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有人想娶宝钗吗?

  闲话红楼

  红学研究

  (一)有人想娶宝钗吗?

  刚刚看到有人说宁娶宝钗也不要黛玉,随手写此贴来玩。先来个“得胜头回”,想起风靡一时的《还珠格格》,我不看,但妈妈爱看,陪她也瞧了几集,以下观点“版权”和妈妈共享:

  紫薇性格温柔,可谁娶了她,才叫倒霉呢。永远的忍让、克己,永远以主动撤退表示不满委曲,一辈子掏不出一句真心话,而永远让你觉得亏待了她。小燕子取代她的地位,尔康父母起初反对他们的婚姻,老太后想将晴儿指婚尔康,潜在的真实是嫉妒不满,但她总是表示安忍顺从,表面看来不给你压力,却是给你更大的道德和感情上的压力。这就是淑女的典型姿态,内心需求与外在行为总是相悖。虚伪吗?不是,道德与教化已代替了真实的人性,她们甚至也以为这就是真实。(至于小燕子,十七八岁的女孩子,癫癫狂狂甚至“不学无术”都可以叫做天真可爱,等这点青春美消失后,就味如嚼腊了。这不在我们讨论之列,不提。)

  我想,由此可以推想宝玉宁愿出家也不和淑女的完美典型宝钗生活在一起的原因。宝钗的心计,又非紫薇可比。和这样的女人生活在一起,你的心思,全在她冷眼内;她的心思,你可能一辈子都揣摩不透。你的事情,她样样替你想得周到,可是你会发现,虽然她从不强迫你做什么,但你没有一件事情可以真正自主的;你周围的人,全在她不知不觉的笼络中,哪天你要是觉得你和她的婚姻别扭,你连个诉苦的地方都没有,所有人都会诧异你过着神仙的日子还有什么好抱怨的,最后连你自己想想都不清楚自己可以抱怨什么。男性和女性的思维有很大不同,我不知道男人怎么想,但假如是我,我肯定不要这美丽温柔的活地狱。

  有些男人会忍受这样的标准太太一辈子,然而不是宝玉。红楼十二曲《终身误》末言:“都说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我想这“意难平”,第一,黛玉是宝玉的唯一知己,他尘世里安排灵魂的唯一处所,丧失了这处所,尘世对他已无可留恋。第二,他拒绝举案齐眉的庸常幸福。虽然现实生活都教我们学会苟且,然而,苟且的不是宝玉

  (二)为黛玉辨诬

  不喜欢黛玉的人大约都有如下理由:她刻薄、小心眼、体弱多病、爱哭……有一阵子读了不少“红学”书籍,最后倒足了胃口,很长时间都不再关注这话题。可是这书是沉积在心灵最深处的,又见到这样论调有点按捺不住,咱决心捍卫绛珠仙子!

  “黛玉刻薄”——这是最大的误解。黛玉聪明形之于外,宝钗深藏不露。黛玉说话虽尖刻,却胸无宿物;宝钗从不与人争执,心里头一本帐可是清清楚楚。黛玉傲上而不凌下,这一点只要留意一下黛玉怎样待紫鹃和宝钗怎样待莺儿即可;第五十四回末尾,宝钗差个老婆子给黛玉送燕窝来,黛玉的几句话,你听红楼中哪位小姐说过?而宝钗知道老祖宗爱吃甜食爱看热闹戏文,但金钏的死和柳湘莲的出家毫无同情。呆霸王下流虽下流,比她还有点人情味——虽然论世故人情谁也比不上她……黛玉的“刻薄”和寄人篱下形成的敏感自尊有关,只要不冒犯她的自尊,黛玉决不会满身是刺。黛玉的聪明来自天分,于世事却全无阅历,她可以一眼看穿王熙凤的花胡哨,却学不会也不屑去学。她只肯做她自己。宝钗进了宫就像元春,沦落了就像袭人,老了就成了王夫人。

  “黛玉多病令人不耐”——是,今天这种病态美不会受欢迎。然而黛玉自己,决非以病为美,这多病的身躯拖累了她,这于她是极大的痛苦和无奈。可她衰弱的生命火焰却愿意为她的知己而燃尽!

