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西楼记·疑谜》原文及鉴赏

  (生恨介)毕竟是赵伯将与父亲说的,又领我每恶奴去打逐,致令父亲严禁,教我别也不得一别,回书也写不得一纸,好生可恨。且住,书中不知有什么言语,想必生死之约在内。咦,还有一件在里边,捏去又不硬又不软,不知是什么东西。咳,封函上图书密密,花押重重,又贴两对纸方胜儿,可不用心也。待开只愁肠断,不开时又忍不过,怎么好?

  【红衲袄】(生)看他灿莹莹尽泪斑,间着那印章红花字幻,待开时只恐添悲惋,不开时那得我心上宽。细细将指甲儿挑下阑,乍破缄不觉得香气散。(开书介)呀,原来一股发儿,直恁的香也,早是一股发儿袅袅的好似乌云也。呀,为何一幅素纸,并无半字。恁教人猜谜难。待我猜一猜。

  【前腔】 敢是为愁多不耐烦,敢是怯纤纤慵染翰,敢是我泪模糊不见蝇头柬,敢是你暗中挥忘了笔砚干?莫不有孙汝权剔弄奸?若是被人换了,如何原封不动,印记分明,且留香云在内?想是厌套书寒温泛,就是不落套,为何一句也没有?呀,是了,他因我父亲驱逐,料不成事,把哑谜来回绝我。多应把断发空书做了决绝回音也,痛杀人也,好似剜肺肝。咳,好痛杀人也。

  《西楼记》 四十出,原为《西楼梦》,相传为作者自况身世之作。剧写明代京畿道御史于鲁之子于鹃,字叔夜,少有文名。妓女穆丽华,字素徽,厌倦风月,喜读诗书,最爱于鹃《锦帆乐府·楚江情》 一词,题写于花笺。叔夜偶得花笺,感其知己,至西楼相会。素徽扶病出见并歌 《楚江情》,二人以簪、玉为赠以定终身。叔夜友赵祥忌恨于鹃删己之曲谱而谗于于鲁,叔夜被禁府邸,素徽亦不得宁居而被迫迁杭州,临行作书与于鹃约别,却误以白纸封入。叔夜得书,百思不得其解。素徽待于郎不至而抱恨远行,至钱塘被鸨母所骗,卖于相国公子池同为妾,素徽以死拒,池同不敢强。叔夜相思染病,尝梦至西楼,为众人乱击而醒,病益笃。老妓刘楚楚适杭而误传于郎讣音,素徽绝望自缢,为侍女救醒。楚楚归途中又误传素徽死讯于叔夜之友李节。李节上京会试遇叔夜,告以素徽噩耗,叔夜大恸,在场侠客胥表非常同情于生。值素徽佯称为叔夜作法事后与池同成亲,实乃思事终自尽。胥表偕妾轻鸿过此,设计扰乱法堂,舍轻鸿而救素徽,上京寻叔夜,而叔夜草草应试后又拟南去收葬素徽骨殖。胥表南寻叔夜告以详情,且赠以骏马相别,后邂逅池同、赵祥,闻知二人要雇人刺杀于鹃,怒杀二人,潜迹他方。叔夜得胥表相助,赶上试期,中会试第一,廷试状元,乃与素徽团圆。今选 《疑谜》 两支曲子,即通过素徽捎书、叔夜读信一段细节,展现了一位贵公子难得的痴情至性。

  叔夜抱怨旧友反目,进谗于父亲,致使自己被拘管在家,又听说素徽被家中派去的恶奴赶逐,别说不能面别,连写封回书的机会也被剥夺,心中记挂,焦恨不已。正当此时,他接到了素徽的信笺,喜出望外中他推测一定是素徽的生死之约。用手拿捏,发现其中另有物事,而且函封谨慎、花押重重,还精心折叠了小巧堪怜的纸方胜儿,足见素徽一腔切切思情。但真要开信时,却又踌躇犹疑了: 信中究竟写了些什么,该不会有什么不测的言语吧? 拿着信笺如同举着千斤重物,看那滴滴清泪洒满素笺,缀着印章红花,一片缭乱。开信吧,怕闻伤心消息、断肠之言; 不开信吧,又实在打熬不过、放心不下,心间事真叫人百费斟酌,徒唤夺何。鼓足勇气,他轻轻挑开封口,一股浓浓的香气就扑鼻而来、四处弥漫。正当叔夜惊喜地发现素徽的感情信物——一缕青丝袅袅婷婷飘落手边,以为得到了什么爱情誓约时,一幅无字素笺映入了他的眼帘。面对这一场突兀,叔夜恍恍惚惚,一时胡思乱想起来: 难道是她愁情难堪、不愿留下片言? 难道是她疲惫脆弱,不敢提笔落墨?莫不是我泪眼婆娑,没看清她小巧娟秀的字迹? 莫不是她情急之中忘记了蘸墨润笔? 亦或是有歹恶小人从中做了手脚? 他前后掂量,此事太过蹊跷,如果有人存心换书,那为什么原封不动,印记分明,一缕青丝尚在其中? 既便她不愿意叙寒温流于俗套,也不应该只字不提呀?颠来倒去、思前想后,他最后终于意识到,经由父亲这一场赶逐哄闹,素徽许是早知事有不济,心灰意冷了,遂以断发空书来回绝自己,而这种结局是他绝没有想到,也最不愿意接受的。他情不能已,喊出了 “痛杀人也,好似剜肺肝” 的苦楚之声。

  此剧乃作者得意之作,若非亲身经历、何其逼真乃尔! 此剧通过贵公子与歌伎终成眷属的曲折故事,赞美了不为门第、权威和家长制所慑服的坚强、忠贞的爱情,颂扬了重义捐生的义侠精神,可谓褒贬分明; 情节曲折而不离奇,跌宕有致。因为故事真实、熟俗、感人泣下,加上作者妙语叠出,一经写成,遂广为传诵演唱。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西楼记·疑谜》原文及鉴赏  西楼  西楼词条  鉴赏  鉴赏词条  原文  原文词条  
有感

 “越贫穷越工作,越工作越贫穷”

你一定享受过低薪劳工阶层比如餐馆服务员、售货员、保洁、酒店房务人员等为你提供的服务,很可能也曾兴起过了解他们生活的好奇心,但你肯定不会像美国畅销书作家芭芭拉·艾...(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