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诗经《伐木》原文及赏析

  伐木丁丁①,伐树的响丁丁,

  鸟鸣嘤嘤。鸟叫的声嘤嘤。

  出自幽谷,它从深谷出来,

  迁于乔木。迁在高树之中。

  嘤其鸣矣,黄莺它叫呀,

  求其友声。求它的友声。

  相彼鸟矣②,看那些鸟呀,

  犹求友声; 还求它的友声;

  矧伊人矣③,况且是人呀,

  不求友生? 可不求他的友人?

  神之听之,做神明的听到了,

  终和且平! 他也会既和且平!

 

  伐木许许。伐树的声音许许,

  酾酒有④。 筛去了渣的酒这样美富。

  既有肥羜⑤,既有肥嫩的小羊,

  以速诸父。就去请同姓的伯叔诸父。

  宁适不来? 何往而不来?

  微我弗顾! 不要给我不顾!

  於粲洒埽⑥! 洒扫的美洁呵!

  陈馈八簋⑦。摆设食品的有八盆之多。

  既有肥牡,既有肥壮的雄羊,

  以速诸舅。就去请异姓的伯叔诸舅。

  宁适不来? 何往而不来?

  微我有咎! 不要给我罪受!

 

  伐木于阪,伐树在坡坂,

  酾酒有衍⑧。筛去了渣的酒这样丰满。

  笾豆有践,食器笾豆这样陈列的好看,

  兄弟无远! 兄弟们也不可太疏远!

  民之失德,一般人的失掉恩情,

  干糇以愆⑨。点心小事也该抱歉。

  有酒湑我,有酒我们用筛过的清酒,

  无酒酤我。无酒我们用带渣的新酒。

  坎坎鼓我,我们击鼓的声音坎坎,

  蹲蹲舞我。我们起舞的姿态慢慢。

  迨我暇矣,趁我们闲暇的时候呀,

  饮此湑矣! 同饮这筛过的清酒呀!

  (采用陈子展译诗)

  [注释] ①丁(zheng)丁:伐木声。②相:视。③矧:况。④酾酒:筛酒。 (xu):甘美。或释为“溢貌”。 ⑤羜(zhu):小羊。 ⑥粲:鲜明的样子。埽:同“扫”。⑦簋(gui):古时食器。⑧衍:满、溢的意思。⑨糇(hou):干粮。愆:过失。

  [赏析] 《伐木》与《伐檀》不同,它不是描述伐木劳动,而是由伐木起兴,说到友情的可贵。无论亲朋故旧还是新的相识,都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并且常来常往。

  以前的释者说它是燕歌,颇为可信。诗共 三章,除首章外,都集中笔墨写宴饮。显然把宴饮当作建立和维系友情的重要手段。

  开篇由物及人,想象奇特而又巧妙。“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听到“丁丁”的伐木声,结巢于树枝之上的鸟儿惊惧起来,它们预感到灾难即将来临,得赶紧搬迁。“嘤嘤”的啼鸣声,既是恐慌的表现,又是对同类的招呼,众鸟于是纷纷行动,从幽谷迁往乔木。是友情使得大家及时脱离险境,继续过着和平安宁的生活。接着诗人抒发感慨说:鸟儿尚且懂得用鸣声来寻求友情,何况作为万物之灵的人! “矧伊人矣,不求友生?”这样的反问句除了有承上启下的结构作用,还包涵着某种人生的慨叹。联系下章,歌者似乎被人冷落过,抛弃过,即由于别人的缘故而失去友情,他为此很感伤。因为许许多多的矛盾和纷争的发生,都与不珍惜友情有关。看来他是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恢复友情,让他生活于其中的那个群体出现和平安宁的局面。“神之听之,终和且平!”是对神祈求呢,还是对神宣誓? 从贯穿全诗的思想脉络看,主要是后者,以有力地烘托主人公行动之果断,意志之坚强。