  “黛玉爱哭”——这也是一条极大的误解。记得有一条脂批:“补不完的离恨天,所余之石,岂非离恨石乎?而绛珠之泪,偏不因离恨而落,而因惜其石而落;乃知惜其石,必惜其人。其人不自惜,其知己岂能不千方百计为之惜乎!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悲夫!”(凭记忆引出,现在没这本书,有错请原谅),黛玉哭,是为了她不能实现的爱情,更是为了宝玉。前八十回中哪一次她哭得最厉害?我想大家都知道。绛珠仙子到尘世的唯一目的,就是还泪,她是将她的全部的生命都化为泪水来报答神瑛的甘露浇灌之恩啊!

  “黛玉小心眼,爱耍小脾气,折腾得人左不是又不是”—— 不错,宝黛一见面和风细雨的少,电闪雷鸣的多。但需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真能达到这一境界的,尘寰之中能有几人?而爱到彼此灵魂里,未必不是大苦。只为爱得愈深,便不免苛求愈甚:“你不是我的知己吗?我要你懂我,一定要懂我!”一旦心灵的呼唤不能——哪怕只是一时不能——得到回应,都会焦虑不已;与对方合而为一之感愈强,一身就要担双倍烦恼,好似两根藤紧紧扭绞在一起,微一撕扯,就痛彻骨髓。宝玉的偈子说“你证我证,心证意证”,在这苦苦“求证”的阶段,怎么可能不这样呢?等他们终于形成了默契的时候,黛玉的小脾气还时时发作吗?还有谁像她那样深深体贴着宝玉?(可看五十四回)虽然宝玉是一家人的宠儿,除了在黛玉那,他的精神多么孤独。

  以前和好友私底下笑道:问问一个男人喜欢宝玉还是黛玉,那是看到他们爱情境界的一个办法。选择宝钗首先想到的是能得到多少,选择黛玉的首先想到的是能付出多少。(我可没想一棍子打倒喜欢宝钗的男人,不过是玩话嘛,嘻)可是没有人能和黛玉生活,因为都不是宝玉。他们的爱情最终只能“无可云证,是立足境;无立足境,是方干净”。

  (三)再论宝钗黛玉

  红楼梦的主要人物都不是“扁平”的,黛玉何尝没有缺点,健全的身体才能有健全的精神,她多病的体质必然产生神经质的气质。这无可讳言。她爱情理想的破灭虽由外界,也有她自身的因素。黛玉抽到的花签诗上就写着“莫怨东风当自嗟”。但是现代女孩可以进健身房、去旅游,黛玉可没法子,呵呵。

  一提黛玉总是不免和宝钗相比较,并不是就此将黛玉归为“好人”,而宝钗就是“坏人”,假如宝钗成了曹雪芹自己说的才子佳人小说戏文中拨弄其间的跳梁小丑,哪显得出宝玉选择的可贵。

  宝钗的花签是艳冠群芳的牡丹,诗云:“任是无情也动人”,宝钗容貌一般看来实在黛玉之上,文采风流也不逊黛玉(曹雪芹写起来总是让她们“双峰并立,二水分流”)若论为人处世的艺术技巧黛玉更是望尘莫及。她是儒家理想的典范化身,记得有清代人的评语,原句忘了,大约是说宝钗含蓄而黛玉之慧凤姐之黠探春之敏等等无不在其包罗之中,若使立于朝廷之上,必为良臣贤相,岂单争胜于闺阁。

  以一般标准来看,她实在无处不“动人”,可惜单单只有一个缺点,就是“无情”。她哪还像个十五六岁的年轻女孩子?我觉得宝钗最可爱的时候,一是被薛蟠揭破“金玉良缘”时气哭了,一是在潇湘馆和薛姨妈撒娇。那时她还有正常人的感情。

  宝玉就因为她一点“无情”而舍弃了她全部的“动人”,才是宝玉的不凡。我才说喜欢宝钗还是黛玉可以是一条分水岭。

  (四)论袭人“守节”

