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元史》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纪传体断代史。二百一十卷。明宋濂、王祎等编撰。成书于洪武三年(1370年)。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生于元至大三年(1310年),卒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浙江浦江人。元末至正年间聘为翰林院编修,固辞不赴任。后隐居东明山著书。朱元璋起兵反元,广招天下有才之士。宋濂经推荐以五经师应聘,为江南儒学提举,与刘基、叶琛、章溢称为“明初四先生”。朱元璋即皇帝位之后,宋濂为太子朱标授经,洪武二年(1369年)开始主修元史。成书之后,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洪武十年改仕,洪武十三年,因长孙宋慎受“胡惟庸党”案之牵连,全家谪茂州。宋濂死于发配途中。宋濂著述甚多。授命编撰《辨奸录》,修《大明日历》、《皇明宝训》,还著有《浦阳人物记》、《洪武圣政记》、《潜溪集》、《宋学士文集》、《龙门子》、《篇海类编》等。

  王祎字子充。生于元至治二年(1322年)卒于明洪武六年(1373年),浙江义乌人。以文章著名于世。元末隐居著书。朱元璋起兵攻下婺州时,应聘为中书省掾吏。后入礼贤馆,又为江南儒学提举司校理,升侍礼郎,同知南康府事。后因罪降为漳州通判。明初与宋濂同主修元史为总裁官。成书之后,升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后以招谕云南遇难。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下令修《元史》,以左丞相李善长为监修,宋濂、王祎为总裁官,招聘赵埙等十六人纂修元史。次年二月于南京天界寺置立史局开始工作。资料主要以元十三朝实录和元朝官修的《经世大典》为依据。同年八月完成了元太祖到宁宗列朝的史书一百五十九卷。因顺帝一朝无实录,资料不足,修史工作暂停。此后派人广泛征集顺帝朝史事资料,于洪武三年二月再开史局。同年七月顺帝一朝历史又纂修完成。后经宋濂等合并整理,完成了全书。该书两次编纂仅用了三百三十一天,编写了从成吉思汗到元朝灭亡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这是官修的大史书中,用时间最短的一部。完成之后,立即交付刻印,只花了约三个月的时间,洪武三年十月出版,刻印速度也是最快的。

  《元史》是研究元代历史最基本的资料之一。本书撰述采用纪传体,内容包括本纪、表、列传。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忽必烈建立元朝,直至元朝灭亡的历史。

  《元史》本纪,记太祖铁木真、太宗窝阔台、定宗贵由、宪宗蒙哥、世祖忽必烈、成宗铁木耳、武宗海山、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英宗硕德八剌、泰定帝也孙铁木儿、明宗和世㻋、文宗图帖睦尔、宁宗懿璘质班、顺帝妥歡帖木耳共十四朝的历史,共四十七卷。其中多记载诏令、奏疏,以及重大的事件,比较详尽。但各朝的记载也不尽同。如《世祖纪》,因世祖朝时间长,史实多,资料丰富,共记有十四卷,最后一朝《顺帝纪》的分量也大,有十卷。仅世祖本纪和顺帝本纪就占了本纪四十七卷的一半。因蒙古早期未设史官,记录不全,所以元史中的太祖、太宗、定宗、宪宗的本纪就过于简略;太宗纪、定宗纪合为一卷;蒙古前四个汗的本纪,仅占了三卷。《太祖纪》记述了十三世纪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国家,对外军事扩张等,偏重于军事,其他方面记载的就少。《世祖纪》详述忽必烈南征,采用汉族的各种法制,建立元朝,灭金灭宋,最后完成统一,各种典章制度的建立等,记载颇详,这是本纪中最详也是最重要的部份。世祖以后顺帝以前诸帝的本纪,主要反映元朝农业手工业生产的情况,城市商业的繁荣,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以及国内各族人民的政治生活、阶级状况等。《顺帝纪》材料丰富,内容多,它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元朝末年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激化以及农民大起义等情况。

