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毛泽东诗词《祭文》原文、注释及赏析

  毛泽东诗词《祭文》

  祭母文

  ▲一九一九年十月八日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

  寿五十三,生有七子。

  七子馀三,即东民覃。

  其他不育,二女三男。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

  摧折作磨,因此遘疾。

  中间万万,皆伤心史。

  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

  一则盛德,一则恨偏。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

  远近亲疏,一皆覆载。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

  爱力所及,原本真诚。

  不作诳言,不存欺心。

  整饬成性,一丝不诡。

  手泽所经,皆有条理。

  头脑精密,劈理分情。

  事无遗算,物无遁形。

  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不染一尘,身心表里。

  五德荦荦,乃其大端。

  合其人格,如在上焉。

  恨偏所在,三纲之末。

  有志未伸,有求不获。

  精神痛苦,以此为卓。

  天乎人欤?倾地一角。

  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介在青黄。

  病时揽手,酸心结肠。

  但呼儿辈,各务为良。

  又次所怀,好亲至爱。

  或属素恩,或多劳瘁。

  大小亲疏,均待报赉。

  总兹所述,盛德所辉。

  以秉悃忱,则效不违。

  致于所恨,必补遗缺。

  念兹在兹,此心不越。

  养育深恩,春晖朝霭。

  报之何时?精禽大海。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

  躯壳虽隳,灵则万古。

  有生一日,皆报恩时。

  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今也言长,时则苦短。

  惟挈大端,置其粗浅。

  此时家奠,尽此一觞。

  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尚飨!

  【创作背景】

  毛泽东母亲文七妹,湖南湘乡人,生于清同治六年正月初八日(1867年2月13日),因患淋巴腺炎病卒于民国八年八月十二日(1919年10月5日)。据毛泽东1936年10月在陕北保安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谈话,她出身于农民家庭,不识字,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在上述谈话中,毛泽东告诉斯诺:“我母亲是个仁慈的妇女,为人慷慨厚道,随时都愿意接济别人。她同情穷人,并且当他们在荒年里前来讨米的时候,常常送米给他们。但是,如果我父亲在场,她就不能这样做了。我父亲是不赞成施舍的。我家为了这事曾经多次发生争吵。”“我家分成两‘党’。一个就是我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由我、我母亲和弟弟组成。有时甚至于连雇工们也包括在内。可是在反对党的‘统一战线’内部,存在着意见分歧。我母亲主张间接打击的政策。她批评了任何公开动感情和公开反抗执政党的企图,说这不是中国人的做法。”

  毛泽东非常爱他的母亲。1909年他曾因母病许愿,到南岳朝山进香,时年仅15岁。在母亲病逝后的两三天里,他写下了这篇沉哀销骨的《祭母文》和两幅挽联。一联曰:“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又一联曰:“春风南岸留晖远,秋雨韶山洒泪多。”当时,他26岁,在长沙任小学教师。

  40年后,毛泽东已是66岁的老人,他于1959年6月下旬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韶山,在父母的墓前献上了几束青松,深深地鞠了一躬。事后,他对陪同南巡的公安部长罗瑞卿说: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迷信什么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党、同志、老师、朋友也,还得承认。

  【注释】

  〔祭文〕这里指供祭奠死者时诵读的文章。内容一般是对死者的一生给予评说并表示哀悼之情。体裁可以是韵文,也可以是散文,还可以是散文加韵文。韵文中,又以四言最为常见。通常,祭文被归入“文”而非“诗”,然而韵文体的祭文,就其形式而言,实近于“诗”而远于“文”。例如毛泽东的这篇祭母文,就很难说与四言古诗有什么根本性的区别。有鉴于此,本编仍将她看做“诗”而予以收录。

