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论语《子绝四·论语》原文及解读

  [九·四] 子绝四: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鉴赏〕 “意”同“臆”,表示臆测,猜疑。“必”意为自以为是,自以为必定如此,必然会有。“固”: 固执。“我”: 自私自利,自我中心。

  这句名言讲述了孔子所厌恶的四种思想方式,指明了它们的根子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孔子对人们思维的两种顽症,即主观主义和绝对主义的针砭是逐层加深的,指出它们开始于一种自作聪明的臆想,即“意”。此后进一步想当然地认为这种臆想必定是或必将是事实,这表明主观主义和绝对主义的毛病加重了。听到不同的或反对的意见也不知反思;自己的认识在实际中碰壁或导致挫折、失败也不思悔改而一意孤行,这就是“固”了。所有这些表明自我中心主义是这些错误的思想方式的病根所在。可见《论语》对主观主义和绝对主义的批判入木三分,非常准确而深刻。

  从《论语》的记述可见,孔子“绝四”表现在各个方面。他曾经提出对于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和研究的问题,要采取老实的态度,不能毫无根据自以为是地发表意见。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所以当一个乡下人向他请教一个他不熟悉的问题的时候,孔子坦然承认自己对此“无知”,心中“空空如”。当然他凭借执两用中的辩证法,还是能引导这个乡下人自己解决了这个问题(见《子罕》第八章)。

  绝对主义的一种表现是用必然性来束缚人们的头脑,把一种观念、法则和理论当成是无条件的,不受限制的,固定不变的,并且不根据具体条件来运用它们。孔子“毋必”的教导,他提出的“无可无不可”(《微子》)的生活态度和处事方式就是对这种绝对主义的思维方式的否定。他一方面赞扬弟子颜渊安贫乐道的精神,另一方面又夸奖弟子子贡善于做生意赢大利的才能;他推许那些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气节的人士,但是他又肯定春秋时齐国管仲不为旧主死节、归顺新主齐桓公的做法。他甚至认为,人们在作出某种诺言以后,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必定要去实行的,如果发现这种诺言不适当或有害,可以加以改正。所以他说“言必信,信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孔子主张在实现理想的时候不能死板,而应显示出灵活性。在他看来,如果不通过学习和考察来把握实际情况,盲目地拘守一种做法,任何一种价值观念都会变成它的反面,他说: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因此不能不顾实际情况、教条式地推崇和实行这些道德规范。

  为了防止执守一种做法而陷入片面性和绝对化,孔子在提倡一种做法的同时总是有意识地提出与之对立或相反的另外一种做法,来加以平衡,以达到“毋必”的目的。如他要求“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雍也》),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同上)。这类规定在《论语》中是不胜枚举的。

  “绝四”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态度实质上是与主张从实际出发,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的观点相近的,对后人也有很大的教育作用。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论语  论语词条  原文  原文词条  解读  解读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