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淮南子《化干戈为玉帛》原文及鉴赏

  〔原道训〕 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①,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伏②,四夷纳职③,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故机械之心藏于胸中则纯白不粹、神德不全,在身者不知,何远之所能怀!是故革坚则兵利,城成则冲生④;若以汤沃沸⑤,乱乃逾甚。

  〔注释〕 ① 夏鲧: 夏禹的父亲。仞: 古代长度单位。 ② 宾伏: 臣服。 ③ 职: 贡品。 ④ 冲: 冲撞城墙的战车。 ⑤ 沃: 浇。

  【鉴赏】 “化干戈为玉帛”是现代汉语中非常习用的一则成语,用来比喻由敌对、争斗或战争状态转变为友好、和平状态。然而,这则成语的出处,也即《原道训》“化干戈为玉帛”的寓言,却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

  大禹的父亲夏鲧通过修高城池来防止国内外的叛乱,但结果却是越防越乱,不仅自己的诸侯国背叛自己,连海外各国也都对其怀有狡诈之心。等到大禹执政时,完全改变了父亲以“防”杜乱的方略,转而采用“疏”的政策,拆毁城墙,填平护城河,散发财物,焚烧兵器盔甲,广施仁德,由此换来的,是四海宾服、夷族纳贡的大治景象,带着玉器、锦缎来纳贡的诸侯国数以万计。

  这则寓言对我们来说至少有以下三点启示:

  其一,就治国而言,最根本的是要施行德政,与民休息、藏富于民。所谓“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为政者将民生问题解决好了,百姓自然就不会无缘无故地生乱,为政者也就无乱可防,“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老子·八十章》)。上述的道理其实很简单,然而,历史上重蹈夏鲧之覆辙的君主却不在少数,如秦始皇便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贾谊《过秦论》),最终落得个二世而亡的下场。《淮南子》的写作时代正在秦亡后不久,且正值汉初奉行黄老之术、与民生息的年代,故而这则寓言自然地就包涵着一种吸取秦亡教训、警示为政者的意味。

  其二,就我们为人处世而言,机巧之心不能过重,要善于随顺物事之自然,以简驭繁。大禹在治国中,即善于顺民之性而为,因此能够得到诸侯百姓的拥护。在大禹治水的传说中,大禹也是善于循地势之自然,疏而导之,使洪水随地势顺利入海。大禹的父亲夏鲧则不然,在治国中,不是首先考虑民性民生,而是先谋划着如何防民;在治水中,不是首先考虑水往低处流的本性,而是一味地去堵。机械之心盈于胸,徒逞私智,最终必然导致矛盾愈演愈烈,所谓“以汤沃沸,乱乃逾甚”。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多一分“纯白”,少一分机巧,多一分真诚,少一分诈伪,世间也就自然会多一分和谐,少一分纷争。

  其三,这则寓言还涉及“海外”、“四夷”,也即有关对外关系的描述。强调国与国之间应当以德服人,这对于我们反思当今世界的国际关系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在现时代,所谓“综合国力”,或者简言之,“力”与“利”成为左右国际关系的主要原则。只要有“利”可图,同时又有“力”,就可以以强欺弱,“德”或者“正义”仅仅沦落为一种堂而皇之的托词,降格为“利”与“力”的附庸和工具。正是因此,虽然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没有再爆发过世界性的战争,但是各种局部性的战乱纷争却从未停止过。“干戈”不止,“德”或“正义”不立,和谐世界、大同治世就永远不可能被建立起来。就此而论,我们需要向古人汲取的智慧太多、太多。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淮南子  淮南子词条  化干戈为玉帛  化干戈为玉帛词条  鉴赏  鉴赏词条  原文  原文词条  
感想

 《魔法师的帽子》读后感

《魔法师的帽子》读后感合集15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魔法师的...(展开)

感想朋友圈说说

 爱而不得的说说

 1、对待这个世界,我有无数种态度,对待你,我只有爱你。我要有多失望,才会希望从没遇见过你。  2、我不是等你喜欢我,我在等我不喜欢你。  3、只要我能见到明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