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淮南子《公仪休嗜鱼》原文及鉴赏

  〔道应训〕 公仪休相鲁①,而嗜鱼。一国献鱼,公仪子弗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弗受,何也?”答曰:“夫唯嗜鱼,故弗受。夫受鱼而免于相,虽嗜鱼,不能自给鱼②;毋受鱼而不免于相,则能长自给鱼。”此明于为人为己者也。故老子曰:“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③。”一曰:“知足不辱④。”

  〔注释〕 ① 公仪休: 鲁国博士,曾任鲁国国相。 ② 给: 供给。 ③ 语见《老子·七章》。 ④ 语见《老子·四十四章》。

  【鉴赏】 知足的公仪休对别人敬献的鱼,一条不受,并说出了一段颇具人生哲理的话:“受鱼而免于相,虽嗜鱼,不能自给鱼;毋受鱼而不免于相,则能长自给鱼”。意思是说: 如果收下了别人送的鱼,就有可能被君王罢免相位,这样反倒吃不到官府供应的鱼;不接受别人献的鱼,也就保住了相位,反倒能长期吃到官府提供的鱼。《淮南子》认为这深得老子的“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精粹。

  在老子看来,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是因为它们的一切生存运作都不是为自己,所以能够长久生存。由此推衍到与天地同出一源的人身上,如人也能无私、处后居下、置身度外、先人后己,这样别人就不容易加害于他,于是尽管“后其身,外其身”,但最终却能占先、身存、保命。所以老子认为这种“无私”,反倒能“成其私”。

  对于老子这种由“天道”借喻过来的“人道”,能深刻理解并能运用自如的要数战国鲁相公仪休。此外,三国时诸葛亮也深得此意。诸葛亮向刘禅表“无私”,要将成都桑枝八百、薄田数顷悉数上交,“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这种“无私”表白也同样使人不好意思,所以这些“余帛赢财”非但不会上交,还会博得“无私”美誉,并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的形象长存人之心目中。

  因为老子在此转换手段、“辩证”方法,所以河上公题《老子·七章》为“韬光”。然而洋人看此点,却认为是中国人的美德,如英国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思想史·道家与道家思想》中引到本章时说了这么一大段话:“在中国,由谦让和退让而得来的不可思议的美德、社会声望以及最后的‘面子’,已成为这个文化中的统治因素。关于这一点,凡是在中国居住过,并亲身经历过和一群人一起走过一个门道时的那种困难,或亲眼见过学者们在一次宴会上是怎样积极争相推让上座的人,都很了解。”显然,李约瑟没有看懂“这争相推让上座的人”,有不少是怀着老子这种“后其身而身先”的手段和目的的,而并非是“不可思议的美德”。在这里,李约瑟起码是看得浅了,或是“雾里看花”。这也同样说明不生活在中国这块文化土壤上的人往往不能深得其中内涵,这犹如洋人学京戏,一招一式尽管相似,但其韵味却被这相像的一招一式化解殆尽。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淮南子  淮南子词条  公仪  公仪词条  鉴赏  鉴赏词条  原文  原文词条  
感想

 《伽利略传》读后感

《名人传》读后感推荐度:《名人传》读后感推荐度:《名人传》读后感推荐度:《名人传》读后感推荐度:《水浒传》读后感推荐度:相关推荐《伽利略传》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