  〔呜呼二句〕呜呼,祭文中常用的悲叹之辞。遽然,骤然,形容变故来得很快,出人意料之外。

  〔七子二句〕馀,剩下。东,称自己。民、覃,称自己的两个弟弟毛泽民和毛泽覃。毛泽民(1896—1943),1921年春开始参加革命活动,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至1924年在安源煤矿从事工人运动,任矿工合作社主任。1925年调上海任中共中央出版发行部经理,亲自在武汉、长沙、上海等地建立了党的宣传刊物的发行网——长江书店。1931年7月到闽粤赣革命根据地,任军区经理部部长。10月,任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国家银行行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次年到达陕北后任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国民经济部部长。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党中央为团结新疆各族人民,扩大抗日的民族统一战线,于1938年派他到新疆工作,任财政厅厅长、民政厅厅长等职。1942年被新疆军阀盛世才逮捕,在狱中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于次年9月在乌鲁木齐被敌人用毒酒杀害。毛泽覃(1905—1935),1921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湖南常宁水口山和长沙从事工人运动与青年运动。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参加秋收起义,上井冈山。1929年起参加赣西南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工作,历任中共赣西南特委委员、东固区委书记、江西永丰、吉安、泰和中心县委书记、红军独立师师长等职。1932年后,历任中共苏区中央局秘书长、中共福建省委书记、闽粤赣军区司令员等职。1934年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1935年4月,在江西瑞金与敌军作战时英勇牺牲。

  〔其他二句〕不育,这里指孩子生养而未能成活。二女三男,当系传抄之误。据上文“七子余三”,则“不育”者应为四。

  〔育吾二句〕育,抚育。备历,历尽。

  〔摧折二句〕摧折作磨,即“折磨”,指抚育子女的艰辛损害了母亲的健康。遘疾,得病。遘,遇。《梁书》卷一六《张稷传》曰:“稷所生母遘疾历时。”明归有光《抚州府学训导唐君墓志铭》曰:“母方遘危疾。”

  〔中间二句〕中间,其中、其间,指母亲自出嫁以来至逝世为止的那几十年。万万,泛指数不清的事情。伤心史,令人伤心的经历。

  〔不忍二句〕卒书,全部写出来。待,等。徐,慢慢。温吐,和缓地吐诉。

  〔今则二句〕欲言,想说的。两端,两个方面。

  〔一则二句〕盛德,盛,大、多;德,德行。恨偏,即“偏恨”,指某些方面的憾恨。

  〔吾母二句〕高风,高尚的品格。首推,第一应予标举的是。博爱,有广大的仁爱之心,能泛爱众人。

  〔远近二句〕远近亲疏,泛指各种不同程度的社会关系,亲缘、交情或密切、或一般。一皆,全都。覆载,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象穹庐覆盖大地,地象大车承载万物。《庄子·德充符》篇曰:“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引申之,遂有包容庇养之义。

  〔恺恻二句〕用清曾国藩家书中成语。恺恻,恺,和乐;恻,哀伤。这里当指母亲喜他人之所喜,悲他人之所悲。庶汇,众类,指众人。

  〔爱力二句〕爱力,爱的力量。所及,所能够达到或所达到之处。原本真诚,究其根本,出于真诚。

  〔不作二句〕诳言,骗人的话。欺心,欺诈人的心思。

  〔整饬二句〕整饬,严正。一丝,一丝一毫,极言其少。不诡,不欺诈、虚伪。

  〔手泽二句〕手泽,指先人手汗沾润之迹。这里“手泽所经”,指母亲生前经手操办的事情。有条理,谓清清楚楚,有条不紊。

  〔头脑二句〕头脑精密,谓思维精细严密。劈理分情,谓考虑问题、处置事宜入情入理。劈、分,指区分得很细致。

  〔事无二句〕事无遗算,语本晋代陆机《辨亡论》曰:“谋无遗算。”谓没有什么事情是事先所未计划周详的。遗算,失算、失策。物无遁形,语见陆机《汉高祖功臣颂》曰:“鬼无隐谋,物无遁形。”谓没有什么能逃过其敏锐的观察力。遁形,隐逃其形体。