  第二章全然写人的活动,也就是“求友生”的具体表现。开头用语与首 章部分重叠,显得整饬又有变化,读来流转自然。这里仍然由物起兴,但只用“伐木许许”一句,其余如对鸟鸣的描述一概略去。论者往往因为“伐木”句与后面的“酾酒”句联系紧密,就误认为它也是“赋”(直陈其事),说:“二章酾酒文连伐木,是酒为伐木而设,即伐木之人是朋友矣。”(《毛诗正义》卷九)其实“伐木”云云,乃相因之词,不止形式上叠合绵延,内容也相仿佛,只是为避免刻板滞重,才作了省略。省略也是变化的 一种方式,有变化才会有发展,内容为之深化,形式也愈加富丽多姿。于是出现备办筵席的热烈场面:酒是甘美的,菜肴中有肥嫩的羊羔,还有许多其它可口的食物,屋子也打扫得干干净净,见出主人的诚心诚意,因为他的宴请客人,不只是出于礼仪,更是为了寻求友情。被邀请的客人都是长者,有同姓的(诸父),也有异姓的(诸舅)。诗人希望他们全都光临。“宁适不来? 微我弗顾!”“宁适不来? 微我有咎!”这是他的顾虑。由于希望甚殷,就生怕它落空。这种“患得患失”的情绪是真实的,也是感人的。它表明主人的态度十分诚恳,对友情的追求坚定不移。

  末章分成两部分。前半是第二章的延续和发展,依然写设宴请客,不过用笔极简,旨在“示异”,以免拖沓。“笾豆有践,兄弟无远!”这次请的是同辈,但酒菜之丰盛,礼节之周到不减于前。联系前面的有关描述,它明确地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无论长幼和亲疏(即诗中所谓“诸父”、“诸舅”和“兄弟”)都应互相友爱。这种类似博爱的思想充斥整个诗篇,可以说是总的命意所在。但建立和发展友情的手段却比较单调,用现代的观点来看也未见合适,因为在酒席台上交的朋友多不可靠。也许饮食往往还是古人主要的交际方式,他们又多诚以待人,不设酒肉圈套,故而被诗人选作表达友情题旨的材料。另外还有反面教训,就是“民之失德,干糇以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纷争往往由饮食细故引起,要创造和平的局面,就得处理好饮食往还问题。《诗经》中的不少篇什如《鹿鸣》、《湛露》、《南有嘉鱼》等等,都涉及宴饮,无疑与当时的社会风尚有关。孔融的《难魏帝禁酒书》说:“尧非千钟,无以建太平。”可见宴饮的风尚由来已久,而且盛行于和平康乐的时代。饮酒而不败德,这是古人所反复强调的,正因为如此,宴饮才有可能成为建立和发展友情的有效手段。后半是尾声,似乎由众人合唱,表达的是欢乐的情绪与和睦亲善的愿望 。三方面的人(主人、来宾和受邀而未至者)团结一致,气氛和谐,实在令人鼓舞。现在就让我们来聆听他们的歌词:“有酒湑我(啊),无酒酤我。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迨我暇矣,饮此湑矣!”有酒就筛,无酒就买,总之要喝得尽兴。宴会上鼓乐齐鸣,大家按着节拍翩翩起舞。多么欢快的场面,多么幸福的人群! 最后两句是代未出席的人说的,表示并非不想参加,而是没有空闲,以后只要能抽出身来,一定来此痛饮。这是对上章两个“宁适不来”句的照应。皆大欢喜,团结友爱,这样的结局寄托着诗人殷切的期望。

  这首诗是燕乐歌词,因而它的博爱的题旨可广泛传播,影响一定深远在艺术上它给人的突出印象似有这样三个方面: 一是开头的比兴部分不仅构成比较鲜明的画面,而且有生动的情节,它既是独立的,又与主体部分联系紧密,这样,主体部分的命意就更加明朗,便于读者和听众感受;二是把被邀的客人分别用“诸父”、“诸舅”和“兄弟”指代,覆盖面大,而又意象分明,对表达诗歌的题旨起着重要的作用,可见作者选用词语的匠心; 三是结尾表现的场面色彩浓丽,节奏明快,全然是就筵席写筵席,没有穿插什么“点题”笔墨,却成功地渲染出团结友善的醉人气氛。诗人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化作可以闻见的景象,因而特具艺术魅力。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诗经《伐木》原文及赏析  伐木  伐木词条  诗经  诗经词条  赏析  赏析词条  原文  原文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