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三”与红楼梦整体章回的关系是什么?

  红楼之谜(三)章回布局之谜

  红学研究

  第一章讲了红楼梦的作者对于《西游记》那种“五行”天命的哲学思想,所以你才会看到一块石头到人间经历荣华富贵,那么它最终也只能如同唐僧师徒到西天取经一样回到最初的原点之处。第二章讲了红楼梦的作者对于《水浒传》那种“武术”强身健体的向往,所以你才会看到妙玉的“少”字与林黛玉的“林”字组合在一起恰巧就是“少林”一派(这并不代表作者就一定懂武术,因为古代的武术是不轻易外传的)。但是作者不甘落于其它任何名著的俗套,因此《西游记》中的“五行”,在《红楼梦》却变成了“四行”,《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个好汉”,在《红楼梦》中变成了绝不是“一百零八个女子”。那么另一部也同等重要的名著即《三国演义》在红楼梦中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在本章中本人会为您简略介绍。

  不过,我们要清楚的是,“四大名著”的称呼是在《红楼梦》出现以后才定下来的,在《红楼梦》未出现以前,是没有四大名著的称呼的,但是我们更要注意的是,《红楼梦》的作者是完全有能力看穿《西游记》《水浒传》以及《三国演义》的精华所在的,而更有能力把那些精华通过另一种形式运用到红楼梦中,这才是关键之处。而考虑到三大名著的连贯以及前后顺序,原来计划的第三章《金陵十二钗正册与朝代之谜》更改为第四章,原来计划的第一章《章回布局之谜》更改为第三章。

  《三国演义》有很多内容大概都与《三国志》雷同,不过它们有着一个重要的区别,即一个是“小说”而另一个是“正史”,而它们也有着一个重要的相同点,那就是它们讲的都是“三国”之间的故事。“三”这个数字是很有意思的,而数学就是研究“数字”的。“三”在数学中的主要体现大概就是“三角形”,“三角形”与其它“四边形”“五边形”比较起来最大的特点其实就是“固定性”,就“三角形”本身而言,比较特殊的要数“等边三角形”以及“直角三边形”。那么红楼梦中有没有与“三”有关的东西呢?答案是肯定的,不仅有,而且有很多,但是在本章中我们只讨论“三”与红楼梦整体章回的关系,而在此之前,我想说一说“三角形”的发展历史。

  原始社会末期,数与形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器有用1~8个圆点组成的等边三角形已经证实了“三角形”的存在性。《周髀算经》中对勾股定理的发现是这样记载的“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由生也。”而对勾股定理的描述又是这样的:“故折矩,勾广三,股修四,经隅五”,也就是“勾三股四弦五”。那么既然等边三角形以及直角三角形在作者出生的时代很久以前都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而作者又是个博学多才之人不可能对其它很多学科都精通而单单对数学偏科,但是我们毕竟又在红楼梦的内容中似乎又找不到与等边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的任何影子,各位读者,难道您不觉得奇怪吗?试想一下,如果红楼梦中经常出现一些与数学有关的东西,那还像个小说吗?那不会像一个小说的。因为数学跟文学一般情况下是对立的,数学偏重于学术,而小说基本上与学术无关,数学侧重于对世界的一种理性的思考,而文学侧重于对世界的一种感性的思考,它们在很多情况下都是相互冲突的,正是由于数学与文学的这种冲突所以从古到今你很少看到一个既是数学家又是文学家的人,即使有那也是极少极少数,因此作者即使懂得数学,他也万不能将他的数学知识随意的运用到作品中,那样的后果是很严重的,无奈的他只能通过另一种方式来表达,而那种方式其实就是我们本章所要主要讲述的章回布局。

