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余华《文城》读后感与心得体会

  余华《文城》读后感一

  与以往余华以往的小说围绕一个主要人物或家庭展开的叙事模式不同,《文城》是一部更加丰富立体的群像小说,写了许许多多小人物的命运。他们有来自北方的青纱帐或南方的芦苇荡,有来自气派的宅院或破旧的茅屋,也有来自衰落的王朝或动荡的民间……而这些人物都有一个特点:都是最最普通的平凡人。

  这些是最吸引我看下去的一个地方

  整篇文章在我看来没有主人公,他们的戏份几乎是一样的 没有主次之分

  但 所有人一开始都是好人 结束还是好人几乎没有出现过一个反派的人设

  让文章在叙事上有些单调 在人物的性格上有些扁平化

  回过头来想一想,这本书的重点难道真的只是人物吗?

  不是的,一定是书中所写 所谓的道统 所谓的信义 ,主人公其实是溪镇这座小城市,在这个小城市的人所有人他们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则而这个规则就是我们的礼义廉耻 在礼义廉耻的帮助下 他们能够度过清末民初那个混乱的时局

  所以说,余华写的到底是什么?是人吗?

  不是的,是一种时代精神

  其次

  故事主要发生在一个江南水乡,叫做溪镇

  溪镇人好像没有读过什么书,也没有什么文化 也对文章不那么的追究 所以好像不配叫做文城

  但是从他们的行事风格来讲呢 可以叫做文城

  比方说:

  商会会长顾益民对所有的人 无论贵贱 一视同仁 在溪镇遇到困难 等 或土匪来了 他身先士卒 毁家疏难 所以他是一个有担当的人 他是有一种文脉在隐隐然在支撑他

  主人公 林祥福 他原本在北方是有地有家产的 而且有很多仆人 他的生活是完全不愁的

  可是为了寻找自己的老婆呢 把一些都放弃了 来到南方的水乡重新创业 原因是他跟他的老婆曾经说过 你要是在跑了 我一定把你追回来 他是非常讲究信义的 所以信义也在文城中 也可以看到

  再比方说 林祥福有个搭档叫做陈永良 他也是一个外乡人 在商会会长顾益民的帮助下安家立业 然后呢生意越做越大 他在整个城市有了几百亩田 变成了一个新贵族了 可是在他见到顾益民够还是一直叫老爷 非常的谦恭 所以他是非常念旧的人 所以整个文城当中他是有精神力量的 而这个精神力量 尽管说不是所谓的文章 但是 他是我们的文脉道统啊 那这个城市能不能叫做文城呢?

  当然可以

  所以阅读完这本书后 我觉得余华他是在书写一个理想化主义的时代

  这本书的背景是一个动荡的时代 可是居然有这一批人仍在坚守这自己的信念

  意思就是整个动荡的时局下都有人在坚守

  拿这本书究竟讲的是什么呢?我们读完能够获得什么呢?

  最后余华在本书的结尾说到

  我们总是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 不同语言作家那里读到自己的感受 甚至自己的生活 假如文学中真的存在某种神秘的力量我想可能就是这些

  所以我觉得 《文城》这部作品最后想传递的是一种力量 一种时代精神。

  余华《文城》读后感二

  《文城》是我读过余华的第三本小说。这本书的故事发生在清末,主人公叫林祥福,他的家乡在遥远的北方离京城不远的地方,父母双亡,留下了丰厚的家产,不仅是一个富二代,还有着上进心且能吃苦耐劳,有一身好文化修养和木匠手艺,待下人友好,没有吃喝嫖赌抽等不良的习惯,对待自己的婚姻谨慎犹豫。《文城》的主要故事发生在溪镇,林祥福带着襁褓中的女儿来到南方寻找妻子,并最终定居在溪镇,一个与小美有着相似口音的地方。在溪镇人最初的印象里,林祥福是一个“身上披戴雪花,头发和胡子遮住脸庞”的男人,非常谦卑和沉默寡言。

