往将奥和葛并举,可以看出母亲失贞一事给他的心理造成多么巨大的阴影。这倒并不是说他的叔父做了他潜意识渴求的事,以至于心慈手软,被自己唬住,而在于母亲改嫁这件事令他无法再相信女人。这种透彻的了悟又是和爱女人的欲望纠缠在一起,以致痛苦万分,手足无措。

  二,正如有的沙评家称哈姆雷特性格的形成一大部分原因在于莎士比亚无法对如此巨大的题材加以把握。这里有几条证据,如哈姆雷特的对于演戏的大段评说,诸多地方是为了表现剧作者的聪明才智和对社会的褒贬(这在古典主义作家那里是无法想象的),再如,同时要表现母子关系,爱情关系,又要表现复仇,势必拖延了后者。再回到开头的判断,我们看哈姆雷特死前的场景,他说的是有关丹麦继承权的问题。设想一下,如果整出戏发生在罗密欧身上,那么他临死时,不是抱着母亲就是呼唤着奥菲利亚的名字。所以说,把这部戏理解成社会批判据也是情有可原的,因为毕竟,也许我们忽略了这一点,哈姆雷特的身份是王子,而非公子,而王子是将继承王位的。

  哈姆雷特为什么是悲剧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也是其最知名的悲剧作品,被许多莎评家视为莎士比亚全部创作乃至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如果说《奥赛罗》是关于爱情的悲剧,《李尔王》是关于亲情的悲剧,《麦克白》是关于野心的悲剧,那么《哈姆雷特》则是这三者的综合,并且在这爱情、亲情与野心的悲剧中最终体现人的性格悲剧。 

  《哈姆雷特》写于17世纪初,取材于12世纪《丹麦史》。该剧以中世纪丹麦宫廷为背景,讲述了哈姆雷特为父复仇的故事。故事充满了死亡的阴影和悲剧的气氛,以死亡的出现开始,又以死亡作为结局。哈姆雷特的父亲因被兄弟毒死而阴魂不散,游荡夜间,并将真相告知哈姆雷特,叫他伺机报仇。皇上的臣子波洛涅斯躲在帷帐后面,偷听哈姆雷特和母亲的谈话被哈姆雷特误以为新国王而杀死。奥菲莉亚为情人的癫狂、父亲的暴卒和兄长雷欧提斯的失踪不断焦虑和悲伤,以至精神失常,最终在河边失足淹毙。在新国王克劳狄斯的挑引下,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进行决斗,三人都死于蘸毒的剑下,王后乔特鲁德在阴差阳错之下喝下克劳狄斯为哈姆雷特准备的毒酒而身亡。 

  故事接二连三地出现死亡,正是多种悲剧的交错体现。可以认为,奥菲莉亚的死体现的是关于爱情的悲剧。哈姆雷特曾经热烈地追求奥菲莉亚,送给她珍贵的纪念品,感情真挚的情诗,“说过许多甜蜜的语言”,然而却因遭遇父亲的死、母亲的改嫁等变故对世界产生怀疑,甚至对爱情的信念发生动摇,又因复仇之事踌躇、装疯,不得不冷淡她。可怜的纯情少女毫不知情,在伤心的同时还被国王和王后当作试探哈姆雷特是否真疯的工具利用。她怀着极度失落而又还抱着一丝希望的矛盾心情与哈姆雷特见面,听到的却是自己心爱的人冰冷、绝情、疯癫的话语,“美丽可以使贞洁变成淫荡,贞洁却未必能使美丽受它自己的感化。”“你当初就不应该相信我,因为美德不能熏陶我们罪恶的本性。我没有爱过你。”“要是你一定要嫁人,我就把这一个诅咒送给你做嫁奁:尽管你像冰一样坚贞,像雪一样纯洁,你还是逃不过馋人的诽谤。进尼姑庵去吧,去!再会!”哈姆雷特将对母亲的一腔怒气全发泄在奥菲莉亚身上。奥菲莉亚当然不能理解他这番话的真正用意,还以为自己深爱的人真的变了心,真的疯了。她最终绝望了,悲伤地感慨:“啊,一颗多么高贵的心是这样陨落了!”“啊!我好苦,谁料过去的繁华,变作今朝的泥土!”在受到这样沉重打击之后,父亲被自己所爱的人错杀,而深爱的人又将被放逐英国,兄长雷欧提斯莫名失踪。一连串的打击致使她焦虑、悲伤过度,精神失常了,在宫廷周围边唱歌边撒花,如此几天,终于在河岸失足而亡。可以说,哈姆雷特是造成奥菲莉亚死亡的最直接原因,从根本来看,奥菲莉亚是为爱情而死的。这也正是《哈姆雷特》爱情悲剧性的体现。 

