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论语《拾捌·微子篇》原文及解读

  拾捌 微子篇

  此篇共11章,主要记录古今人才、贤士以及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的行为。

  原文

  微子去之[1],箕子为之奴[2],比干谏而死[3]。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注释】

  [1]微子:名启,纣王的同母兄,纣王无道,微子屡谏不听,遂隐居荒野。周武王灭殷后,微子被封于宋。[2]箕子:纣王的叔父,名胥徐。殷纣王无道,他多次进谏,纣王不听,便披发装疯,被纣王拘囚,降为奴隶,周武王灭殷后才被释放。[3]比干:纣王的叔父,官少师,屡次强谏纣王,纣王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孔,便剖开他的心,残忍地将他杀死。

  译文

  微子离开了纣王,箕子做了他的奴隶,比干被杀死了。孔子说:“这是殷朝的三位仁人啊!”

  圣人的智慧

  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孔子认为在殷商末年有三位仁人,分别是商纣王的同母兄微子,和他的两位叔父——箕子、比干,他们三人都力谏纣王,但纣王无道,不听。微子遂隐居荒野,箕子装疯,做了他的奴隶,比干被杀。微子、箕子和比干虽然是一个隐居、一个装疯、一个直谏遭害,但他们三人都以自己独特的性格和方式完成了一个忠臣的使命,所以孔子称赞道“殷有三仁”。戊戌变法中慷慨就义的谭嗣同有诗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每个人都有自己使命:有人应该留下为革命重新聚集力量,有人应该为革命流血来唤醒民众。谭嗣同选择了后者。我们每个人也有自己的任务和使命,不知道你自己意识到了没有呢?

  原文

  柳下惠为士师[1],三黜[2]。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注释】

  [1]士师:古代掌管司法刑狱的官员。[2]三黜:多次被罢免。

  译文

  柳下惠当典狱官,多次被罢免。有人说:“你不可以离开鲁国吗?”柳下惠说:“按正道侍奉君主,到哪里不会被多次罢官呢?如果不按正道侍奉君主,为什么一定要离开本国呢?”

  原文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译文

  齐景公讲到对待孔子的礼节时说:“像鲁君对待季氏那样,我做不到,我用介于季氏、孟氏之间的待遇对待他。”又说:“我老了,不能用了。”孔子离开了齐国。

  圣人的智慧

  公元前509年,孔子到齐国,想得到齐景公的任用。齐景公对待孔子的打算是:“若用鲁君对待季氏那样对待孔子,我做不到;我要用次于季氏而高于孟氏的待遇来对待他。”但有人反对,甚至扬言要杀孔子,所以齐景公迫于压力,又说:“我老了,没什么作为了。”于是孔子离开了齐国。

  孔子看清楚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无法在齐国实现,最后他选择了离开。人生中的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尽管你努力付出了,但并不意味着你一定得到或成功:客观的际遇很重要。孔子所去的齐国,国家大权旁落,国君徒有虚名,在这样的国家是不可能有作为的。孔子最后的离开也是形势必然,非常无奈。认真地分析客观的情况,选择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环境,才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障。

  原文

  齐人归女乐[1],季桓子受之[2]。三日不朝,孔子行。

  【注释】

  [1]归:通“馈”,赠送。[2]季桓子:鲁国贵族季孙斯、季孙肥(康子)的父亲,在鲁定公至哀公初年一直任鲁国宰相。

  译文

  齐国人赠送了一些歌女给鲁国,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上朝。孔子于是离开了。

  原文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1]:“凤兮凤兮[2]!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注释】

  [1]接舆:传说中的楚国隐士,用唱歌来批判时政,所以世人视之为狂人。[2]凤:凤凰,这里比喻孔子。

  译文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运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执政者危乎其危!”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孔子没能和他交谈。