  呵呵,时至2000年,竟然还有这等论调,难怪说改造国民精神是长期艰巨的事情:-D

  “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这句话责备“贤士大夫”可也,责备袭人则不可。清代人尚且懂得说:“袭人为宝玉妾,妾身未分明也。宝玉潜逃,袭人无节可守。嫁与琪官,夫优妇婢,非凤随鸦也,又何足怪。”他们都承认,袭人“守节”,于理无据。聂绀弩先生说得更明白:“封建伦理要求的守节,是对妻而言,对于妾,几乎没有什么要求,这叫做‘礼不下庶人’。妾是买来的,也可以卖出或赠人(这种事见诸记载的多得很),无从要求她们有什么贞操或志节,除非她们是不可以买卖或赠送的。但妾,还是有了明确的合法地位的人,对她们尚且如此,至于所谓‘通房丫头’,根本连妾的地位也未获得,更谈不上有什么要求……要求袭人‘守节’,这是比历史上所实有的封建还封建百倍的封建。”想不到今天,竟然有人还要求袭人“一死追随宝玉”,由“节”而“烈”。这样千倍封建的话,出诸新世纪大好青年之口,呜呼!

  袭人守节,于情不合。袭人和宝玉之间,本来就不是在平等基础上的产生的爱情关系。宝玉于她,是粮仓饭票;她于宝玉,是保姆女奴。尽管他们之间有一些感情,也不会改变他们关系的本质。一个女奴去了,宝玉还会有其他女奴;一张饭票没了,袭人自然也该另找一张,无可厚非。宝玉爱黛玉,黛玉死了,他就失去了尘世间安排灵魂的唯一处所,所以悬崖撒手,弃世如敝履。但宝玉不爱袭人,那有什么理由倒过来要求袭人为宝玉守节殉情?

  人,只能苛求自己而不能苛求他人。如果你是袭人,你可以选择殉情,那是你的自由意志和高贵权力;但你不是袭人,你就不能要求袭人殉情。袭人最可厌可悲之处,乃是她的十足奴性,你却认定她陷入奴隶状态还不够:“作为一个奴仆,本该死心蹋地地侍主伺爷”。甚至“恨不得杀了”,在你貌似对爱情忠贞的褒扬、对不贞者的贬斥中,实际上隐藏着是极度的自私和占有心态。最起码的,亦是不尊重生命,不尊重女性。就宝玉自己,何尝会希望袭人为他“殉情”?

  高鹗续作,为什么贬斥袭人不遗余力?盖他自己有一个“下堂妾”,和袭人身份经历仿佛。他把他的怨愤不满,都倾泻到袭人身上了,一改再改,形容不堪(不单是续书,亦有对前八十回的篡改)。曹雪芹对袭人亦有贬斥,但用笔含蓄温厚,更不会糟蹋她。袭人如果纯乎一小丑,也就不是袭人了。就像黛玉、晴雯是作者最爱,偏偏明明白白写出缺点来。高鹗的胸襟境界才华,与雪芹相去远甚。

  (五)回前诗

  脂评本一回前常有回前诗(程高本中,尽数被删去了),可能曹雪芹就打算采用这样的形式,但因书未定稿,抄本流传情况复杂,原作和批书人所作混杂在一起,诗的水准也参差不齐。选几首我觉得比较有趣的录在这。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宴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甲戌本第一回)

  这一首比较有名,红学著作中多有引用,但诗本身是很不怎样的。有人说不应该是曹雪芹写的,我赞同。

  一局输赢料不真,香消茶尽尚逡巡。

  欲知目下兴衰兆,须问旁观冷眼人。(各脂本第二回)

  这一首配合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就相当不错。

  捐躯报国恩,未报身犹在。

  眼底物多情,君恩或可待。(梦稿本第四回)

  这一首锋芒毕露,讥刺刻骨。参看本回贾雨村断案,更有味道。我以为是回前诗中最佳者。

  十二花容色最新,不知谁是惜花人?

