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知足常足》原文及鉴赏

  知足常足

  【原文】

  天下有道,

  却走马以粪[1];

  天下无道,

  戎马生于郊[2]。

  罪莫大于可欲[3];

  祸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

  常足矣。

  【注释】

  [1]却:屏去,退回。

  [2]戎马:战马。

  [3]可欲:放纵欲望。

  【译文】

  统治者如果遵循道的规律来治理天下,

  就可以让战马退还到田间里去耕田;

  不遵循道的规律来治理天下,

  则战马在郊野战场产下马驹。

  没有比放纵欲望更大的罪恶了;

  没有比不知满足更大的祸害了;

  没有比贪婪想得到更大的过错了。

  所以能够知道欲望有度,不贪得无厌,

  才能保持住恒久的满足。

  【解析】

  这一章老子重申了自己的反战思想,老子生活的那个时代各诸侯之间的纷争连年起伏,战争给老百姓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劳苦大众深受战争之苦。老子站在大众的立场上,对统治者接连不断发起的战争表达了自己的不满。老子分析了战争的起因,他认为战争是由于统治阶级的贪婪和永不知足引起的,要想消灭战争就必须从统治阶级的思想上下工夫,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战争并不能使国家强大,反而会削弱自己的统治,统治者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才会收束贪婪的欲望,实行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合乎大道的,合乎道就会天下太平安定,否则就会战争频频,老百姓战死沙场、血流成河。这是老子所深恶痛绝的,老子同情人民的疾苦,他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声:停止战争,无为而治!

  “罪莫大于可欲”,罪是罪恶、罪行或犯罪。什么是可欲?意思是最大的犯罪就是放纵欲望。河上公注:“好淫色也。”其实,欲望的范围很大,并不限于女色。春秋时代是一个欲望沸腾的时代,从国君到平民无不在心中荡漾着对欲望的渴求。种种实际的和不切实际的欲望弥漫于整个中原,致使老子把“可欲”视为一种罪恶。

  “祸莫大于不知足”,一般来说,不知足虽然很容易使人产生出种种苦恼,但不知足怎么能变成祸患?人类心灵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永远不知满足,不知满足指引着人类跨越了人兽之间的巨大间隔,不知足带动着人类走出了漫长的原始蛮荒时代,不知足鼓动着人类逐渐脱离了无知无识的愚昧状态,可以直接地说,不知足是人类勃勃野心的反映,亦是人类磅礴欲望的反映。所以,老子出于对朴素时代和无知无识状态的极端爱恋,把不知足说成是人类最大的祸患,自有其道理,并不是危言耸听。

  “咎莫大于欲得”,咎是祸咎或过错、过失;欲得就是渴望得到,全句话加以引申就是最大的过失是贪得无厌。如果说可欲与不满足对于个人来说都能够引起罪恶、祸患的后果,那么贪得无厌就不但可憎而且后果非常严重。纵欲是在某种可以进行的条件下而不知加以收敛的放肆行为,不知足是一种个人主观能动性不知内敛的进取行为,而贪得无厌则是人心不知满足的无限扩大。所以,贪婪对国家的统治者来说,往往会把国家引向无穷的灾难;贪婪对于普通人来说,则必然使自己陷于众叛亲离的境地。

  我们都知道贪婪是一切灾祸的根源。统治者的贪婪引起连年战乱,人民深受其苦;我们普通人为自己的贪婪同样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们欲望的外向性决定了我们对外在事物的贪婪欲求是一个无底洞,我们为欲求所付出的代价是无法估量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吸取教训,从贪婪中解脱出来呢?大道的德性就是无欲无求,我们只有遵循大道才能合乎大道的德性做到无欲无争,无欲无争是人生快乐的源泉,我们常说知足常乐,快乐是知足带给我们的最大奖赏。