  〔洁净二句〕洁净之风,清白纯洁的风范。戚里,亲戚、邻里。

  〔不染二句〕不染一尘,原指佛教徒修行达到很高的境界,不沾染任何世俗的嗜欲,心地十分洁净。尘,佛家谓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后亦用指一点也不受周围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宋代张耒《腊初小雪后圃梅开》诗曰:“一尘不染香到骨。”按毛泽东母亲笃信佛教,身体力行,故这里兼用此成语的本义和引申义。表里,表,外;里,内。此处“里”字繁体作“裹”,与上文“戚里”之“里”不是同一个字,因此并非重复用韵。

  〔五德二句〕五德,儒家所谓人的五种美好的品德,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之类。荦荦,形容分明、突出。其,代指母亲。下句中的“其”字,用法相同。大端,《礼记·礼运》篇曰:“故礼义也者,人之大端也。”指做人的大节。

  〔合其二句〕合,符合。如在上焉,《礼记·中庸》篇载孔子语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这里是说母亲的亡灵如在家中祭堂上方一般。

  〔恨偏二句〕三纲,封建社会中三种主要的道德关系,是由汉儒董仲舒提出,后经封建统治阶级予以系统化了的一套封建教条。汉代班固等《白虎通义·三纲六纪》曰:“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故《含文嘉》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本义是提网的总绳。为纲,谓居于支配的地位。这两句是说,母亲的憾恨在于自己身为女性和妻子,处在三纲之末的地位,受到沉重的压制。

  〔有志二句〕谓有志向却未能展扬,有希求却得不到满足。伸,展。获,得。

  〔精神二句〕谓母亲的精神痛苦,莫大于此了。卓,突出。以上六句,可参阅毛泽东1917年至1918年在[德]泡尔生著、蔡元培译《伦理学原理》一书上的批语:“凡有压抑个人、违背个性者,罪莫大矣。故吾国之三纲在所必去,而与宗教、资本家、君主国四者,同为天下之恶魔也。”

  〔天乎二句〕谓母亲的死,对做儿子的来说,犹如大地塌陷了一角,这究竟是该怪天命呢还是该怪人事?乎、欤,这里都表示诘问的语气。倾,塌。

  〔次则二句〕次,其次,指母亲的第二桩憾恨。儿辈,指自己兄弟三人。之,代指上句“儿辈”。

  〔如果二句〕喻指自己弟兄三人尚未全部成年,好比树上的果实还没有完全成熟,正在青、黄之间。按当时毛泽民年仅19岁,毛泽覃年仅14岁,故有此语。

  〔病时二句〕谓母亲病中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于是拉着亲人的手,心里十分难过。酸心,心酸。结肠,回肠绞结,形容极度的悲痛。

  〔但呼二句〕谓母亲病重时别无他语,只是呼唤孩儿们过来,嘱咐他们各人务必做好人、行好事。但,只。务,必须。

  〔又次二句〕又次,又其次,指母亲的第三桩憾恨。由于上文所述其第二桩憾恨是牵挂儿辈(憾恨自己不能亲见他们的成长),故这里“又次”二字后紧跟着的语意是心系亲朋,直到下文“均待报赉”句方可看出,这段文字是叙述母亲憾恨自己将再也不能向亲友们报恩施惠。所怀,心中所系念者。好亲至爱,即至爱亲朋。