  相逢若问名何氏,家住江南本姓秦。(甲戌、戚序第七回)

  这首绝句风流蕴藉,俞平伯先生对它甚是赞赏。本回借周瑞家的送宫花,点十二钗,说详《红楼梦研究》。以秦可卿一人代十二钗。秦可卿列十二钗最末,其实倒过来,她也是十二钗之首。

  豪华虽足羡,离别却难堪。

  博得虚名在,谁人识苦甘?(庚辰、己卯十七、十八回)

  此诗虽浅,但和省亲一回乐景写哀联系起来看,尤其是元春含泪欲说还休的几句话,就令人唏嘘。

  空将佛事图相报,已触飘风散艳花。

  一片精神传好句,题成谶语任吁嗟。(戚序本七十回)

  诗本身一般,但点出黛玉《桃花行》是诗谶,和宝玉出家以报知己的结局。

  (六)神瑛侍者、宝玉、补天遗石和通灵宝玉

  神瑛侍者、宝玉、大荒山顽石、通灵宝玉,之间关系错综复杂。

  神瑛侍者系贾宝玉前身,绛珠仙草系林黛玉前身,这是毫无疑问的。宝玉和黛玉爱情的前世缘起,就是神瑛甘露灌溉之恩,绛珠仙草下凡偿泪债。这是最华美的后神话时代的神话(“灌溉”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参看李颉《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红楼梦》)。这一点上红楼各版本没有什么大的不同。

  大荒山补天遗石和通灵宝玉,本是一体。玉,是石的幻象;石,是玉的本质:脂本第一回梦幻识通灵:

  “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向那僧道说道:“大师,弟子蠢物不能见礼了……如蒙发一点慈心,携带弟子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自当永佩洪恩,万劫不忘也。”……这石凡心已炽,那里听得进这话去,乃复苦求再四。二仙知不可强制……那僧又道:“若说你性灵,却又如此质蠢,并更无奇贵之处。如此也只好踮脚而已。也罢,我如今大施佛法助你助,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以了此案。你道好否?” 石头听了,感谢不尽。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

  第二十五回通灵遇双真:

  那和尚接了过来,擎在掌上,长叹一声道:“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脂批【正点题,大荒山手捧时语。】)人世光阴,如此迅速,尘缘满日,若似弹指!可羡你当时的那段好处:

  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

  却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

  可叹你今日这番经历:

  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

  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

  请注意“劫终之日,复还本质”和“粉渍脂痕污宝光”等语。李颉《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红楼梦》一书,相当精辟又充满诗情,但他认为“玉”乃是“石”的更高阶段,这点有误。“宝玉”,是“假”,是幻象,顽石,才是“真”。

  而补天遗石和神瑛侍者的关系,各本则颇有出入。程本写石头修炼通灵,可大可小,自来自去,被警幻仙子留下来作神瑛侍者——甄士隐听二仙对话中交待:“只因当年这个石头娲皇未用,自己却也落得逍遥自在,各处去游玩。一日来到警幻仙子处,那仙子知他有些来历,因留他在赤霞宫中,名他为赤霞宫神瑛侍者”,那么,贾宝玉就是衔着自己出生了!

  脂本却很清楚,石头是被二仙夹带其间,随神瑛、绛珠等下凡历劫的。红楼梦本名石头记,也就是记在石头上的故事,石头就是神瑛(贾宝玉)的“随行记者”。上引第一回“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后有脂批:【何不再添一句,择个绝世情痴作主人。昔子房后谒黄石公,惟见一石。子房当时恨不能随此石去。余亦恨不能随此石去也。聊供阅者一笑。】

  在脂本中,有一段突兀的文字被程本尽数删去,就是十七到十八回(这两回各本的分回不统一,回目出入很大,拟得都不好)元春省亲,“说不尽这太平气象,富贵风流”后,忽然来了一段石头的感慨:

  “此刻自己回想当初在大荒山中,青埂峰下,那等凄凉寂寞;若不亏癞僧、跛道二人谐来此,又安能得见这般世面……”

  红楼梦的叙述语言和其余古典小说一样是说书人口吻,都是第三人称。这儿忽然换用第一人称,让石头自己当叙述者和见证人,甚为独特;其次,元春省亲的富贵排场,刻画极细,令人如置身其间,而这短短几句,却产生了“拉远距离来看”的效果,将太虚幻境这一与大观园对立的时空作关照,好似提醒读者:这些繁华都是过去时,都是石头的故事。这段笔墨有游戏意味,但的确是神来之笔。