  通过红楼梦的前八十回题目,我们完全可以得到红楼梦的总回数,这个回数被隐藏得很深,也许会令一些朋友惊讶,我所得出的红楼梦的真正回数,既不是一百零八,也不是一百一十回,更不是一百二十回,而是一百五十回。脂批跟我们所有的人都开了一个大玩笑,一个在数学逻辑上完全错误的玩笑,在红楼梦第四十二回中脂批说“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试想一下,如果全书真的是一百零八回的话,为何脂批要在第四十二回中指出第三十八回,三个三十八回仅仅是一百零四回离全回数还差四回,脂批直接说三十九回岂不更省事?要知道三个三十九是一百零七离全回数仅差一回,所以一百零八回说根本站不住脚,那你可能又说第十七十八回原来根本就没分开,这也是错误的,因为第十七十八回的没分开根本不影响其它回数,这个通过第五十回的题目与第七十五的题目可以看出,脂砚斋不可能连这个都不知道,脂砚斋即使不知道也依然可以说三十九而没必要硬要说三十八。如果全书是一百一十回的话,也是同样的疑问,脂砚斋为何又不说“三十九回”而非要硬着头皮说“三十八回”?所以这个也是不成立的。一百二十回则更加不可能,因为脂砚斋完全可以说“四十回”已到全书三分之一整。那么答案就只有一个,那就是脂砚斋说错了。脂砚斋本来要说的是“四分之一”,或许脂砚斋故意在跟我们开玩笑,又或许这个“四分之一”被后人改为了“三分之一”,并且当是“四分之一”的时候,三十八确实具有了附近所有回数都不可能具有的绝对性。假设这个“三分之一”本来是“二分之一”,这不可能,因为全书不可能只有七十六回或略多一点。又假设这个“三分之一”本来是“五分之一”“六分之一”更或其它,这都是不可能的,因为三十八在这些情况下都不具有唯一性。那么我们就只分析“四分之一”。先看红楼梦前八十回的章回题目,我们可以发现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中有“春”字,第七十五回“开夜宴异兆发悲音,赏中秋新词得佳谶”中有“秋”字,根据对称的原则,我们可以得到下面或许“夏冬”皆有又或许“夏冬”皆无,又根据“金陵十二钗”三册对称的原则,我们可以得到下面或许是“夏”又或许什么都没有,但是红楼梦第一回告诉了我们准确的答案,请看甄士隐出场的四个情形:“一日,炎夏永昼”,“一日,早又中秋佳节”“真是闲处光阴易过,倏忽又是元霄佳节矣”以及“不想这日三月十五”,我们知道“元霄”与“三月十五”其实指的都是春天,这个其实已经告诉了我们红楼梦题目的布局安排,就是只有“春夏秋”这三个。红楼梦第十八回中又有这样一句话“又有四字的匾额十数个,诸如‘梨花春雨’、‘桐剪秋风’、‘荻芦夜雪’等名”,那你说会不会这又证明了我的推断错误了呢?这上面不是明明说了“春秋冬”吗,为什么你又说“春秋夏”呢?请看清楚这一句话的前两句都有“春秋”字样,偏偏第三句没“冬”字样,这直接说明了曹雪芹先生并无将“冬”列入红楼梦后几十回题目之意,并且这也很可能是曹雪芹先生误导读者的一种手法,千万不要只看表面现象被他迷惑,红楼梦第一回才是红楼梦全书情节的隐射。另外一个论据,我们知道古代有一句俗话叫“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请注意里面的“冬藏”二字,完全可以理解为“把冬藏去”,故尔“冬”被藏去,为“雪”所代替。