  〔或属二句〕谓上述“好亲至爱”中,有的平常即对我家有恩;有的家境艰难,劳累病苦。或,有的人。属,属于某一类。素恩,平素有恩于我。瘁,病。

  〔大小二句〕谓以上种种,无论恩惠大小,关系亲疏,都有待报答、周济。报,就上文“素恩”者而言。赉,赐予钱物,这里是接济的意思,就上文“劳瘁”者而言。

  〔总兹二句〕总,综合、总结。兹,此。辉,辉映。

  〔以秉二句〕以秉悃忱,即“悃忱以秉”的倒装。悃忱,诚恳。秉,禀受,指禀受上述母亲的“盛德”之“所辉”。效,效法。不违,不违背。

  〔致于二句〕致于,即“至于”。遗缺,指上述母亲没有来得及做的事。以上六句,表示要诚心诚意地继承母亲的盛德,补救母亲的憾恨。

  〔念兹二句〕念兹在兹,用《尚书·虞书·大禹谟》篇成句,本意是说:念爱此人,在此功劳。后来多转用以指念念不忘某一件事。不越,不迁、不移。

  〔养育二句〕谓母亲养育我们的深深的恩情,就像那春天的阳光、早晨的云霭。春晖,用唐代孟郊《游子吟》诗中感戴慈母之情的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报之二句〕谓母亲的深恩是永远也报答不完的。报之何时,何时才能报答得了?精禽大海,《山海经》卷三《北山经·北次三经》载古代神话曰:炎帝之少女女娃游于东海,溺死不返,化为精卫鸟,衔西山之木石,以填东海。这本是一个报仇的典故,本篇借用来指报恩,以精禽(精卫鸟)的填不平大海比喻母恩报答不尽。

  〔呜呼二句〕谓从某种意义上说,母亲终究是没有死。

  〔躯壳二句〕谓母亲的肉体虽然死了,但她的精神却是万古长存的。躯壳,人的身体。隳,毁坏。灵,灵魂。

  〔有生四句〕谓只要我还活着,那么每一天都是在报母恩,每一天都如同陪伴在母亲身边。

  〔今也二句〕谓今天我要对母亲说的话很多很多,无奈诵读祭文的时间却短暂有限制。

  〔惟挈二句〕谓鉴于上述的缘故,我这篇祭文只能提纲挈领,拣大的主要的方面聊为粗浅之辞。惟,仅仅。挈,提挈、拎出。置,指置辞陈说。粗浅,谦称自己的文辞。

  〔此时二句〕家奠,家庭范围内的祭奠活动。一觞,一杯酒。觞,古代的一种酒杯。这两句是说,现在我们全家在祭奠您,母亲啊,您若有灵,就请干了这杯酒吧!

  〔后有二句〕谓往后还有许多话要向母亲陈述,往后的日子有多长,想要对母亲说的话就有多长!言陈,陈说。

  〔尚飨〕祭文末尾的常用语,亦作“尚享”。意思是希望死者亡灵来享用祭品。祭奠仪式,例须在死者灵牌前的供桌上陈列祭祀的食品,故有此语。

  【押韵格式】

  本篇第一句至第四句押用一部仄声韵,韵脚分别是“死”、“子”。第五句至第八句换用另一部平声韵,韵脚分别是“三”、“覃”、“男”。第九句至第十二句换用另一部仄声韵,韵脚分别是“历”、“疾”。第十三句至第十六句换用另一部仄声韵,韵脚分别是“史”、“吐”。第十七句到第二十句换用另一部平声韵,韵脚分别是“言”、“端”、“偏”。第二十一句至第二十六句换用另一部仄声韵,韵脚分别是“爱”、“载”、“汇”。第二十七句至第三十句换用另一部平声韵,韵脚分别是“诚”、“心”。第三十一句至第三十四句换用另一部仄声韵,韵脚分别是“诡”、“理”。第三十五句至第三十八句换用另一部平声韵,韵脚分别是“情”、“形”。第三十九句至第四十二句换用另一部仄声韵,韵脚分别是“里”、“里(裹)”。第四十三句至第四十六句换用另一部平声韵,韵脚分别是“端”、“焉”。第四十七句至第五十句换用另一部仄声韵,韵脚分别是“末”、“获”。第五十一句至第五十四句换用另一部仄声韵,韵脚分别是“卓”、“角”。第五十五句至第六十二句换用另一部平声韵,韵脚分别是“行”、“黄”、“肠”、“良”。第六十三句至第六十八句换用另一部仄声韵,韵脚分别是“爱”、“瘁”、“赉”。第六十九句至第七十二句换用另一部平声韵,韵脚分别是“辉”、“违”。第七十三句至第七十六句换用另一部仄声韵,韵脚分别是“缺”、“越”。第七十七句至第八十句换用另一部仄声韵,韵脚分别是“霭”、“海”。第八十一句至第八十四句换用另一部仄声韵,韵脚分别是“母”、“死”、“古”。第八十五句至第八十八句换用另一部平声韵,韵脚分别是“时”、“时”。第八十九句至第九十二句换用另一部仄声韵,韵脚分别是“短”、“浅”。第九十三句至第九十六句换用另一部平声韵,韵脚分别是“觞”、“长”。篇末“尚飨”二字,“飨”与前两韵脚字韵母相同而声调不同,有平仄通叶的效果。通篇凡一叶韵、二十一换韵。