  所以,宝玉(神瑛)和通灵玉(顽石),其实不是一回事。续书硬是安排宝玉莫名其妙丢玉痴傻,任人摆布娶了宝钗。如此,通灵玉岂非成了贾宝玉的三魂七魄?续书的拙劣,常要叫人忍俊不禁。

  但是,通灵玉和宝玉之间,又存在着对应关系。

  一、通灵玉原是女娲补天遗石,虽号“通灵”,实则“无才可去补苍天”;宝玉虽“天分高明,性情颖慧”,却“于国于家无望”。

  二、“神瑛”本来也就是“通灵玉”的意思。《说文》“瑛,玉光也。”另一解释似玉的美石,尤切合。脂批就说“点玉字”。神瑛侍者所住地方叫“赤瑕宫”,脂批说“点红玉”。(程本作“赤霞宫”)。“绛珠”二字,脂批“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神瑛也好,绛珠也好,都是作者血泪所化。

  如此说来,通灵玉和宝玉又是一体。

  我想,这与红楼梦成书过程有关。红楼梦成书过程非常复杂,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很可能每次都有抄本在小圈子里传阅,他是在不断的修改之中的,直到最后,都是未定稿。每个抄本,都有微妙不同,传抄过程中又有讹误。红楼构架庞大,并非从头写起。底稿《风月宝鉴》,以宁府、熙凤等人故事为中心,主旨就和书名一般,是浅层次的暴露,一如《金瓶梅》,但是一旦作者笔下的小说世界开始成型,人物有了自身生命力,往往就超出了最初的写作意图,逐渐指向了深刻的批判。说红楼是作者自传,其实最核心人物宝玉黛玉的形象,反而离原型最远,倾注了作者最多的理想寄托。故而写来笔墨最为空灵。大荒山神话,宝黛爱情故事,恐怕都是后期成型的。宝玉和补天遗石因为于世无所用的特质,渐渐合而为一了。

  (七)元春和宝玉

  元春和宝玉之间年纪相差多大呢?早期的脂本,如甲辰、庚辰、己卯、蒙府,脂本到程本过渡阶段的梦稿本,都作“不想次年又生了一位公子”,这是一处明显破绽。因为17到18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一回,有一段交待:

  “当日这贾妃未入宫时,自幼亦系贾母教养。後来添了宝玉,贾妃乃长姊,宝玉为弱弟,贾妃之心上念母年将迈,始得此弟,是以怜爱宝玉,与诸弟待之不同。且同随贾母,刻未离。那宝玉未入学堂之先,三四岁时,已得贾妃手引口传,教授了几本书、数千字在腹内了。其名分虽系姊弟,其情状有如母子。”(庚辰本)

  又,下文有

  “元妃命快引进来。小太监出去引宝玉进来,先行国礼毕,元妃命他进前,携手拦揽于怀内,又抚其头颈笑道:‘比先竟长了好些……’一语未终,泪如雨下。”

  这是成人对待所怜爱的孩子的举动。显然元春年纪,绝不可能比宝玉只大一岁。这是红楼梦不断修改留下的痕迹之一。最初构思,元春比宝玉大一岁;但元春其实兼有虚实两重身份。她既是“当今”的小妾,贾府的靠山;又是宝玉的“教母”,是女娲和警幻仙姑尘世化身。她是宝玉精神上的母亲,是他的保护者。大观园乃是太虚幻境在尘世的投影。女娲炼石,使顽石通灵;警幻仙姑是太虚幻境的主人,带宝玉游历,预知未来,授以“意淫”;元春则创造了(大观园为元春省亲而建)、并亲自将宝玉送入了大观园,给他在污浊贾府中开辟了一个相对独立自由的空间,“出园”就意味着宝玉丧失了他钟爱的一切,再无立足之处(袭人就充当了伊甸园的蛇)。她们实是一体,都是宝玉的启蒙者。这隐含了一种激动人心的女性创世神话遗痕,无论作者自己是否意识到这一点。

