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经典寓言《南山之蛟》原文及赏析

  汉愍帝之季年, 东都大旱,野草皆焦, 昆明之池竭。洛巫谓其父老曰:“南山之湫有灵物可起也。”父老曰:“是蛟也! 弗可用也。虽得雨。后必有忧。”众曰:“今旱极矣! 人如坐炉炭, 朝不谋夕, 其暇计后忧乎?”乃召洛巫, 与如湫, 祷而起之。未毕三奠, 蛟蜿蜒出, 有风随之, 飕飕然, 山谷皆殷。有顷, 雷雨大至。木尽拔, 弥三日不止,伊、洛、瀍、涧皆溢, 东都大困。始悔不用其父老之言。

  ——刘基《郁离子》

  这则寓言的特点,是通过一个反面的事例启发人们从正面得到教育。矛盾是集中而尖锐的。一开始,作者就渲染了汉愍帝(即哀帝)时东都(指洛阳)大旱的严重状况,表明求雨解旱是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接着洛巫提出了向南山之湫(qiu水池)中的蛟龙祈雨的办法。由于当时并没有别的方案可供比较和选择,人们围绕着是否向蛟祈雨的问题展开了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要不要在求雨的同时顾及后忧即可能带来的危险后果。在旱情威胁“人如坐炉炭,朝不谋夕”的情势下,大多数人终于接受了祈蛟的建议,结果大雨三天不止,伊河、洛河、瀍河、涧河都发洪水,导致了一场巨大灾难。事实证明了只顾眼前需要而不计长远利弊是错误的。作者并没有指出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只是通过这一故事批评了错误做法,启发人们认识处事用人,应全面权衡利弊,兼顾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这正是此文构思的独特之处。

  对现实生活的迫切需要总是驱使人们把目光投注于眼前,而对当前的过分关注却常常导致对未来的忽视。能高瞻远瞩者很少,而真理有时却正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特别是事物的内在矛盾尚未充分暴露和被人们认识的时候,对大多数人意志的盲目屈从反而是悲剧产生的根源。“南山之蛟”的故事,可以启发我们对哲理的思考。

  昆明池是汉武帝为了操练水兵而在长安修筑的一个人工湖,周围四十里,水面广阔。昆明池水干枯,说明旱情严重之极。但昆明池并不在东都洛阳。作者并非不知道这种历史地理常识,而是有意露出破绽,从而显示寓言故事的虚构性。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赏析  赏析词条  寓言  寓言词条  南山  南山词条  原文  原文词条  经典  经典词条  
有感红楼研究

 宝钗装愚守拙?

 从闺房风格看超俗与流俗  红学研究  在红楼梦中,曾有一段贾母带刘姥姥参观大观园的情节。  贾母带着刘姥姥等人,分别游历了大观园中一些景点以及小姐姑娘们的处所...(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