  【异文】

  本篇第二十三句,别本作“遐尔亲疏”,“遐尔”即“遐迩”,义同于“远近”;第三十六句,别本作“擘理分情”,“擘”,分剖;第六十一句,别本作“但呼汝辈”。

  【鉴赏】

  毛泽东的这篇《祭母文》,是用四言诗的形式写的祭文,曾被他当年的塾师誉为:“脱尽凡俗,语句沉著,笔力矫健,至性流露。”(见李锐《为什么“独服曾文正”》,载《读书》1992年9期)

  首八句为第一层,概叙母亲的一生。一般祭文常把“呜呼哀哉,尚飨!”放在文末,渐渐成为套式。而本篇却以“呜呼”二字冠于篇首,效果就不一样,一开始就使全文笼罩着悲恸的气氛。次八句为第二层,紧承上段,缅怀母亲养育之恩。“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想起母亲因为养育自己兄弟几人,经历千辛万苦的折磨,积劳成疾,溘然而逝,诗人怎能不痛心自责呢?慈母走过的是一条什么路?经过多少生活的坎坷磨难?作者不忍卒书,遂用“中间万万,皆伤心史”八字一笔抹过。这一句虽说的是母亲一人,却概括了那个时代广大妇女的共同命运,真是触目惊心!第三层“今则欲言,只有两端。一则盛德,一则恨偏”,是一段过渡,把下文要说的内容分作两个方面,然后再就这两个方面分别作逐层申述。

  第四层从“吾母高风”到“如在上焉”,说母亲的“盛德”。这一段是对母亲善良、纯朴等优秀品质的赞扬。首先写母亲胸怀广博,仁慈爱人,不分远近亲疏,一视同仁。次写母亲对人真诚无欺。又次写母亲整饬成性,处事极有条理。又次写母亲思维缜密,考虑问题很周全。又次写母亲身心纯洁,一尘不染。以上这五方面,包括了仁、义、礼、智、信等五德,所以下文总结道:“五德荦荦,乃其大端,合其人格,如在上焉。”行文合而后分,分而后合,有条而不紊。

  第五层,从“恨偏所在”到“均待报责”共二十二句,转叙母亲“恨偏”的方面。这是对母亲过早去世,遗恨重重的痛心。母亲最大的憾恨是什么呢?“恨偏所在,三纲之末”,在“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社会中,母亲作为一个家庭妇女,一直处于被支配、被统治的地位。她有自己的志向,有过良好的愿望,但不能自主,不能实现。在这里,作者不仅仅是写母亲一生经历的艰难困苦,更攫出母亲精神上最深层的痛苦,而实际上也写出了那个时代广大妇女共同的地位和她们心中的痛苦。这就不限于悼念亡母一端,而对整个封建伦理纲常进行了批判,遂使此诗的内容更向深度和广度掘进拓展了许多。“次则儿辈”以下十句,是说母亲“恨偏”的第二方面。临殁时挂怀儿子们尚未完全成年,就像树上的果实还在半青半黄之间。因此她在病中寸肠百结,哽咽不成语,只是拉着孩子的手,叫着他们的名字,嘱咐他们务必做好人,行善事。这几句刻画母亲的形象感人至深,令读者危心酸鼻,不忍卒读。“又次所怀”以下八句是母亲“恨偏”的第三方面,写她交代家人在自己身后要报答“好亲至爱”的“素恩”,对家境艰难、劳累病苦难以维持的亲友邻里,要尽力接济。“或属”四句的句式,后两句紧接前二句,“报”承“素恩”说,“赉”承“劳瘁”说,句脉相连,极有次第,用字准确而经济,可见锻炼之工。

