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诗经《蓼莪》原文、翻译及鉴赏

        蓼蓼者莪,①   长大了那又香又美的茵陈长大了, 

        匪莪伊蒿。    那不是香美的茵陈而是下贱的艾蒿。 

        哀哀父母,    可怜的父亲母亲啊, 

        生我劬劳。    生我养我多么辛劳。 

         

        蓼蓼者莪,    长大了那又香又美的茵陈长大了, 

        匪莪伊蔚。②   那不是香美的茵陈而是难闻的牡蒿。 

        哀哀父母,    可怜的父亲母亲啊, 

        生我劳瘁。    生我养我积劳成病。 

         

        缾之罄矣,③   盛酒的小瓶空无所有, 

        维罍之耻。④   原是大酒子的羞耻。 

        鲜民之生,⑤   连父母都无法赡养的人, 

        不如死之久矣!  倒不如早些去死! 

        无父何怙?⑥   没有父亲何所依? 

        无母何恃?    没有母亲何所靠? 

        出则衔恤,⑦   走出家门心中多悲伤, 

        入则靡至。⑧   走进家门心中无着落。 

         

        父兮生我,    父亲啊,你生养我, 

        母兮鞠我,⑨   母亲啊,你哺育我, 

        拊我畜我,⑩   抚爱我,喜欢我, 

        长我育我,    养大我,教育我, 

        顾我复我,(11)  照顾我,庇护我, 

        出入腹我,(12)  进进出出抱着我。 

        欲报之德,    你们的恩德我怎能报答, 

        昊天罔报!(13)  它就象苍天一样博大辽阔呵! 

         

        南山烈烈,    南山崔嵬多艰险, 

        飘风发发。    飘风辟啪苦难言。 

        民莫不榖,(14)  人人都有法养活父母, 

        我独何害!    为什么我就如此艰难? 

         

        南山律律,    南山崔嵬多崎岖, 

        飘风弗弗。    飘风飒飒伤肌肤。 

        民莫不穀,    人人都有法养活父母, 

        我独不卒,(15)  为什么我就不能养老送终! 

         

        【注】 ①蓼蓼(lulu) : 长大貌。莪: 茵陈蒿,抱根丛生,俗名抱娘 蒿。②蔚:牡蒿。③缾:同瓶。罄: 尽。④罍: 酒坛子。⑤鲜: 斯,此。⑥怙: 依靠 ⑦衔恤: 含着忧愁。⑧靡至: 无所适从,没有着落。⑨鞠: 养育。拊:抚爱。畜: 爱、喜欢。(11)复: 通覆,庇护。(12)腹: 抱。(13)罔极:无限。(14)榖: 善,美好。(15)不卒:不得终养父母。 

         

        情志藏于胸中,看不见,摸不着,人不知,鬼不晓。情志的表现一定要借助于声音、动作、表情等符号才能为人所感知。这就决定了诗之言情达志一定要通过意境、形象等,才能使读者受到感动。前人所谓: “事难显陈,理难言罄,每讬物连类以形之;郁情欲抒,天机随触,每借物引怀以抒之,比兴互陈,反复唱叹,而中藏之欢愉惨戚,隐跃欲传,其言浅,其情深也。” (沈德潜《说诗晬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首诗,由“蓼蓼者莪”起兴。“莪”草成了触发和表现诗人感情感受的审美中介。“蓼蓼”,长大貌。用复字作形容语,本有着意刻画的妙用,节奏感亦极强烈,但实实在在也是由于诗人对“莪”草的成长、茁壮、香美印象深刻,使其心神怡荡所致。“莪”草以其抱根而生,具有鲜美芳香等特质,在古人心目中成了美好事物的象征。诗“菁菁者莪,在彼中阿; 既见君子,乐且有仪”。以“莪”兴起君子之感,即其明证。“蓼蓼者我”本可令人高兴,但是第二句立即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匪莪伊蒿”在感情感受上与前一句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那不是一株“莪”而是一株“蒿”,这里的“莪”和“蒿” 已经成了贤愚美丑的象征,已经注入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感情。眼前的“莪”和“蒿”仍是诗人感情和心态的外化。其意若曰: 我不是株 “莪”,我只是株 “蒿”。“蒿” 比起 “莪”来要下贱得多,无用得多。我和那些有才能的人相比,实在自愧弗如。为什么?因为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父母终生劳碌贫困,辛辛苦苦把我养大,而我却无力为他们养老送终,不能报答他们的深恩大德于万一,实在无地自容。“哀哀父母”的惨痛郁结于心,借助于“莪” “蒿”的联想与对比使其悲痛欲绝。神情恍惚的心态得到了形象的表现。次章即以同样的声情格调,反复咏叹,再次强调父母的不幸和自己的无能,使感情得到进一步的渲泄。 

