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钗黛的首次相见

  次次看红楼: 钗黛初会

  红楼人物

  似乎可读的小说写爱情,通常会来一堆两难选择。《飘》从细处看还算不上伟大,但是斯佳丽在阿希礼和瑞特间的感情波折以及斯佳丽和玫兰妮的对比实在是扣人心弦。好的小说或许在很多地方也会有点共性。宝姐姐和黛玉这一对的比较和细微刻画自然再无人可出其右。

  红楼对钗黛关系的开头却是个冷处理。如同黛玉进府,只写她眼中所见;对于宝姐姐和黛玉的碰面,书中一字未提,只来了一段过程的素描,如同一个遥远的画外音:

  “却说薛家母子在荣府中寄居等事略已表明,此回则暂不能写矣;如今且说林黛玉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

  这一段写的实在是好。整本书里的简洁练达之典范。宝姐姐相貌穿着打扮如何?宝玉第一次见宝姐姐如何?黛玉第一次见宝姐姐如何?宝黛钗第一次三人见面说话又如何?全不如何。

  自己想,自然会想出很多不同版本的八卦。自己先灌自己所想。

  “却说薛家母子在荣府中寄居等事略已表明,此回则暂不能写矣。上回写了薛姨妈等人在梨香院住下,这回紧接着写大家生活起居是正常逻辑,为何来了个“却”说?因为薛姨妈宝钗住进梨香园是插曲,不是小说表面上本来的主题。

  所以曹公“本不想写”,写也是“略写”,既然已经“略写”,则此时不必再写。

  那么什么改写?“如今且说林黛玉在荣府以来”黛玉在府中才是正题,所以上下连贯,才是“且”说。

  此处时时提醒,黛玉方是此时的主题。但是对于宝钗,还有一个“暂不能写”字。为何不能写?此时的宝钗正预备待选,自然很多关节活动上下打点,宝钞薛姨妈知情,王夫人可能知情,但是别人不知情。待选事情重大,关乎宝钗命运,更是薛府王府势力等在朝廷的体现,如何能不重要?又如何能略写?断乎不能。所以,这只能按下不表,暂时不写。

  所以在宝钗待选等大事结果出来之前,宝钗断不是贾府里的主角。“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的黛玉才是小说关注的对象。黛玉如此受宠,一方面自己聪明惕透清秀出众;一方面贾敏作为唯一的女儿,且一定也很聪明清秀,所以贾母在贾敏先亡之下一定对黛玉宠爱有佳。再一方面,贾母一定再这个时候动了一点宝黛婚姻的念头。到了贾母这个年纪和经历,看问题一定是十年之后,否则她什么阅历没有?会在宝玉即将成人之际让她们如此亲近?宝玉不久后和袭人初试云雨,王夫人默许,贾母未算不知情。

  贾母的算盘,就是要给宝玉这个古怪精灵找一个“模样儿周正的,性情好的,知根知底的”。有观点拿了“性情好”这个词做文章,说贾母到了后期不支持木石盟,支持金玉良缘。这个不敢苟同。黛玉性情不好,是谁的看法?“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显然是婆子丫头们多这么看。但是这些言语,个人觉得贾母只要自己不是特别关心,倒是没有机会听到。在她心疼林姑娘如同宝玉的时候,谁敢告诉她林姑娘“小性儿”?宝黛闹过几次是贾母收场,她见识到了林姑娘的小性儿,但是她的评价是什么?“不是冤家不聚头”。和她的几个儿媳妇比,林姑娘的性情模样儿自然都是好的。邢夫人不必说了;王夫人一个木头人;哪有黛玉聪明伶俐,清秀可人?

  更何况黛玉和宝玉如此投缘。黛玉进府之前,宝玉号称“混世魔王”,又痴痴傻傻,可见脾气已经在贾府路人皆知。但是黛玉进来以后,除了因为和戏子的牵扯挨了贾政一顿打之外,似乎没有大麻烦;而这些行为对于当时的大家公子而言,再正常不过。因此窃以为黛玉进府以后,宝玉性情好了很多。且不说后面的诗才连贾政都不得不夸。视宝玉为心头肉的贾母自然把这些变化看在眼里。(这个可能牵强,自以为如此)。

  所以林姑娘很好。

  当然,宝姑娘的处世更好。钗黛初会就奠定了这个基调。

  原书一再的冷处理宝钗入府,却淡淡的带出这一段话,就是为了说明宝钗的确大家闺秀,温和得体,比黛玉更有风范。而黛玉处处受宠,却反而显得不够宽厚。这里面当然有诸多原因,宝钗早熟,家庭富贵,自然懂得打发下人,客观上收买人心(主观上相信她此时没有);另外她毕竟是亲戚,正如我们对外人一般脾气好,对家里人脾气差。黛玉再不把这里当家,家的感觉也会比宝钗浓厚,自然脾气大一些。何况过于聪敏的人往往多愁善感。所以黛玉不如宝钗,并且有点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

  问题是,根本不必要为黛玉的缺点找理由。有缺点就有缺点,不如宝钗就不如宝钗。对于《呼啸山庄》的凯瑟琳和《飘》的阿希礼而言,在两个都深爱自己的人面前估计伤透了脑筋,心力交瘁。

  经济学说过了,稀缺和选择是人类生活永远的主题。但是在爱情面前,这个公理自动失效。

  因为宝玉不用选择,也不指望黛玉拥有宝钗的优点,他就是至深的喜欢林黛玉一如黛玉至深的爱他。他也为了众多姐妹伤心,但那是因为他的博爱。后面为黛玉伤心到底,是因为得不到黛玉,在钗黛二人之间,宝钗再好,也得不到任何机会。

  所以黛玉尽管的小性儿,尽管的病态美,宝玉都喜欢。

  这里面可以有很多道理,灵魂沟通,性情相投等等~~~,也可以没有道理,前世注定。

  但是这就是红楼一再震撼读者,让读者几百年为之牵肠挂肚的伟大爱情。或许它从来没有过,即使它以悲剧收场,读者仍然为之感怀畅想,唏嘘不已。

  这个道理宝玉黛玉心中都心如明镜;但是难免会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之时。贾母心中也应该清楚,才会道出“不是冤家不聚头”。

  钗黛初会,已然比出了为人处世的高低。但这并不是表明贾府合家上下会给宝玉娶宝钗,也不是为了强化黛玉的病态或者小性;反过来,映证的正是木石之盟的至贵至坚,烘托的正是宝黛爱情的至死不渝。黛玉问宝玉的问题宝玉当时没有答上来,因为他还在此境中没有悟。但是他的名字和黛玉的名字已经决定了宝黛的爱情至贵至坚,决不是金钗这样的俗物可以拆散。

  这个也更加可以说明,宝黛分开的原因,绝对不是因为宝玉要娶宝钗。

  红楼梦里的宝黛爱情如此单一脱俗,完全不用心里的选择斗争却仍然引人入胜,这也是作者的高超吧。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钗黛的首次相见  相见  相见词条  钗黛的首次相见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