  而王后乔特鲁德之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则可以看作是亲情的悲剧的体现。在剧中,王后其实是一个可怜的人物,是一个无辜的牺牲品。她的本性是善良的,仁慈的。首先,她并没有直接参与对自己丈夫的谋杀中,甚至对此一无所知,她只是做了叔子欲望的俘虏。她对哈姆雷特的关爱和柔情是真挚的,利用奥菲莉亚试探他是否真疯也是出于母爱,希望他的疯癫是由于爱情引起,而不是别的什么原因,这样就能在自己力所能及范围内替他解决。哈姆雷特对母亲则爱恨交织,他在精心安排了一场演出,确定父亲的鬼魂所言真实之后,在母亲寝宫里,面对母亲的不满,先是自我告诫不能杀死母亲,只能用言语来伤害,而后犀利刻薄的言语却又在无尽的羞辱中含着深深的爱。父亲的鬼魂也在这过程中出现,尽管妻子背叛了自己,可是依然告诫儿子不能伤害母亲,并劝他好好安慰王后。从中,亲人间的真情实感流露得淋漓尽致。然而,王后终究还是逃脱不了道德的谴责和哈姆雷特的蔑视与批评:“啊,罪恶的仓促,这样迫不及待地钻进了乱伦的衾被!”这也就是王后的悲剧所在。尽管她对丈夫和儿子的感情真挚,但最后阴差阳错替儿子喝下那杯毒酒,似乎也正昭示着上帝专赐予她为自己的不坚贞和对家人不忠赎罪的机会。 

  新国王克劳狄斯的死是必然的,他是哈姆雷特复仇的对象,也是野心与欲望的祭品。他是剧中最大的反派,是王位的篡夺者,是道德的败坏者。他觊觎兄长的王位,对王后怀有欲望,但命运注定他本该得不到这一切。在面对自己理想世界的消失时,他却表现出了英雄般的气概——勇敢争取。然而他追求的是绝对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这就变成了他野心的体现,他的悲剧也就在于此,他用别人的鲜血换来不属于自己的一切。当他发现哈姆雷特可能得知真相后,又开始拯救自己可能会失去的辛苦到手的“幸福”。他曾做过无力的忏悔,想置哈姆雷特于死地,他徘徊在罪孽和理性之间,最终还是死在被自己淬了毒的剑下。 

  不管是爱情的悲剧,亲情的悲剧,还是野心的悲剧,所有人的死都和哈姆雷特有关联,这所有的悲剧也完全融入他性格的悲剧中。歌德认为,全剧的主题“哈姆雷特整个行动的关键”包含在这句台词里:“时代整个儿脱了节,啊,真糟,天生偏要我把它重新整好。”这说明哈姆雷特所处的是一个不光明的人世,他所肩负的不只是个人复仇的责任,而是与整个社会对抗的重任。但是,面对这样一个扭曲的社会,他是弱者,他又偏偏不具备“让流血代替挥泪”的斗志和刚烈;他深知复仇的重任,但又陷入无尽的内心挣扎。这也就是悲剧所在。一开始,哈姆雷特还处在单纯的生活环境中,无忧无虑地在外学习,对人生充满赞叹:“人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然而,令人崇拜的父亲逝世,贞洁的母亲不到两个月就改嫁了篡夺王位的叔父,父亲的鬼魂嘱托他杀死叔父替父报仇。他原来的美好理想世界突然破灭了,这使他对世界产生怀疑,对现实生活感到失望,原先完美的东西原来并不存在,贞洁抵不过欲望,道德战胜不了贪恋。他开始彷徨,以装疯来掩饰自己的迷茫与计划。

  他不再信任美好的事物,怀疑爱情的纯真,女性的坚贞,虽然满怀一腔炽烈的热情,在复仇大计面前,在犹豫中,他还是放弃了自己的爱情,从而直接导致自己深爱的女子的死亡。他蔑视、指责母亲的不贞洁,憎恨她和叔父的乱伦,可是即使道德败坏仍然还是自己的母亲,血浓于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她的悲哀蹉跎着他的复仇决心,冥冥之中,命运安排了母亲替他喝下那杯毒酒。他本应把握一切可以复仇的机会将叔父克劳狄斯置于死地,可是他深知他要颠覆的不仅仅只是克劳狄斯,而是克劳狄斯所代表的黑暗社会:黑白颠倒,是非混淆,到处充满着专制腐败、阴谋诡计、阿谀奉承以及“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微贱者费尽辛勤所换来的鄙视”。他对自己的微薄力量没有信心,他对这样的丑恶现实感到失望甚至悲观。他认为他应该毫不犹豫地复仇,他又深深体会到自己也是一个罪人:“我很骄傲,有仇必报,富于野心,我的罪恶是那么多,连我的思想也容纳不下,我的想象也不能给它们形象,甚至于我都没有充分的时间可以把它们实行出来。像我这样的家伙,匍匐于天地之间,有什么用处呢?我们都是些十足的坏人。”宗教的信仰让他深信人自身有恶的根源,想重整乾坤却又因人性之恶的深重而感到回天无力。于是,他陷于心灵的交战和思想的斗争中,迟迟实施不了复仇的计划。然而,复仇又是必须的,在他看透一切,终于作出选择时,他付出了献上自己生命的代价,终于让克劳狄斯死在他的剑下。 

  也许有人认为所有人都死了的结局太过残忍,可这也正是《哈姆雷特》的悲剧性所在。波洛涅斯、奥菲莉亚、雷欧提斯,都是死于哈姆雷特复仇的犹豫,王后遭受了上天对她的惩罚,克劳提斯的死是邪恶的必然结局,而哈姆雷特的死正是体现了人处于不光明的、彷徨的时代中的性格悲剧。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造成哈姆雷特悲剧的根源揭秘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词条  根源  根源词条  揭秘  揭秘词条  悲剧  悲剧词条  造成  造成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