  从“总兹所述”到“此心不越”八句为第六层,收束四五两层。“总兹所述,盛德所辉,以秉悃忱,则效不违”收束第四层“盛德”,谓自己要诚恳地禀受母亲的盛德,永远发扬。“至于所恨,必补遗缺,念兹在兹,此心不越”收束第五层“恨偏”,谓对于母亲的遗憾,一定要予以弥补。根据上述母亲“恨偏”的内容,我们可以作这样的理解:一、要照顾好两个年纪尚幼的弟弟。二、为母亲报答亲友的恩惠。三、接济生活艰难困苦的穷人。四、更主要的是应使像母亲这样由于身处“三纲之末”而“有志未申,有求不获”的人间悲剧不再重演,使广大的妇女不再有这种终生的憾恨。这正是作者所念念不忘的,因此说“念兹在兹,此心不越。”

  从“养育深思”到“皆伴亲时”十二句为第七层,转换笔调,写自己誓欲报答母恩的深情。先用唐人诗意,将慈母的恩情比作春晖朝霭;次用古代神话“精卫填海”的故事,极言母恩报之不尽。通篇直书,这里点染二处文学典故,便异常生色。“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前两句和后两句语意重叠、韵脚重叠,作者故意用这种的句式来加重感情的表达,起到了一唱三叹、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

  最后九句是第八层,写祭奠母亲,结束全文。

  这篇《祭母文》,虽采用的是古人旧体,但在内容和艺术手法上却有不少突破传统之处,表现了新的特点。约略说来,有这几方面:

  一、在思想内容上有很大的新意。它不仅仅追念母亲一生辛勤操劳、抚儿育女、任劳任怨等感人事迹,还更深一层地揭示出母亲心灵深处的痛苦、怨恨。写此文时,正值“五四”时期,而毛泽东又站在这反封建运动的前列,故能以新的民主的思想看问题,深切地看到封建伦常对人们尤其是对广大妇女的束缚,体会出她们精神的痛苦,在祭文这种与现实最远离的体裁中表现出了时代的特点,这在历史上的同类诗文中是不可能见到的。

  二、全文兼有叙事与抒情,塑造出了“母亲”这样一个饱满的形象,又表现了对母亲深切悼念。诗中的母亲是一个农村妇女的形象,但又具有高度的典型性。首先,她有着中国妇女勤劳朴实的美德,生养了七个孩子,维持着一个大家庭,夙兴夜寐,辛苦操劳,终于积劳成疾,卧床不起,自己并无怨言。其次,她具有中国广大妇女的善良、仁慈、博爱的性格,有恩必报,见难必施。这也正是中国妇女的优良传统。第三,她与所有的女性一样,受着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内心尽管痛苦、苦闷,却逆来顺受,习以为常。第四,她们把自己的理想和善良的愿望寄托于自己的下一代,或者信仰宗教,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作者所写的母亲是中国封建时代将要觉醒的妇女的缩影。因为所写人物真实,所抒发的感情也就真切感人。在中国古代的悼祭诗中,常有两种偏向,一是叙述多而抒情少,类于行状;一种是抒情多而叙述少,显得空洞;还有一种叙述失实,近于谀墓。而本文可谓文情并茂,言真意切,甚为难得。

  三、在结构上,此文章法极有次序。且一波三折,沉郁顿挫。林琴南云:“为文不过用旋绕之笔,则文势不屈。”又说:“大凡长篇文序,行气浩瀚,然每处必须结一小团阵作一小顿,文气方凝聚不散。”(《春觉斋论文·用绕笔》)这样的特点,本篇实亦有焉。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祭文  祭文词条  毛泽东  毛泽东词条  赏析  赏析词条  注释  注释词条  诗词  诗词词条  
有感水浒传

 宋江题的反诗及全文解读

 宋江反诗全文解读  宋江的反诗,是在他醉酒之后,感叹世道不公,有感而发,遂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写于浔阳楼,是宋江被刺配江州的时候,写在自己醉酒所作的词《西江月...(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