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

  四十自述读后感

  最近,忽然想起毛泽东曾对斯诺说过的一句话:当时“我特别喜欢胡适陈独秀的文章……”。于是,就拿起胡适的《四十自述》一读。

  初识胡适大名,是从教科书里,在鲁迅文章的痛骂中得知的。后来,读工科,没有语文课,就远离“文”了。当年盛行“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的信条,而胡适去在台湾,被人淡忘是理所当然的。除非是拿来作“反面教材”,才有人提及他的名字、文章和书。

  岁月递嬗,斗转星移。“十年文革”过后,学界对思想、文化领域及中国新文化运动,作了较为客观、科学的评价。尽管对胡的是非功过尚有争议,但对其贡献,依然作出了肯定。十多年前,偶见《四十自述》一书,有点儿兴奋,便买下一观。由于当时仍须日日“点卯撞钟”、像愚公一样:“每天挖山不止”,书。也只当睡前催眠罢了。

  自从赋闲以来,为了打发时光和远离痴呆症,常以书为伴。看完《四十自述》,有些感慨,不妨闲叙一下。

  胡适,原名洪骍,安徽绩溪人。父亲是晚清一小官员,在台中任职。母亲原是不识字的农村姑娘,虚龄17岁时嫁给他47岁的父亲做续弦,胡适的大哥大姐比其母还大,其他哥哥的年龄也都比胡适大得多。

  胡适出生不久,随母往台湾父亲住所。他父亲在百忙中,用红纸方字教母亲认字和读书,同时,母亲转教胡适,也当复习。他未满2岁,已认得700多字。他父亲还为他编两本四言韵文,作为教材,称“原学”。内中充满哲理,教他日后如何做人。

  儿童早教、早慧,沿袭诵读经史的教育方法,在周恩来、胡适…等等,诸多名人身上,得到了成功的印证。此方法是否可取、值得推而广之?让教育界仁者去考量是了。

  在将近一个世纪前,一名不识字农村妇女,能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艰苦地支持孩子读书,并毅然让少年的胡适离开她,到远方的上海去,实在难能可贵。

  12岁的胡适,能用得体的方式,指出老师的错误,除了学识广博,说明他已从父母那里,学会了“做人”。这种素质,是当今的少年人所极度缺乏的!“先学做人,后学做事”的教育方法,是传统教育的精髓之一。可惜,目前被大多数家庭和学校所忽略,太遗憾了!

  18岁、还算是中学生的胡适,喝醉酒打了巡捕(警察)。他能自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不“玷辱”供职学校的名誉,猛然自省,痛改前非,发奋图强,令人赞叹!然而,当今的大学生,有的要父母千里迢迢,前往学校附近租屋“陪读”,有的要吃妈妈乘飞机送去的饺子……如此反差,真是天壤之别了!

  胡适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天资和勤奋之外,无庸置疑,家庭教育起了重要的作用,特别要归功于他那位伟大的母亲!在近百年前,一位没文化的年轻寡妇,能将一个生活在农村孩子,教育培养成中国思想界、文化界的杰出名人,北大教授、北大校长,中国驻美大使,参加联合成立大会的中国代表……应该说,这位“英雄母亲”为中华民族做了一桩功德无量的美事!

  人们在赞叹胡适的同时,自然会思考:当今的教育,是进步、还是“负进步”呢?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  胡适  胡适词条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自述  自述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