  从政之道

  三征高丽欲建业,屡攻屡败枉悔恨

  大家都认为,隋炀帝是一代昏君,因贪恋美色而亡国。其实,他也胸怀大志,想名垂千古,三次出征高丽,但都无功而返,并且给隋朝埋下了灭亡的种子。

  大业七年(公元610年)二月,炀帝下诏征讨高丽。命令幽州总管元弘嗣到东莱海口造船300艘。官吏监督劳役,民夫日夜站在水中,不敢稍微休息一下,从腰以下都生了蛆,死掉的人十有三四。

  五月,命令河南、淮南、江南制造兵车5万辆,送到高阳,用来装载衣物、铠甲、幔幕,让士兵自己拉车。征发河南、河北的民夫供应军需。

  七月,征发江、淮以南的民夫及船只,运送黎阳和洛口各粮仓的粮食到涿郡,舟船相连几千里。运送兵器铠甲和攻城器具的人,来往于路上的有几十万人,挤满道路,昼夜不停。由于天气闷热,劳动的强度太大,死掉的人互相叠压,路上到处散发着臭气,天下骚动。

  由于耕作庄稼的季节被耽误,田地大多荒芜,再加上发生饥荒,谷价上涨,东北边境尤其厉害,一斗米要几百钱。运来的米有的很粗糙,就命令百姓去买这些米,用来补偿。

  又征发鹿车夫60几万,两个人推3石米,道路险阻遥远,3石米还不够车夫在路上吃的,到达镇上的时候,已经没有粮食缴纳,都因为害怕获罪,逃亡到外地。

  再加隋炀帝忙于准备战事,无心管理朝中的官员,这些官吏趁机剥削百姓,百姓穷困潦倒,钱财力气都用尽了。安分守己的,无法忍受饥饿寒冷,死期迫近;而抢劫掠夺的,还能活命,于是百姓开始互相聚集做盗贼。

  大业八年(公元612年),正月初二,炀帝不顾老百姓的利益,依然下诏,命令左十二军由镂方、长岑、溟海、盖马、建安、南苏、辽东、玄萃、扶余、朝鲜、沃沮、乐浪等道出发;右十二军从粘蝉、合资、浑弥、临屯、候城、提奚、蹋顿、肃慎、碣石、东施、带方、襄平等路出发。路上人马络绎不绝,在平壤城汇合,总计1133800人,号称200万大军,运送军需的人则是这个数目的两倍。

  炀帝在桑干水南面祭祀土地,在临朔宫南面祭祀上天,在蓟城北边祭祀妈祖。炀帝亲自指挥调度:每支军队设立大将、亚将各一人;骑兵40队,每队100人,10队为1团;步兵80队,分为4团,每团各有偏将一名;每团的铠甲、缨拂、旗幡颜色都不相同,设受降使者一名,负责承奉诏书、慰劳安抚,不受大将节制;其他的辎重、散兵等也分为4团,由步兵在两旁护送;进军、停止、扎营,都有次序规矩。

  初三,第一军出发,以后每天出发一军,前后相距40里,军营相接前进,经过40天,所有的军队才全部出发。各军首尾相连,战鼓号角声互相可以听见,旌旗相连,绵延960里。

  但第一次征高丽,隋军只在辽水以西攻下了高丽的武厉逻,设置了辽东郡以及通定镇而已。

  第二年二月,炀帝对侍臣说:“高丽这个小强盗,竟敢侮慢我大隋国。如今以我们的国力,就算是移山填海,也可以办到,何况这个小强盗呢!”于是又让朝廷商议出征高丽

  三月,炀帝不顾到处都有起义,仍然驾临辽东,做出征准备。

  四月,炀帝的车驾渡过辽水,派宇文述和大将军杨义臣进军平壤。

  后来,因为国内农民起义,出征高丽不了了之。

  又过了一年,大业十年(公元614年),炀帝既已镇压杨玄感的反叛,就又打算出征高丽。二月,炀帝下诏让文武百官商议此事,一连几天,都没有人敢说话。后来隋炀帝不顾大臣们的反对,仓皇出兵,结果也是无功而还。

  炀帝不顾老百姓的死活,三次动用大军征讨高丽,使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结果起义不断,隋朝不久就灭亡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道德经  道德经词条  鉴赏  鉴赏词条  知足  知足词条  原文  原文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