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毛泽东诗词《七律》原文、注释及赏析

  毛泽东诗词《七律》

  到韶山

  ▲一九五九年六月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离别这个地方已有三十二周年了。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创作背景】

  韶山,是毛泽东的故乡。1893年12月26日,他诞生在这里。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也是在这里度过的。1925年2月至8月,他曾在这一地区组织开展农民运动,并于当年6月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央韶山支部。1927年1月4日至2月5日,为了答复党内的右倾机会主义者和国民党右派对农民运动的责难,他步行一千四百余里,在湖南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等五县作了历时32天的实地考察,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回到武汉后,写出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次考察的第一个重点便是韶山,自1月4日至9日,共用了五天时间。此后不久,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相继叛变了革命,凶残地杀害共产党人,镇压工农群众,而由于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领导,我们的党未能在他们发动反革命政变时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大革命失败了。同年8月7日,我党中央在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撤销了陈独秀的总书记职务,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右派的屠杀政策的总方针。会后,毛泽东赴湘赣边界领导了秋收起义,并带领起义的队伍上了井冈山。自此以迄全国解放,他都没有机会再回韶山。新中国建立后,他政务倥偬,日理万机,一时也分不开身回故乡去看一看。直到1959年6月25日,他在巡视全国各地后,才从长沙回到了阔别达32年之久的韶山,小住数日,看望乡亲并视察工作。6月26日晚,他在招待所邀集当地为革命作过贡献的老人座谈,与他们共进晚餐。当天夜里,他因兴奋和激动而不能成寐,创作了这首诗。

  【注释】

  〔题〕韶山,即韶山冲,在湖南湘潭城西40公里,湘乡、宁乡、湘潭等三县交界之处。群山环抱,林木葱茏。西南有韶峰,是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一。相传上古贤君虞舜南巡时曾过此峰并奏《韶》乐,峰因此而得名。

  〔别梦句〕别梦,离别之后,不能忘怀,结想成梦,故云。五代张泌《寄人》诗曰:“别梦依依到谢家。”依稀,仿佛、隐约。咒,诅咒。这里表达强烈的感叹语气。逝川,参见前《水调歌头·游泳》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二句注文。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其十一《黄河走东溟》篇曰:“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

  〔故园句〕故园,故乡。以上二句意思是说,时光如流水,实在去得太快,故乡一别,今已32年。悠悠往事,别后犹入梦来,恍惚能记。

  〔红旗句〕农奴,本指奴隶时代、封建时代隶属于农奴主,没有人身自由的农业劳动者;这里指旧中国受奴役的贫苦农民。戟,古代的一种长兵器,合戈、矛为一体,既可以直刺,又可以横击。

  〔黑手句〕黑手,指封建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国民党右派等黑暗势力的魔掌。鞭,古代的一种打击型短兵器,形状如竹棍,有棱节。以上二句是追溯自己1927年初离开韶山时的政治形势:一方面是北伐军所到之处,广大农民群众在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拿起梭镖等武器来斗争土豪劣绅;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右派为维护地主、买办阶级的利益,正阴谋叛变革命,准备用武力镇压工农。韶山地区是这样,整个湖南及其他一些省区也是这样。作者1959年9月13日在写给胡乔木的信中说:“‘霸主’指蒋介石。这一联写那个时期的阶级斗争。通首写三十二年的历史。”

  〔为有句〕为有,因为有。牺牲,这里用如名词,指为革命而牺牲的先烈。

  〔敢教句〕教,读平声,使、令。日月换新天,谓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改变为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以上二句说,中国革命的胜利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按韶山地区自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22年中有数十位共产党人和革命战士前仆后继,英勇献身。中共韶山支部最早的五名党员,全部壮烈牺牲。毛泽东一家就出了六位烈士,除杨开慧烈士外,还有毛泽东的胞弟毛泽民、毛泽覃烈士等,其中也包括毛泽东的长子、后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毛岸英烈士。

  〔喜看句〕稻菽,泛指农作物。菽,豆类作物的总称。千重浪,喻指随风起伏的大片大片的庄稼。

  〔遍地句〕英雄,这里指新中国的农民。下夕烟,谓在暮霭中收工归来。

  【押韵格式】

  本篇韵脚分别是“川”、“前”、“鞭”、“天”、“烟”。

  【修改情况】

  本篇未定稿,首句作“别梦依稀哭逝川”,末三字语本唐温庭筠《苏武庙》诗:“空向秋波哭逝川。”当时任湖北省委秘书长的梅白建议将“哭”字改为“咒”,毛泽东采纳了他的意见,并诙谐地说:“你是我的‘半字之师’。”又,末句曾作“人物风流胜当年”和“人物峥嵘胜昔年”,几经修改方定稿为“遍地英雄下夕烟”。另据梅白说,他看到的此诗未定稿,末句作“始使人民百万年”。