  我是在医院看完《文城》的,特殊的环境下,让我觉得特别感动,这是一本温情的小说,催人泪下。那个年代的人儿是那么的质朴、善良、敦厚,不论是故事中的林祥福、陈永良夫妇、田大一家还是顾益民,他们的一些人性的品质在现在社会显得那么稀缺。田氏兄弟对主人的忠心耿耿,将东家的产业照顾得井井有条,细细记录每一笔账,尽管林祥福说地契的收入都是他们的了,但他们依然没有动用不属于他们的一分钱,一直在等他回家。尤其是田大两次不远千里来接主人回家,第一次穷得“走烂了四双草鞋”,第二次尽管田大已经年迈不适合长途跋涉了,但依然坚持要来接主人回家,被田大一家的忠心感动。这段也从侧面描述了林祥福,他定是一个仁义且善良的好东家。陈永良夫妇收留林祥福父女,并把林百家当作亲生女儿般哺育长大。尤其读到面对土匪来抢林百家,李美莲毫不犹豫让儿子陈耀武去顶替了林百家,更是感动的热泪盈眶。那可是杀人不眨眼且毫无信用可言的土匪啊,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但是为了保住林百家的清白,李美莲依然选择了让儿子去代替,不是女儿却胜似女儿。然而,故事总是充满戏剧的转折,赎人并没那么顺利,在送赎金的途中遇到了军阀斗争,导致土匪没有及时收到赎金。为此,陈耀武受尽折磨,少了一只左耳朵。另外,在这场民匪相斗的过程中,林祥福本可不必死,然而当听到土匪骗他说顾益民已经遇害时,想要为好朋友报仇的他,死在了土匪的刀下。陈永良为救顾益民也付出了血洗屠村的沉重代价,尸横遍野,满目断墙残垣,处处灰烬废墟。还有和尚和和尚的母亲对陈耀武的搭救,盗亦有道,在那个土匪横行和军阀割据社会混乱的年代,人们为了生存迫不得已成为了土匪,但并不是所有的土匪泯灭人性,也有善良的一面。一场善良的相遇,一次命运的搭救,是仁和义,是道和情。

  这本书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善良的,土匪张一斧是恶的代表,粗暴残忍几乎可以用泯灭人性来形容。但正是因为恶的存在,才让人明白善良的可贵。人类的幸福是建立在痛苦的基础上的,美好的事物之所以美好,是因为丑陋事物的存在。

  《文城》中《补》这一部分叙述令很多让读者诟病,觉得画蛇添足了,认为如果没有后半部分的《补》,也许会让人读了觉得缺失,但有了这部分却斩断了读者自由想象的空间。但我觉得正是有这部分的交代,才读者更好的了解小美与阿强,他们不是十恶不赦的人,不过是生活所迫罢了,他们并没有拿走林祥福全部的财产。故事中的小美也是那个年代悲惨人物的代表,家境贫寒的小美,从小就被作为童养媳送到阿强家,一辈子唯唯诺诺,一直扮演者乖巧听话,在家听命于父亲,结婚后听从于丈夫和婆婆的弱者形象,没有自己的主见。但小美又不是十足的冷血与无情,出走后的小美一直思念着女儿,有着母性的慈悲。当听到仆人讲述有个男人带着女儿来打听文城在哪里,虽然没有直接去见女儿,但也托仆人给女儿送去新衣服。通过《补》这部分叙述,可以认识一个质朴、纯真且能干的小美,而不是一个徒有其表的花瓶,这也是林祥福千里寻妻的另一个缘由,不是吗?

  另外,这部分更符合余华的处事风格,曾听过余华的一段采访,他说,他不介意有人读他的盗版书,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负担的起正版书的费用,不能因为贫穷而读不上喜欢的书。我觉得不是所有的人都天资聪颖,可以自由的发挥想象的空间,去想象小美和阿强的关系与去向,《补》这部分内容正好回答了他们看完前段部分的疑惑。余华本人也和他的文字一样充满着温情。

  没有一个地方叫文城,但又总有一个地方是文城。《文城》里有什么?文城是一种信念,是林祥福为了爱情放弃家产,千里寻妻的信念;是田大一家在北方等待主人归来的信念;是溪镇人民勇敢抗对争保卫家园的信念,未来期许的信念。林祥福的结局或许有些悲凉,但总有一些价值高于活着,这也许就是寻找本身。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余华《文城》读后感与心得体会  余华  余华词条  文城  文城词条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词条  
感想

 《局外人》读后感

《局外人》读后感通用15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局...(展开)

感想

 呼啸山庄读后感

呼啸山庄读后感(15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呼啸山庄读...(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