  元春之死,是全书的大关键。可惜我们再也看不到雪芹惊心动魄的笔墨。续书竟说“且说元春自选了凤藻宫后,圣眷隆重,身体发福,未免举动费力。每日起居劳乏,时发痰疾。因前日侍宴回宫,偶沾寒气、勾起旧病。不料此回甚属利害,竟至痰气壅塞,四肢厥冷”,好像她的死还得谢主隆恩。一见这段,我都要哑然失笑。

  元春只比宝玉大一岁,是无法教养承担之职,年纪必须改大。后面改了,但最早这一处疏漏,在传抄的稿本中没有修正过来。

  于是程甲本将之改为:“过了十几年,又生了一位公子。”继书更拙劣的确定贾妃死时“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存年四十三岁。”。

  这是极端荒谬的。元春得宠,是贾家地位的保障。“魇魔法叔嫂逢五鬼”回,僧道说:“青梗峰一别,转眼已过十三载矣……尘缘满日,若似弹指”,时间就在省亲当年,那么这一年宝玉应是13岁,按续书,宝玉出家是19岁(贾政说:“哄了老太太十九年”),而此前一年多元春已死(这是我粗略计算。元春死在95回,之后历经抄家,熙凤死,贾母死等大事,没有一年以上安排不来,何况元春死于十二月,夹了一回宝钗庆生辰,宝钗生日在正月二十一,至少得隔年才有可能)元春该大宝玉25、6岁。这是续书自己打嘴。那么“才选凤藻宫”已是将近四十岁的事情了。贾妃不曾育有皇子,受封,无疑是美貌;色衰则爱弛,三十多岁,已是半老。

  所以戚序、舒本就非常聪明的把“次年”改为“后来”。矛盾就解决了。

  红楼梦的时间是越写越模糊的,因为在模糊的时间里,情节可以自由的舒展开来,也因为书中所记,原本就是一场幻梦,往事如烟如雾。王蒙《红楼启示录》从作家的眼睛来看待这一特色,论述的颇为精彩,不赘述了。续书却用干支纪,年月日都出来了,只为了凑上判词“虎兔相逢大梦归”一句,实在可笑。

  (八)为什么贾璉是“璉二爷”?

  贾璉是贾赦长子,却被称为“璉二爷”,这是为什么呢?

  贾政一支自己排行,所以贾珠是珠大爷,宝玉是宝二爷。贾赦一支,却是和宁府一起排的。所以贾珍是珍大爷,贾璉是璉二爷。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贾赦不是贾母亲子,是过继的,他和贾敬才是亲兄弟。理由如下:

  一、贾母不喜欢贾赦,母子关系紧张,看过书的都知道。较大的冲突有两处,贾赦讲了“偏心”的笑话,贾母当即表示不满;还有贾赦谋取鸳鸯,碰了一鼻子灰。两次事件中,他们的言行和其间流露出的心理很是微妙,显示一种尴尬关系。

  二、贾赦为长子,但却住在偏屋,次子贾政则住荣禧堂正宅。荣府事务,不是邢夫人而是王夫人掌管(王熙凤名分上是长房儿媳,却是和次房一条心的)。

  三、贾璉偷取尤二姐,王熙凤唆使张华去告,罪名就是国丧家丧中娶妾。大闹宁国府,她对尤氏大骂“亲大爷的孝才五七”;王熙凤趁贾璉不在将尤二姐赚入大观园,请注意她去见尤二姐时的打扮:“头上皆是素白银器,身上月白缎袄,青缎披风,白绫素裙”,有人指出,古人于丧服非常讲究,贾敬是贾璉的三从叔,凤姐丧服逾制,是故意以彰贾璉之罪的。其实,贾敬就是贾璉亲叔。