        第三章,承 “匪莪伊蒿 (蔚) ”而来,着重就 “我”一面说。先以瓶为喻,酒瓶子空了, 本来可以到大子中去舀, 可是现在的大子也是空的; 父母劳苦多病,本来要靠子女来赡养, 可是子女没有能力。 空子是无用的,不能赡养父母的子女是可耻的。一个连父母都不能赡养的人和行尸走肉又有什么区别。“鲜民之生”二句,是对 “耻辱”心态的进一步形容。失去父母自己也就失去了支持,失去了依靠。“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以极简练的语言,极典型的概括,使一个因失去父母而进退失据、坐卧不安、悲痛欲绝、神情恍惚、遑遑不可终日的贫穷孝子的形象,活鲜鲜地浮现在读者的眼前。第四章,承“哀哀父母”而来,着重就 “父母”一面说。这章没有用托物言志的比兴手法,而用的是赋的直书其事的叙事手法。由于赋具有再现性的特征,所以这些看起来直质敷陈,不须含蓄的言辞,不仅贯注着强烈的感情,而且也使 “生我劬劳”、“生我劳瘁”这些感受得到生动的具体的表现: 生我、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腹我,朴质无华,明白如话的叙述中涌动着深沉的感情波澜,极为精炼地概括了“我”的成长过程和父母劳累的一生。一连串的短语,历历数出,有如急鼓繁絃,一气贯注,声情并茂,欲罢不能,最后发为“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的呼号。仰望苍天,心事浩茫,“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伟大的父母之爱,炽热的赤子之情,这个永恒的文学主题在这里得到了独具特色的表现。流溢在字里行间的纯真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更使千百代读者为之唏嘘叹息,心灵震动。 

        诗人的感情显然在经历了一番汹涌澎湃的激荡之后,逐渐趋于平缓。所以,最后两章,在声情心态的表露上又回到了头两章的句式和格调。那烈烈律律,崔嵬险峻的南山,那发发弗弗,声振林木的飘风,不就是世路险阻和人事艰难的见证?它们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存在,一样的考验。为什么有的人生活得幸福美满,而我却多灾多难?有的人父母寿而且康,而我的父母却贫病交加,不能享其天年?至此,诗人终于陷入了沉思,歌声也终于戛然而止。但它的遗音余韵仍然在读者心中缭绕; 诗人沉痛的声音仍然在读者耳边震响:这是为什么?这是为什么?这种特殊的心态,仰可问天,俯可问地,或愤为政贪残,或怨徭役繁重,或质诸人,或责诸己。读者于此,正可在抑扬俯仰之间咨嗟咏叹,结合自己的感情体验而含情自得。 

        “老者安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 ,从来是我们民族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的精神所系。事父母能 “竭其力” ,则是衡量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的重要标准之一;而如何使人民“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不免于死亡” (《孟子·梁惠王》) ,更是对为政者的一个严峻的考验。因此,这首诗可读可讽,对今天的读者仍然是有教育意义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诗经《蓼莪》原文、翻译及鉴赏  诗经  诗经词条  鉴赏  鉴赏词条  原文  原文词条  翻译  翻译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