  圣人的智慧

  接舆是楚国隐士,他有次看到孔子的车子,便故意唱着歌经过:“凤凰呀!凤凰呀!为何道德衰微?过去的不能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现在的执政诸公危险啊!”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快步避开了,所以孔子没法同他交谈。

  孔子最终不得和接舆交谈,两个志向不同的人还是不能走到一块。孔子也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尽管孔子很想听听接舆的高见,但是他还是避开了。人生就是如此,生活和处世的态度决定着你的行为。面对接舆这个对政治和社会失望的人,连孔子也是没有什么办法的。我们常说“人各有志”,让大家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其实也是很不错的。

  原文

  长沮、桀溺耦而耕[1]。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2]?”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3]?”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4]?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5],岂若从辟世之士哉[6]?”耰而不辍[7]。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8]:“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9]?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

  [1]长沮(jù):人名。桀溺:人名。[2]执舆者:拉着马缰绳的人,此指孔子。[3]与:通“欤”,相当于疑问词“吗”。[4]以:与。易:改变。[5]而:通“尔”,你。[6]辟世之士:避开整个社会的隐士。[7]耰(yōu):古代农具,用以击碎、平整土地。[8]怃(wǔ):怃然、怅惘失意之貌。[9]与:参与、相与。

  译文

  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询问渡口在哪里。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像洪水一般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而且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说完,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子路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孔子。孔子很失望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圣人的智慧

  孔子有次驾车出游,途中让子路下车向两位耕田者打听渡口在哪里。耕者长沮、桀溺大概是当时的隐士,当得知问路人是孔子的门徒时,他们并不正面回答,而是劝子路,与其跟着孔丘那种逃避坏人的人,不如跟着我们这些逃避整个社会的人。因为世乱纷纷,天下皆同,如何去改变这种现状?子路回来报告给孔子,孔子很失望地叹息:“人是不可同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若不同人群打交道,又同什么去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同你们一道从事改革了。”

  这是《论语》中一段非常精彩的对话。子路和两个种地的隐者相遇,隐者劝子路放弃孔子的主张。孔子听到子路的传话以后,心里有些失落,但他还是重申了自己的主张:不愿放弃改革社会的理想。在孔子心目中,重整社会纲常是自己的不二使命,他是决不能放弃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孔子的身上有一股浓重的悲剧英雄色彩。满怀希望地对抗着绝望,孔子给予我们这个民族一种伟大的英雄主义精神,它将永远激励着我们。

  原文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1]。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2]。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3]。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4]。

  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注释】

  [1]荷:挑,担。蓧(diào):古代除田中草所用的工具。[2]芸:通“耘”,锄草。[3]黍:黍子,也叫黄米,比当时的主要食粮(小米)的收获量小,因此在一般人中算是珍贵的主食。食(sì):拿东西给别人吃。[4]反,通“返”。

  译文

  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丈,用拐杖挑着锄草的工具。子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吗?”老丈说:“你这个人,四肢不劳动,五谷也不认得,谁知道你的老师是谁?”说完,便扶着拐杖去锄草。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向他作了报告。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里,老丈已经走了。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至于道的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圣人的智慧

  子路有次落在孔子后面,便向一位用拐杖挑着锄草农具的老头打听老师的下落。老头看了看子路,说他四肢不劳动,五谷都分不清,谁晓得哪个是你老师?子路不生气,只是拱手恭敬地站着。老人便留子路到他家住宿,还杀鸡、做饭给子路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相见。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说起这件事,孔子猜测老者是位隐士,便叫子路返回去看老人,等子路到了那儿,他已经走了。子路感慨道:不从政是不对的。长幼关系不可废弃,君臣关系同样不能废弃。只想洁身自好,却不知道隐居便忽视了君臣间的关系。君子出来做官,只是尽应尽之责。至于我们的政治主张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在乱世中能独善其身,隐居的老者就是一个典型。这是难能的,可这是可贵的吗?孔子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即使生不逢时也是可以努力有所作为的。每个人生活在这个社会里都有自己的角色和使命,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是不能轻易放弃这些的。我们最终不可能像鲁宾逊一样去荒岛上谋生,我们应该关心周围的世界,为美好的明天努力。顾炎武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完成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做个顶天立地的好汉!