  依据前面第五十回春第七十五回秋的排列顺序,我们可以推断出第一百回当是夏,再根据对称的原则,全书当是一百五十回。第七十五回的“中秋”一语,更可以理解为“春与夏”的中“秋”,并且第七十五回题目中有“诗”字,第七十六回题目中有“词”字,极为对称。红楼梦第一回描写甄士隐说的是“夏秋春”,而题目中则是“春秋夏”,这是为了将二春拉拢便于写作,并且形成“反面对称”,可以看作是镜子的两面。那么我们回过头来看脂砚斋在红楼梦第四十回中所说的“三分之一”(其实是“四分之一”)的原因,那是因为全书一百五十回恰巧分为两大部分每部分七十五回,而每个七十五回又分为两大部分,前七十五回则分为前三十八回以及后三十七回,这样以来,三十八回便具有了绝对性,而脂砚斋为何硬撑着在第四十二回写下“三十八”这个数字的原因我们便已经明白了。关于脂批所写的“三分之一”,我曾经看过庚辰本的影印本,的确是“三分之一”而不是“四分之一”,并且那个“三”字写得尤其清晰,反而是“已”字写得跟“巳”似的,请仔细想想我所说过的后一句话即“脂砚斋把‘已’写得跟‘巳’似的”,不错,“巳”所发的音是与“四”的音完全一样的,脂砚斋虽然写的是“三分之一”但是他同时也把“已”写成了“巳”,这很可能是他跟我们开的一个大玩笑,这个玩笑就是他通过把“已”写成“巳”来表达“四分之一”。我也注意过庚辰本影印本其它“已”字的写法,那些“已”字或“己”字写得是比较有规律的,因为人写字写习惯了自然会有一种特点,而它们的规律就在于它们只有在处于字的竖行夹缝小空间之时才会被写成“巳”,而在眉批和侧批大空间的时候只有极少写成了“巳”,而其中的一个就是我们刚才所说过的“已过三分之一”的“已”字,这个现象也说明了脂砚斋很可能是有意为之的。

  并且另一个事实是脂批经常出错这大概也是中国人都知道的事情,比如红楼梦第五回已经说过“香菱”在副册,而第十八回脂批却说“香菱”是又副册,所以脂批犯错已经犯习惯了,“想为”是他一贯的态度,把“四”错记或错写成“三”也是很正常的。继续分析一下曹雪芹先生宁愿用“夏”而不用“冬”的原因,这个原因其实很简单,我们知道“春”与“秋”其实都是很有诗意的,因为春天与秋天都是不太冷也不太热的,但夏天与冬天就不同了,一个太热一个太冷,所以“夏”与“冬”都不是太有诗意的,那既然如此,你说作者为什么还要用“夏”并且把“冬”给舍弃了呢?翻开《史记》,我们看到中国历史上曾经有个叫“夏”的朝代,你仔细看看,有“冬”的朝代吗?没有。所以由此看来“夏”比“冬”高贵,当然要舍“冬”取“夏”了。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我们都知道,红楼梦描写的是一个家族从兴到衰的情况,为什么会衰呢?红楼梦第一回作者通过甄士隐的没落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就是“火起”,甄士隐正是因为葫芦庙里先起火结果连他家都烧了最后所以穷了,我们再想一想“夏”天的特点,不就是热吗?热不就隐射着火吗?所以在这点上“夏”又胜“冬”一层。还有一个原因,根据《本草纲目》中李时珍收集的各种药物,“草”占了五个栏目,而“虫”只有一个栏目,一些朋友可能会有疑问了,就是我所说的“草虫”跟刚才所说的“夏冬”会有什么关系呢?听说过“冬虫夏草”一语不?所以虫就象征着冬而草就象征着夏,“草”胜于“虫”也等同于“夏”胜于“冬”,另外就是,“草”给人的感觉比“虫”给人的感觉要好的多,比如红楼梦中就有“绛珠草”,而没有虫。最后一个原因,“金陵十二钗”已经被作者固定为了三册,那么如果想让“春夏秋冬”四季与三册分别照应,只能舍弃一季,“冬”恰巧是老末,作者只能把“冬”舍弃。但是作者把“冬”舍弃以后,一年的“四季”就成了“三季”,这就给我们一种很不协调的感觉,所以作者又用了一个方法来弥补这个缺陷,第五十回的题目前一句是“芦雪庵争联即景诗”,而“雪”其实就代表冬天的,照应在红楼梦第十八回中“诸如‘梨花春雨’、‘桐剪秋风’、‘荻芦夜雪’等名”。

