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论衡》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论衡》是东汉重要的唯物主义哲学著作。王充著。取名 《论衡》 乃 “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 ( 《对作》)之意。始作于永平二年(59),至永元二年 (90)完成,先后历时30余年。版本有宋乾道 (1165-1173)洪伯适本,元明递修本,明嘉靖十四年(1535)苏献可 “通津草堂” 本,明万历年间 (1573以后) 程荣刻《汉魏丛书》 本,及 《四部丛刊》 本、《诸子集成》本等。197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据 “通津草堂”本并参考前人校勘整理出版。对《论衡》的校释则有近人黄晖《论衡校释》,(附有《论衡佚文》、《论衡版本存佚考》) 及刘盼遂 《论衡集解》。

  王充(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东汉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出身 “细门孤族”,少时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 《后汉书· 王充传》)。因仕进无途,回乡 “屏居教授”,中年曾任 “吏属”,晚年罢职穷居,从事著述。自称 “疾俗情,作《讥俗》之书”,“又闵人君之政,徒欲治人,不得其宜,不晓其务”,“故作 《政务》之书” (《自纪》)。今 《讥俗》、《政务》 两书皆佚,只存 《论衡》。

  《论衡》30卷,存目85篇,其中《招致》 一篇仅存其目,实存84篇,近30余万言。自云: “《论衡》篇以 十数,亦 一言也曰: ‘疾虚妄’” ( 《佚文》)。其中《问孔》、《刺孟》、《非韩》、《本性》、《物势》等篇,是对儒学及诸子的批评,“九虚”(《书虚》、《变虚》、《异虚》、《感虚》、《福虚》、《祸虚》、《龙虚》、《雷虚》、《道虚》)、“三增”(《语增》、《儒增》、《艺增》),是对当时的书与纬书中天人感应说的批判,“使俗务实诚也”( 《对作》), 《死伪》、 《纪妖》、 《订鬼》、 《四讳》、 《��时》、《讥日》、《卜筮》、《难岁》、《诘术》等篇,是对当时社会迷信的批判。

  《论衡》继承古代思想的优良传统,但又不囿于一家 一派。而是通过对六家要旨的考察,以确定取舍、从违。《论衡》称引孔、孟四百四十余处,并非根本反孔,但反对谶纬“正宗”将孔子神化。《问孔》篇对孔子发难十六问,大都揭露孔子“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刺孟》批判孟子推理违反逻辑,《本性》检讨了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薄葬》吸收墨子“节葬”之义,但反对其 “明鬼”之论。《非韩》批评法家任力而不养德,“必有无德之患”。《案书》批评公孙龙“务折曲之言,无道理之较,无益于治”,批评阴阳家“率多侈纵,无实之验,华虚夸诞,无审察之实”。《自然》考察了道家思想,虽自谓其学 “合黄老之义”,但又赞同荀子批评道家 “蔽于天而不知人”的观点。

  《自然》、《谈天》、《说日》、《物势》、《寒温》、《别通》、《变动》、《超奇》等篇,反映出王充 “元气自然论”的哲学思想。《谈天》云: “天地,含气之自然也”。天地万物,都由元气构成。《自然》云: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元气无端无末,无止无限,无生无死,元气生生不息,带来自然界万物的发展变化。人作为“万物中有智慧者”(《辨祟》),亦生于天地元气。“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论死》)。万物的发生、发展都是 一种 “自然”、“无为” 的过程,《自然》云:“天道无为”,“阳气自出,物自生长,阴气自起,物自成藏”; “物自为,此则无为也”。

  《实知》、《知实》等篇,阐述了王充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在《知实》中,提出“事有验证,以效实然”的认识标准,提出 “凡论事者,违实不引效验,则虽甘义繁说,众不见信。”为求“知实”,就要重视感觉器官的作用,“须任耳目以定情实”(《实知》),善于“案兆察迹,推原事类”(同上)。“考察前后,效验自烈。自烈,则是非之实有所定矣。”(《语增》)否认有生而知之者,《实知》云: “天地之间,含血之类,无性(生)知者”。圣人知识渊博,不过是博闻多见的结果。但天地间确有“问之学之不能晓”的 “不可知之事” (同上)。

  《物势》、《谴告》、《变动》、《明雩》、《顺鼓》等篇,批判了《白虎通义》中的 “五行相胜”说,以及当时盛行的 “灾异谴告”、“天降祥瑞” 等神学迷信观念。如《物势》提出:“天自当以 一行之气生万物,令之相亲爱,不当令五行之气反使相赋也”。《谴告》提出: “夫天道自然也,无为; 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明雩》还指出: “阴阳之气,以人为主,不统于天也。夫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随行而应人”。《论死》、《死伪》、《订鬼》等篇,系统阐述了“人死不为鬼”的观点,显示了王充无神论的批判锋芒。他认为“人未死,在元气之中; 既死,复为元气”。“人之死,犹火之灭也”( 《论死》)。又说: “精神本以血气为主,血气常附形体”,人死形体已朽,精神 “与形体俱朽”。(同上) 从形神的关系上论证了“人死不为鬼”、“人死无知”的合理性。

  《齐世》、《活期》等篇,体现了王充反对崇古非今的历史观。他反对一代不如一代的复古倒退观点,提出历史是发展、进化的。“上世之民饮血茹毛,无五谷之食; 后世穿地为井,耕土种谷,饮井食粟,有水火之调”,“上古岩居穴处,衣禽兽之皮;后世易以宫室,有布帛之饰。” ( 《齐世》) 但又相信 “上世之民”即是“下世之民”,“古今不异”,陷入历史不变论。他用自然现象解释社会,陷于命定论和机械论。《率性》、《命义》、《命禄》等篇,皆反映出此种倾向。如《命义》提出人的尊卑贵贱,皆为星位尊卑大小所授。“人禀气而生,含气而长,得贵则贵,得贱则贱”。《命禄》还说:“凡人遇偶及遭累害,皆由命也”。这些都表现出 《论衡》 的消极因素。

  《论衡》以“疾虚妄”的锐利笔锋,批判了盛行于汉代的感生、受命、生知、灾异谴告、五行相害,以及祭祀鬼神等各式各样的迷信,在当时和后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们视其为“异书”,争相阅读。大学者蔡邕读《论衡》后,受益非浅,是书因此得到广泛流传。文学家韩愈的《后汉三贤赞》,王充就是其中之一,他的性有三品的说法也是继承了《论衡·本性》的思想。元人韩性为《论衡》作序说:“《论衡》之书独传至今,譬之三代鼎彝之器,宜乎为世之所宝也”。

  关于《论衡》的研究,争论较多的是其篇数问题,或认为不止85篇,散佚很多:或认为今本中多杂有伪作。对王充思想的评价,过去多失于偏颇,要么极端仇视,要么非常推崇。可说是毁誉交参。解放以后,学者从王充思想的各个方面,深入研究,发表了 一批有质量的论文和专著。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论衡》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论衡  论衡词条  赏析  赏析词条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词条  主要  主要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