  原文

  逸民[1]: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2]。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3],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注释】

  [1]逸:通“佚”,逸民即被遗忘的人。[2]虞仲、夷逸、朱张、少连:四人言行多不可考。虞仲有人认为就是吴太伯之弟仲雍,杨伯峻先生认为不可信。夷逸为古代隐士,有人劝他做官,他不肯。朱张:字子弓,生世不详。少连,东夷人,孔子说他善于守孝。[3]中(zhōng):符合。

  译文

  被遗落的人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孔子说:“不降低自己的意志,不屈辱自己的身份,这是伯夷、叔齐吧。”说柳下惠、少连是“被迫降低自己的意志,屈辱自己的身份,但说话合乎伦理,行为合乎人心”。说虞仲、夷逸“过着隐居的生活,说话很随便,能洁身自爱,离开官位合乎权宜”。“我却同这些人不同,可以这样做,也可以那样做。”

  原文

  大师挚适齐[1],亚饭干适楚[2],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3],播鼗武入于汉[4],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5]。

  【注释】

  [1]大师挚:即乐官之长。[2]亚饭:古代天子诸侯用饭都得奏乐,所以乐官有“亚饭”、“三饭”、“四饭”之名。干、缭、缺均为乐师名。[3]鼓方叔:打鼓的乐师,名方叔。河:专指黄河。[4]播:摇。鼗(táo):一种摇鼓,长柄,两旁系有小槌。武:摇小鼓的乐师名。[5]少师阳:副乐师,名阳。

  译文

  太师挚到齐国去了,亚饭干到楚国去了,三饭缭到蔡国去了,四饭缺到秦国去了,打鼓的方叔到了黄河边,敲小鼓的武到了汉水边,少师阳和击磬的襄到了海滨。

  原文

  周公谓鲁公曰[1]:“君子不施其亲[2],不使大臣怨乎不以[3]。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注释】

  [1]周公:武王之弟,名姬旦,是孔子心目中的圣人。鲁公是他的儿子伯禽。[2]施:通“弛”,松弛,放松。引申为疏远、怠慢。[3]以:用,任用。

  译文

  周公对鲁公说:“君子不疏远他的亲属,不使大臣们抱怨不用他们。旧友老臣没有大的过失,就不会抛弃他们,不会对人求全责备。”

  圣人的智慧

  这是周公旦对他的儿子伯禽的教诲。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是一句极容易说却又极难做到的话。每个人都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或多或少地对他人都有所要求。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修己不责人”。对待别人应该有颗宽容的心,能容忍别人一时的错误,多看别人的优点。周公教育自己的儿子伯禽,作为一个国君和团队的领袖,必须有超越凡俗的器量和胸襟。人们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其实就是这个意思了。

  原文

  周有八士[1]: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䯄。

  【注释】

  [1]八士:此八人身世生平已无考。有人认为这是四对双生子。也有人认为是周初盛时八位有教养的贤德之士。

  译文

  周朝有八个有教养的人: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䯄。

  圣人的智慧

  这八位贤士是西周昌盛的基石,其实每个团队和集体都离不开几个核心的人才。东汉末年刘备四处寄居势力最弱,可是有了以关羽、张飞、赵云为中心的武将,有了以诸葛亮为核心的智囊,很快刘备就可以和经营多年的曹操、孙权鼎足而立了。现在经常出现的一个词是“核心竞争力”,作为团队也好,作为个人也好,都必须有这种力量。团队要有核心的组织和人才,个人要有独到的技艺和专长,这样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论语  论语词条  微子  微子词条  原文  原文词条  解读  解读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