  《元史》的志,共五十八卷。天文、历两志,多取材于郭守敬的《授时历》,反映了元朝天文历法的水平,说

  明了当时我国在科技文化方面仍居当时世界的前列。《地理志》反映了元朝辽阔的疆域和地理建制。“唐以前以郡领县而已,元则有路,府、州、县四等。大率以路领州、领县,而腹里或以路领府、府领州、州领县,其府与州又有不隶路而直隶省者。中书省统山东、山西、河北之地谓之腹里。为路二十九,州八,属府三、属州九十一、属县三百四十六。”还有行省的设立,开我国行省制的先河。《元史》的志,多取材于元官修的《经世大典》,它是记载元代典章制度的书。其中治典、赋典、礼典、政典、宪典、工典六篇内容丰富,有比较重要的价值。所以,《元史》的职官志、兵志、刑志、食货志等内容比较充实,对研究了解元朝的典章制度是有较高的价值。《元史》表八卷,记后妃,宗室世系、诸王公主、三公宰相,这部份比较粗陋。元初世系比较简略,后妃表中常有把孙媳与曾孙媳、妻妾辈份搞错的;诸王表有的有封号无人名,宰相表中有姓无名的大约有三十人左右;有的左右丞位置颠倒、年份错误,如忽都察尔应为中书左丞,表为右丞,应为至元三年,表为至元二年;又如赵璧,至元十年至十二年为平章政事而表为右丞;再如成宗大德十一年,右丞阿忽台三月伏诛,可是表上当年八月还为相。还有同姓的两人相互混淆的,如张惠与张文谦,如此的错误很多。《元史》列传九十七卷,取材于历朝实录、《元朝名臣事略》、《元文类》以及私人文集、碑碣、墓志等资料,材料比较丰富。另外,《元史》的观点,也有不少可取之处。如卷十七对元世祖评价,书中说:“世祖度量弘广,知人善任使,信用儒术,用能以夏变夷,立经陈纪,所以为一代之制者,规模宏远矣。”又卷一五七对世祖时名臣刘秉忠,说他“事无巨细,凡有关于国家大体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凡所甄拔,后悉为名臣。”当然《元史》中的缺点问题也不少。有的重要人物表上有名而无传,例如,元朝开国功臣中,木华黎、博尔忽、博尔术、赤老温等四人号称“四杰”,但《元史》中赤老温无传;博尔忽有名而无史实;另外“开国四先锋”之一的大将哲别、忽必烈的名相和礼霍孙等也无传。又有的一个人两传。如列传八卷速不台,即九卷雪不台,一人两传;十八卷完者都,即十九卷完者拔都,一人两传;三十七卷石抹也先,即三十九卷石抹阿辛,也是一人两传。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再者自身记事相互矛盾。如史天泽传与塔察儿传,同记太宗三峰山之战,二者有分歧;又宪宗二年征大理之事,本纪与郑鼎传所记不同。《元史》人名不画一。如完颜合达,雪不台传作合鞑鞑;郭德海传作哈达;李冶传作合答。又雪不台又作速不台,而按扎儿传又作唆伯台;帝师八思八有本传,而本纪及阿尼哥传作八哈八,萨理传又作八哈思巴。南平王秃鲁作兀鲁;还有地名的错误,如误把扬州附近的瓜州当甘肃的瓜州。

  《元史》的编纂,在正史中,它是着手早、花费时间少、出版最快的一部。故其错误粗陋之处较多,是不可避免的。再者,两次参加纂修的三十多人中,参加全部纂修过程的,仅有宋濂、王祎和赵埙三人。他们全非有专长的历史家。他们不懂历史掌故,不习蒙古语言文字,再加上仓促开馆修史,对于资料的收集准备不足,对于很有价值的蒙古典籍档案,由於翻译条件差,又不能充分利用。如当时《元朝秘史》已经问世,编纂者都未能参用,实为遗憾。

  尽管《元史》中的错误较多,但是,如果因此而抹煞了它的重要性,也是不恰当的。它的文字有旧文,有白话,正反映了当时的纂修者大量摘抄列朝实录和《经世大典》的结果。故《元史》中保留了大量原始资料,这些资料,所记比较真实,有重要史料价值。现在元代的十三朝实录和《经世大典》等,已大都失散;在修史时参考过的某些资料,如《元朝名臣事略》和一些私人文集,现在也大都散失无存。这些资料、书籍,现在只能从《元史》中能够见到。这也应该说是《元史》的功绩。对研究元代历史,这部史书也是绝不可少的。

  《元史》的版本很多。最早的版本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十月刻成,称洪武本,这是《元史》的祖本。嘉靖十一年(1532年)南京国子监编刊完成的称南监本。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北京国子监完成的重刻版《元史》,称为北监本。到清代乾隆四年(1739年)武英殿又仿北监本重刻,称之为殿本,这一版本质量最差。道光四年(1824年),又对《元史》重新刊刻,做了一些改动,校订,称之为道光本。后来又有各种翻刻重印的版本,其中比较好的,是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商务印书馆影印的百衲本。百衲本是以九十九卷残洪武本和南监本配在一起影印的,接近洪武本的原貌。一九七六年四月,中华书局以百衲本为底本,参照各版本进行校勘,出版了新标点本,是目前最好的版本。

  本书收入《二十一史》(南监本、北监本)、《四库全书》、《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百衲本二十四本》(商务印书馆影印本、一九五八年商务书馆缩印本)、《二十四史》(武英殿本、同文书局景武英殿本、中国图书集成局排印本、竹简斋景武英殿本、涵芬楼景武英殿本、五省官书局本)、《二十五史》(开明书店铸版)、《四部备要》(排印本、缩印本)等丛书。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元史》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赏析  赏析词条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词条  主要  主要词条  
有感诗经

 诗经《执竞》原文及赏析

 执竞武王①,制服强梁称武王,  无竞维烈②。克商功业世无双。  不显成康③,功成名就国安康,  上帝是皇。上帝对他也赞赏。  自彼成康,由于功成国安康,  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