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诗经《葛屦》原文及赏析

  纠纠葛屦①,破草鞋,冰冰凉,

  可以履霜? 哪能踩秋霜?

  掺掺女手②,纤瘦无力姑娘手,

  可以缝裳? 哪能缝衣裳?

  要之襋之③,缝好纽啊上好领,

  好人服之。贵人试新装。

 

  好人提提④,贵人走路好安详,

  宛然左辟⑤,都闪左边把路让,

  佩其象揥⑥。象牙篦儿戴头上。

  维是褊心⑦,真是偏心不公正,

  是以为刺。为了讽刺把歌唱。

  (采用袁梅译诗)

  [注释] ①纠纠:胡乱缠绕绑扎、破烂不堪的样子。葛屦(ju):用葛麻编织的鞋子。②掺(xian)掺:同“纤纤”。③襋(ji):衣领。这里作动词用。④提提:安逸、舒服的样子。⑤左辟:向左回避。⑥象揥(ti):象牙做的发篦。⑦维:发语词。褊心:同“偏心”。

  [赏析] 朱熹《诗集传》指出:“此诗疑即缝裳之女所作。“陈子展先生《诗经直解·卷九》云:“诗中纤手缝裳之小女,当是西周奴隶制社会之女性奴隶。”我赞同他们的说法。

  首章用“纠纠葛屦,可(何)以履霜?”起兴。葛屦,原是夏天穿的凉鞋一类,哪能履霜呢? 这葛屦,毋论缝裳女子是否正穿着它,都不失为 一种隐喻,用以形容她们悲惨、凄凉的生活遭遇。“霜”字除了其意象冰凉之外,因与“伤”谐音,所以也隐含悲伤之意。用此两句以兴起全篇题旨是很恰切的。

  “掺掺女手,可(何)以缝裳”两句,当是缝裳女子自伤之词。这很容易使我们联想起晚唐秦韬玉的《贫女》诗:“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这位“为他人作嫁衣裳”的贫女形象,跟在她之前近两千年的缝裳女子的形象,除了具体际遇各别之外,其悲惨的命运不是颇具历史的延续性和阶级的一致性么?

  “掺掺女手”出自缝裳女子之口,无疑有自怜、自美之意。这毫不奇怪。因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缝裳女当然也不例外。试问:哪位聪明女子不首先把自身当作审美物呢?正由于这样,她们对用纤纤素手一味干粗活、重活和苦活,就难免不发出哀叹了!

  “要(䙅)之、襋之,好人服之。”缝好纽扣和上好领子,标志着缝裳工序最后完成。衣裳既已缝好,接着就应该送给女奴隶主试穿。恰似民谣所唱:“泥水匠住茅草房,裁缝女穿破衣裳。”面对着自身创造的审美制品却得不到应有的审美享受,教她们怎能够消除心头的不平和怨恨呢?

  次章前三句写女奴隶主的骄矜神态。“宛然左辟”一句,余冠英先生译作“一扭腰儿转向里”,意谓女奴隶主在试穿时装模作样不把女奴隶放在眼里。我赞同余先生此说,因为这样解释更符合诗意些。正由于女奴隶主这般乖僻、傲慢,所以更激起女奴隶们的内心愤慨。末两句,便道出了她们的创作意旨:“维是褊心,是以为刺。”这等于公开宣布写此讽刺诗的目的,可谓一语破题。

  讽刺是永远需要的。对一切违背人民利益和阻碍社会发展的不良现象,诗人们理当拥有讽刺、揭露以至抨击的权利。

  这首诗篇幅虽然短小,主题却隽永深刻。诗人只是抓住女奴们的悲惨性劳动场面,用以跟女奴隶主的骄矜、安适神态作对照,便鲜明地揭示出一幅不公正的社会画面。它既发人猛省,又促人深思!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诗经《葛屦》原文及赏析  诗经  诗经词条  赏析  赏析词条  原文  原文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