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刘三姐》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

  千百年来,“歌仙刘三姐”的故事曾广泛流传在广西、贵州、云南、湖南等各族人民中间。传说中的刘三姐是一千多年前唐中宗时代人,她能歌善舞,才智过人,常用山歌赞美劳动和爱情,反抗封建统治者的压迫和剥削。广大劳动人民爱戴刘三姐,把她当作智慧和理想的化身。一九六○年,由乔羽编剧的音乐故事片剧本《刘三姐》,把这个古老而美丽的传说搬上了银幕,重塑了鲜明的刘三姐形象。

  剧本首先从丰富的历史传说中舍弃了一些陈腐的糟粕,撷取了含有揭示阶级压迫的素材,着重描绘以刘三姐为代表的劳动群众,如何机智、巧妙地同封建统治者进行斗争的事迹,做到了古代的民间传说和现实的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从而使刘三姐这样一个勤劳、勇敢、美丽、聪明的民间歌手的形象,更具典型意义,也使其性格更有光彩。

  刘三姐性格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她最爱唱歌,也最会唱歌。唱歌,是她生活的需要,是她表露思想、抒发情感的手段,也是她同封建统治者进行斗争的武器。对此,剧作家作了多方面的渲染和表现。我们看到,当刘三姐和伙伴们在茶山边采茶边对歌时,她常常出口成章、妙语连珠。当阿牛等小伙子们唱问: “什么水面打筋斗?什么水面起高楼?什么水面撑阳伞?什么水面共白头?……”时,面对一连串的发问,刘三姐几乎不加思索地唱而作答,而且都回答得合情合理,充分显示出她过人的聪明和天赋的才华。

  刘三姐与恶霸地主莫怀仁的斗争,是全剧情节发展的主线;也正是在这场较量中,刘三姐的聪慧和才智得到了更加全面的显露。当刘三姐得知地主莫怀仁来到茶山,企图禁止姑娘们上山采茶,并妄想禁歌时,便设计与莫怀仁对歌。莫怀仁为了取胜,不惜以重金聘请了三名秀才来对付刘三姐。面对有钱有势、诡计多端的莫怀仁和三个满口“之乎也者矣焉哉”的秀才,刘三姐英姿勃勃,毫无畏惧,胸有成竹地与之交锋对垒。这场对歌涉及到季序节令、天文地理、诗书文章、社会时事乃至数学演算等各个方面,三名秀才轮流上阵,各显神通,却无法难倒刘三姐。 “唱歌从来心中出”的刘三姐,不仅从容对唱,而且还巧妙地利用山歌来嘲讽讥笑莫怀仁及其帮闲文人,使他们一个个相继败下阵来,狼狈不堪。

  莫怀仁当然不甘心对歌的失败,又利用权势,施毒计把刘三姐抢到家中,威逼利诱,妄图使她屈服。但刘三姐毫无惧色,软硬不吃。 “心中有了不平事,山歌如火出胸膛。”她仍用山歌为武器,继续与莫怀仁作斗争。

  刘三姐和青年农民阿牛间的爱情,是全剧情节发展的一条副线。它既为剧作增添了生活情趣,也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刘三姐的内心世界,表现了她对美好、纯真爱情的追求。当阿牛得知刘三姐被莫怀仁抢走后,在乡亲们的帮助下,他连夜潜入莫家,救出三姐,彼此用山歌表达了对爱情坚贞不移的情感: “风吹云动天不动,水推船移岸不移,刀切莲藕丝不断,斧砍江水水不离。”“连就连,我俩结交定百年,哪个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朴素的语言,道出了真挚、深厚的感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一部音乐故事片的剧本,歌曲的处理同人物形象的塑造无疑有十分紧密的关系。剧作家在学习、借鉴传统民歌的基础上,精心创作了数百句富有诗情画意的歌词,有力地展示了人物个性,推动了剧情发展。刘三姐的歌词很符合其性格特点,同几个酸秀才的歌词相比,在内容和语言特点上均有明显的差异。刘三姐的歌词通俗朴素、生动形象、尖锐泼辣,无陈腐的语言和文诌诌的书生气;特别是善用比兴手法,使歌词如同诗化的口语一般,琅琅上口。这些歌词对于表现刘三姐的个性和揭示其丰富的内心世界,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刘三姐的形象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理想,她的美好品德、爱憎情感和所做所为,与劳动人民的愿望是一致的,故而在她身上洋溢着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她始终生活在贫苦百姓之中,与他们心心相印、休戚相关。她同地主莫怀仁的斗争不是孤立无援的,而是得到了广大劳苦群众的支持和帮助。她既是他们反抗封建统治者的带头人,又是他们队伍中普通的一员。人民群众的劳动生活和斗争实践,是她智慧和力量的源泉。

  银幕上的刘三姐口唱山歌,以优美、动人的形象博得了广大观众的普遍赞誉和热烈欢迎,影片在港澳和东南亚各国上映时,盛况空前,被誉为“山歌片王”。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刘三姐  刘三姐词条  性格  性格词条  特点  特点词条  形象  形象词条  人物  人物词条  
感想

 《卡罗纳》读后感

《卡罗纳》读后感读了《卡罗纳》这篇课文,我心里是多么伤心,想象着当时卡罗纳的内心是多么痛苦。当卡罗纳走进教室放声大哭的时候,老师对他的安慰和鼓励,使我感受到了老...(展开)

感想

 背影读后感作文示例

《背影》读后感推荐度:《背影》说课稿推荐度:个人总结格式示例推荐度:廉洁谈话记录内容示例推荐度:《背影》心得体会推荐度:相关推荐背影读后感作文示例无论是在学校还...(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