  下面说一说红楼梦第三回的脂批,即“后百十回黛玉之泪,总不能出此二语”,脂批所说的“百十回”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一百零十回,另一种是一百几十回,“后百十回”也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红楼梦第三回后面的百十回,另一种是红楼梦全书整体的后百十回。先说“后百十回”,“后百十回”如果是红楼梦第三回后面的百十回似乎不可能,因为红楼梦不可能只有一百零三回,另一种“后百十回”如果是红楼梦全书整体的后百十回,这更不可能,因为如果脂砚斋真的想要表达这个意思的话肯定会加上“有余”二字,但是他没加。既然这两种设想都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就从另外的角度去想,据本人的理解,“后百十回”当是指的是红楼梦第三回后面的百十回,而这个“百十回”应该指的是“一百零十回”,因为脂砚斋的算术不会这么差,他想表达“一百几十回”不会用“一百十回”来表述,那么“百十回”就只能是“一百零十回”,那你说“后百十回”怎么会是红楼梦第三回后面的百十回呢?请看清脂批的原话“后百十回黛玉之泪”,一个很明显的疑问,脂批在提到后百十回的时候为何要提“黛玉之泪”?脂批所要表达的意思必须要明了,去看红楼梦第一回原文僧对道所说的话,我们知道绛珠草是为了还泪才跟着神瑛侍者下世为人的,而脂批恰巧就在红楼梦第三回提了“后百十回黛玉之泪”,这还不够明显?他就是告诉你在红楼梦第三回之后的恰巧百十回之时绛珠草泪尽,而对于本身还泪而来的绛珠草来说,泪尽对于她来说就是死亡,所以我们据此可以推断红楼梦第一百一十三回的时候林黛玉恰巧逝世,而并非高鹗所续的第九十八回。那你说这会不会是我的臆测呢,我还有没有其它证据呢?我的确还有其它证据。上段已经分析过红楼梦全书是一百五十回,并且分为两大部分每部分七十五回,首尾题目照应,第二回与倒数第二回照应,那么第一百一十三回就当与第三十八回照应,第一百一十三回我们已经猜想出来将是“林黛玉逝世”之时,请看第三十八回题目“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不看后句只看前句,“魁夺”二字表明林黛玉的“最高峰”,恰巧第一百一十三回林黛玉“最低谷”即“泪尽而亡”,这个照应形成了一个如此鲜明的对比,并同时也证明了本人推断的正确性。接下来说一说红楼梦第二十一回的脂批,即“按此回之文固妙,然未见后卅回,犹不见此之妙。此回‘娇嗔箴宝玉’、‘软语救贾琏’,后回‘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 卅的意思我们必须先弄清楚,《说文解字》中说:“卅,三十并也”。放到脂批的语境中去,大概只能指“三十”,而根据全书一百五十回的推理,脂批指的应当是“一百三十回”,二十一回也可笼统的称为三十回,所以这个是吻合的。但是另一个疑问也随之而来,就是脂批如果真的想表述“二十一”为何要用“卅”即三十来代替?所以我们刚才的分析是错误的。另外一个事实就是,脂砚斋如果觉得自己还没有完全把意思表达清楚的话完全可以修改,但是他没修改,所以我们要相信他,因为相信一个人是对他最大的尊重,尤其是一个已经作古的人。那么“卅”字就只能指“一百三十”,不过《说文解字》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就是“卅”不可能是“一百三十”的意思,这就又矛盾了。不要慌,我们去看一看庚辰本的影印本,“卅”字与“后”字之间居然留了一个很大的足够写下一个字的空格,而脂砚斋写字的习惯我们都知道,他一般是不会在字与字之间留空格的,那么答案就只有一个,就是脂砚斋准备在那个空格里面写一个字,根据上面“卅”字只能指“一百三十”的推理,我们可以断定那个字应当是“百”,而最终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脂砚斋还是没有把那个“百”字给写上。