  四、(这条比较站不住脚),宁府的私生活是极为混乱的,贾赦、贾璉、贾珍、贾蓉好色如出一辙,而贾政一支相对要“干净”。作者对两府态度有微妙不同的。

  所以说,贾赦本是宁府过继的。这一点书中没有明确交待,更没有讲原因,红楼梦结构太过庞大,留下了很多空隙。这或者和生活原型有关。

  (九)题外

  电视红楼这些天,妈妈总要霸着看“铁齿铜牙纪晓岚”(今晚正演到乾隆眉毛乱抖仰天泪落弃皇位直奔心爱女人而去,呛得一碗地瓜粥都喝不下去),只好在广告的间隙,抢看几分钟影视频道的《红楼梦》。首播到现在,有十年了吗?中间多次重播,我似乎自始至终没有完整的看过一次。书翻得太熟,哪个人物哪句话,都可替他脱口而出,自然不免格外的挑剔,因为怎样的演出都必然逊色曹雪芹的文字给我的想象。就说这位“悲伤的西班牙”所说的,刘老老“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逗笑诸人一段,历来被作为人物描写的经典,每次翻去,人都似活生生的立在那呢。可是真要把这如在耳畔的笑声如在目前的笑容表演出来,却是太困难了。汉语中有关“哭”和“笑”的词汇同样的丰富,但相对而言,哭有更多辅助的表达手段,比如眼泪,比如手势,并且时间上可以延续,所以用哭来刻画人物的会容易点。但是笑呢?一个发自内心的微笑大约只能维持三秒,再笑下去,肌肉就会渐渐的僵硬了,大笑呢?以前看会真记里的“宜嗔宜喜春风面”,和聊斋里形容婴宁笑起来“狂而不损其媚”,思量到,不是第一等的美人,焉能如此。所以我不能不宽容导演处理这一段的马虎。我甚至可以想象排演着一段戏的困难和尴尬,比如拍了几条不过,演员抚摸着酸痛的脸颊,再次挤出笑容^J^我也实在不能想象,一群人在镜头前笑做一堆(尤其是扮演史湘云的那个)会成为怎样粗野难看的场景,毋论还能从笑里辨析出独特的个性——或许,文字独有的魅力正在于此吧。

  同样的,黛玉葬花,读起来只觉千古有情人,同此一哭,但电视剧只好借助歌曲,好在那旋律的还是过得去的,可是中间插几个黛玉悲泣的镜头,实在大杀风景,那抽动的鼻头,挤出来的眼泪……我心目中的绛珠仙子,实在不能有这等哭相。而“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何等天然美韵,但眼见着黛玉肩上扛把锄头,那可真是怎么瞧怎么别扭。

  红楼之美,不单在写实,更在空灵。所以把红楼梦改编为影视作品,必定是最吃力不讨好的。至于后几集的情节的稚拙,是很难怪的,因为那时正是“探佚派”的全盛时期,不免受到了影响。这次平心静气的看去,反而感到十年之前能有这样的水准,相当值得称赞了。

  仔细看一下,那时化妆和现在不可同日而语,那些女孩子们却真是漂亮,外形和气质相当的接近(除了我最不满体态臃肿的探春,史湘云也不够漂亮)。陈晓旭,虽然她的演技远未臻一流,但是闭目想想,你见过的所有版本——电影、戏曲甚至图画——中的黛玉,哪一个的外形能够比她更符合你心中林黛玉的形象?她的成功并不在演技,实在出于天赋,尤其是小嘴微扁,稍露嘲弄之态的表情,活脱脱就是“她”。可巧是浙江台在播越剧红楼吧,那里头的宝玉,还是女扮男装,可是和欧阳奋强比起来,真是泥滓宝玉之别了。熙凤、宝钗、袭人、晴雯……至今的确没有能够超过的。昨天抢看了几分钟,是芳官洗头,一瞥之间,不由惊叹,象,真象。当时挑选这些演员,真是煞费苦心呢。他们的最大缺点,是没有能够真正的理解原著,理解人物,少点素养,少点底蕴,所以一开口,不象说话,好似一句句念台词,说得你都替他们着急:“你懂不懂你在说什么呀?!”可当时他们多么年轻呀,象极了大观园里那群可爱的人儿,我想这恐怕又是红楼改编的一大天然致命的缺陷,因为等到演员有足够的演技和理解的时候,年轻人独有的清纯气质只怕已经受到了损害。这些演员因红楼而成名,但几乎都是昙花一现。陈晓旭好像还拍过几部电影,反应平平,现在开着广告公司做老板;演晴雯的忘了叫什么,后来改名“安雯”,一首《月满西楼》唱红过一阵,前次在什么电视剧里又见到了她,剪了短发,胖了,很邋遢的穿着,不知饰演一个什么角色,简直叫人心酸起来;邓婕“艺术生命”算是长些,宰相刘罗锅中表演差强人意,可惜随着张国立不知见好就收,微服私访成瘾了,细看一下“宜妃”,还是十年之前的王熙凤的表情,却不再生动了。