  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毛主席诗词》上首次公开发表时,诗已改定为现在这样。

  【鉴赏】

  1911年,毛泽东第一次走出故乡韶山到长沙求学。临行时,他改写了一首诗以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这一年他只有17岁。1959年,毛泽东回到久违的故乡,又写了一首诗抒发情怀。此时他已是一位66岁的老人了。久别回乡,且又是老大还家,人世沧桑怎能不引起诗人无限的感慨!自古以来,以老大还乡为题材的诗篇连绵不断,感旧伤时是这类作品的共同基调。而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心里装着亿万中国人民,他所关心的首先是革命事业。这首七言律诗就鲜明地体现着他那种高远的思想境界。

  诗的首联“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表明诗人对故乡怀有一片深情,也交代自己离别故乡已经很久了。“逝川”指32年前的岁月。“咒”字对时间流逝之快,表示强烈的感叹,这个动词提炼得极好,十分新颖。

  颔联紧承上文“三十二年前”,是对1927年大革命时历史情景的回忆:“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红旗”和“黑手”,在视觉色彩和感情色彩上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当时阶级斗争的尖锐激烈。1926年至1927年,随着北伐战争的进展,农民运动也掀起了高潮,“几万万农民从中国的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也就在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湖南也接着发生“马日事变”。一时间反革命势力群魔乱舞,向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大开杀戒。但是无论敌人怎样嚣张,革命者都不会被吓倒。“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战友们的牺牲,更加激起革命者对敌人的仇恨和推翻反动统治的决心。颈联这两句是全诗的重点,含义深刻。首先,它概括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精神。数十年来,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战士为了人民的事业,为了中国革命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两句诗,饱含着诗人对烈士们的深情怀念。此外,这两句诗还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它教育和启迪着当代人:新中国是无数的先烈和革命者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它来之不易,应当倍加珍惜。在写法上,诗人用了因果关系的句式来表现革命者的崇高精神,它是议论,也是抒情。“敢教日月换新天”是对上句“壮志”的具体说明。两句的重心集中在一个“敢”字,敢是胆量,是勇气,是革命精神的具体体现。诗人采用这样的句式结构,不仅能突出革命者志向的具体内涵,而且也能突出革命者志向的崇高伟大。如果说“红旗卷起农奴戟”是用凝重的笔调描写了革命者的行动,那么这两句就是用高亢的笔调描写了革命者的精神。

  最后,诗人从历史的万千追忆中转回到现实。眼前的现实正是革命者所孜孜追求的“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首联中“咒”字所表达的诗人对时间飞快流逝的恨恨之情,在这时已完全被“喜”字的欢快情绪取代了。“遍地英雄”是昔日农奴的后代,也是革命者的后代。他们继承先辈的遗志,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换来了韶山的丰收景象。他们战天斗地,改造山河,与革命者出入枪林弹雨一样是在从事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伟大事业。他们理所当然也是英雄!毛泽东亲眼看到革命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心里怎能不激动呢!

  17岁时的毛泽东对世界充满着憧憬,他的眼前是一条等待开拓的人生之路。他以年轻人血气方刚的热情踏上了征程。他那以四海为家的豪迈情怀显露着年轻人特有的激进与单纯。而年逾花甲的毛泽东重回韶山之时,他已是党和国家的领袖,他的心里面装着整个中国和世界。因而,当他重归故里而不是乍出乡关、回首往事而不是憧憬未来的时候,他的诗显得是那样的深沉和厚实。他对故乡的深情,不在对自己亲人往事的留恋,也不在对故乡风土人情的颂美,而在于对32年来故乡人民火热的斗争生活的重温和赞扬。尽管在1959年,年轻的共和国由于国际国内的天灾人祸,正陷入困境,毛泽东对此忧心忡忡,但作为一位浪漫诗人,他在故乡、在历史中寻找到了一种精神力量。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都能够不怕牺牲、前仆后继地去战胜一切反动派,现在暂时的困难又有什么可怕的呢!这给诗人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使诗人的内心充满了激情。在这种心情下创作的这首诗,也饱含了这种激情。因此,诗以写实为主,却不乏浪漫的情调。

  这首诗写得大喜大悲,气势宏放,只56字就概括了数十年悲壮的中国革命斗争史。全诗以人民英雄为主角,肯定了人民创造历史的真理。在内容上可谓博大精深,在艺术上也独具匠心。她融记叙、抒情和议论为一体,同时还运用了多种对比的艺术手法,如时间上的昔与今对比,色彩上的红与黑对比,感情上的咒与喜对比等等,通过对比在总体格调上形成了从灰暗凝重到明朗欢快的旋律,使诗的境界大为开阔。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毛泽东  毛泽东词条  七律  七律词条  赏析  赏析词条  注释  注释词条  诗词  诗词词条  
有感名家名作

 《泰山日出》原文及鉴赏

 我们在泰山顶上看出太阳。在航过海的人,看太阳从地平线下爬上来,本不是奇事;而且我个人是曾饱饫①过江海与印度洋无比的日彩的。但在高山顶上看日出,尤其在泰山顶上,...(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