  回过头来看看《三国演义》对于红楼梦整体章回布局所起的作用,“三国演义”中的“三”字恰恰把红楼梦的总共一百五十回分为“三”个五十回,第五十回为“春”,第七十五回为“秋”,第一百回为“夏”,这是一种完全对称,总体构成了“等边三角形”。并且,“三国演义”的“三”字可以作为直接三角形的一个直边,“西游记”隐射在红楼梦中的“四行”中的“四”字可以作为直接三角形的另外一边,而“一百五十回”中的“五”字以及三个“五十回”中的“五”字整体来说还是一个“五”字,恰巧是“勾三股四”后的“弦五”。那么三大名著还剩下一个《水浒传》,我们不要看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个好汉”,而要看水浒传的总共回数也就是“一百二十回”,为什么要看水浒传的总回数?因为中国传统章回小说的回数几乎都是“一百二十回”,所以我们必须要注意这个数字,又根据“西游记”中的“五行”变为“红楼梦”中的“四行”的提示,如果按正比例算,那是九十六回,可能吗?不可能。所以只有按着反比例来算,一个你无法否认的事实出现了,那个数字恰巧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一百五十回。

  (第三章完)

  红楼人物

  金陵十二钗正册:林黛玉(判词)、薛宝钗(判词)、贾元春(判词)、贾探春(判词)、史湘云(判词)、妙玉(判词)、贾迎春(判词)、贾惜春(判词)、王熙凤(判词)、巧姐(判词)、李纨(判词)、秦可卿(判词)

  红楼梦曲:引子、枉凝眉、终身误、恨无常、喜冤家、分骨肉、虚花悟、乐中悲、世难容、聪明累、留余庆、晚韶华、好事终、飞鸟各投林

  金陵十二钗副册:甄英莲(香菱判词)、平儿、薛宝琴、尤三姐、尤二姐、尤氏、邢岫烟、李纹、李绮、喜鸾、四姐儿、傅秋芳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晴雯(判词)、袭人(判词)、鸳鸯、小红、金钏、紫鹃、莺儿、麝月、司棋、玉钏、茜雪、柳五儿

  十二贾氏:贾敬、贾赦、贾政、贾宝玉、贾琏、贾珍、贾环、贾蓉、贾兰、贾芸、贾蔷、贾芹

  十二官:琪官、芳官、藕官、蕊官、药官、玉官、宝官、龄官、茄官、艾官、豆官、葵官

  十二家人:赖大、焦大、王善保、周瑞、林之孝、乌进孝、包勇、吴贵、吴新登、邓好时、王柱儿、余信

  其他人物:贾母、王夫人、薛姨妈、赵姨娘、邢夫人、林如海、贾雨村、甄士隐、刘姥姥、柳湘莲、薛蟠、贾瑞...了解更多人物,及诗词关注公众号(bcbeicha)杯茶读书,回复关键字获取。

  红楼诗词:西江月二首、葬花吟、题帕三绝、五美吟、秋窗风雨夕、柳絮词、菊花诗、桃花行、芙蓉女儿诔、姽婳词、怀古绝句、

  红楼梦每回主要内容及解读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十、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十、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五十、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六十、六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七、六八、六九、七十、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八、七九、八十、八一、八二、八三、八四、八五、八六、八七、八八、八九、九十、九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九七、九八、九九、一百、一零一、一零二、一零三、一零四、一零五、一零六、一零七、一零八、一零九、一一零、一一一、一一二、一一三、一一四、一一五、一一六、一一七、一一八、一一九、一二零、

  重要情节:黛玉入府、梦游太虚、元妃省亲、宝玉挨打、宝钗扑蝶、共读西厢、黛玉焚稿、湘云醉眠、可卿之死、紫鹃试玉、探春理家、惑馋抄园、

  脂批红楼梦每回原文解读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十、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十、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五十、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六十、六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七、六八、六九、七十、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八、七九、八十、

微信搜索公众号【杯茶读书(bcbeicha)】关注后,在对话框发送人名,获取相应的人物分析,如:黛玉。回复诗句,获取相关诗句解析,如:葬花吟。回复回目,获取相应回目的简介及分析,如:红楼梦第一回。其他更多的回复关键词等你探索,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简爱等……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章回  章回词条  红楼梦  红楼梦词条  整体  整体词条  关系  关系词条  什么  什么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