  现在古装片的服装,越来越花俏,若翻起几年之前的《唐明皇》之类瞧瞧,已觉丑陋。但红楼的却是耐看的,当年设计师也是花了相当心血。芦雪庵一场戏,场面拍得太小,“脂粉香娃割腥啖膻”和我想象相去太远,简直和我学生去烧烤没什么不同,联句也太仓促,可是那几件服装,真让人眼前一亮。

  红楼人物

  金陵十二钗正册:林黛玉(判词)、薛宝钗(判词)、贾元春(判词)、贾探春(判词)、史湘云(判词)、妙玉(判词)、贾迎春(判词)、贾惜春(判词)、王熙凤(判词)、巧姐(判词)、李纨(判词)、秦可卿(判词)

  红楼梦曲:引子、枉凝眉、终身误、恨无常、喜冤家、分骨肉、虚花悟、乐中悲、世难容、聪明累、留余庆、晚韶华、好事终、飞鸟各投林

  金陵十二钗副册:甄英莲(香菱判词)、平儿、薛宝琴、尤三姐、尤二姐、尤氏、邢岫烟、李纹、李绮、喜鸾、四姐儿、傅秋芳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晴雯(判词)、袭人(判词)、鸳鸯、小红、金钏、紫鹃、莺儿、麝月、司棋、玉钏、茜雪、柳五儿

  十二贾氏:贾敬、贾赦、贾政、贾宝玉、贾琏、贾珍、贾环、贾蓉、贾兰、贾芸、贾蔷、贾芹

  十二官:琪官、芳官、藕官、蕊官、药官、玉官、宝官、龄官、茄官、艾官、豆官、葵官

  十二家人:赖大、焦大、王善保、周瑞、林之孝、乌进孝、包勇、吴贵、吴新登、邓好时、王柱儿、余信

  其他人物:贾母、王夫人、薛姨妈、赵姨娘、邢夫人、林如海、贾雨村、甄士隐、刘姥姥、柳湘莲、薛蟠、贾瑞...了解更多人物,及诗词关注公众号(bcbeicha)杯茶读书,回复关键字获取。

  红楼诗词:西江月二首、葬花吟、题帕三绝、五美吟、秋窗风雨夕、柳絮词、菊花诗、桃花行、芙蓉女儿诔、姽婳词、怀古绝句、

  红楼梦每回主要内容及解读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十、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十、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五十、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六十、六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七、六八、六九、七十、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八、七九、八十、八一、八二、八三、八四、八五、八六、八七、八八、八九、九十、九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九七、九八、九九、一百、一零一、一零二、一零三、一零四、一零五、一零六、一零七、一零八、一零九、一一零、一一一、一一二、一一三、一一四、一一五、一一六、一一七、一一八、一一九、一二零、

  重要情节:黛玉入府、梦游太虚、元妃省亲、宝玉挨打、宝钗扑蝶、共读西厢、黛玉焚稿、湘云醉眠、可卿之死、紫鹃试玉、探春理家、惑馋抄园、

  脂批红楼梦每回原文解读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十、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十、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五十、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六十、六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七、六八、六九、七十、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八、七九、八十、

微信搜索公众号【杯茶读书(bcbeicha)】关注后,在对话框发送人名,获取相应的人物分析,如:黛玉。回复诗句,获取相关诗句解析,如:葬花吟。回复回目,获取相应回目的简介及分析,如:红楼梦第一回。其他更多的回复关键词等你探索,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简爱等……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有人想娶宝钗吗  宝钗  宝钗词条  有人  有人词条  有人想娶宝钗吗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