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先秦散文《崔庆劫盟(杂上·三)》原文及鉴赏

  崔杼既弑庄公而立景公①,杼与庆封相之②,劫诸将军大夫及显士庶人于太宫之坎上⑤,令:无得不盟者。为坛三仞④,坎其下⑤,以甲千列环其内外。盟者皆脱剑而入,维晏子不肯,崔杼许之。有敢不盟者,戟钩其颈⑥,剑承其心。令自盟曰:“不与崔庆,而与公室者,受其不祥。”言不疾,指不至血者死⑦,所杀七人,次及晏子。

  晏子奉杯血,仰天叹曰:“鸣呼!崔子为无道,而弑其君。不与公室而与崔庆者,受此不祥。”俯而饮血。

  崔杼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戟既在脰⑧,剑既在心,维子图之!”

  晏子曰:“劫吾以刃而先其志,非勇也;回吾以利而夫倍其君⑨,非义也。崔子,子独不为夫《诗》乎?《诗》云⑩:‘莫莫葛苗(11),施于条枚(12)。恺悌君子(13),求福不回(14)。’今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曲刃钩之,直兵推之,婴不革矣!”

  崔杼将杀之。

  或曰:“不可。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今其臣有道之士也,又从而杀之,不可以为教矣(15)。”

  崔子遂舍之。

  晏子曰:“若大夫为大不仁,而为小仁,焉有中乎(16)!”

  趋出,援绥而乘(17),其仆将驰。

  晏子抚其手曰:“徐之!疾不必生,徐不必死。鹿生于野,命县于厨。婴命有系矣(18)。”

  按之成节(19),而后去。

  《诗》云(20):“彼已之子,舍命不渝(21)。”晏子之谓也。

  【注释】 ①崔杼(zhu注):齐大夫,先扶立齐庄公,后杀掉庄公又立景公,是齐国的乱臣。庄公:姜姓,名光,因与崔杼妻私通,被崔杼逼死。 ②庆封:齐大夫,与崔杼共立景公,又同为齐相。后庆封攻崔杼,崔杼自缢。景公攻庆封,庆封出奔。 ③太宫:祭祀齐太公(姜尚)的神庙。劫(jie节):胁迫,威胁。 ④坛:在祭祀或盟誓场地用土修筑的高台。仞(ren刃):周代八尺长为一仞。 ⑤坎(kan砍):盟誓时用来掩埋牲体和载书(盟书)的土坑。 ⑥戟(ji已):长兵器,矛与戈的结合体。 ⑦血:盟誓时杀牲的血。 ⑧脰(dou豆):颈项。⑨回:转变,改变。倍:违背,背叛。 ⑩《诗·大雅·旱麓》。(11)莫莫:茂盛的样子。葛:葛草,纤维可供编织。 藟(lei累):藤蔓。 (12)施(yi易):蔓延。条:树枚。枝:树干。 (13)恺(kai凯)悌(ti涕):快乐平安。 (14)回:奸邪。 (15)教:政教。 (16)中:正直。 (17)绥(sui随):登车时用的拉手绳。 (18)系:悬系,意为有所依托或寄托。 (19)节:节奏,舒缓有节。 (20)。《诗·郑风·羔裘》。 (21)渝(yu愉):改变,违背。

  【今译】 崔杼杀掉庄公之后扶立景公为国君,崔杼和庆封分任右相、左相。他们胁迫诸多将军大夫以及显要的士人、庶人来到太公神庙的坎上,下令道:谁也不得拒绝盟誓。建造一座祭坛高三仞,土坑掘在坛下边。又用干名甲兵列队环绕在场地内外。参加盟誓的人都解除佩剑入场,唯独晏子不肯解剑,崔杼只好默许。有敢不盟誓的,用戟钩住脖子,用剑顶住心窝。命令每个人照读誓辞,要说:“不拥护崔杼、庆封,而拥戴公室的,受到神的恶报。”言语不痛快,手指不蘸牲血的人一律杀掉,被杀的已有七个人,其次轮到晏子盟誓

  晏子手捧一杯牲血,仰天长叹道:“啊!崔杼干了大逆不道的事,杀了自家的国君。谁要是不拥护公室而亲附崔杼和庆封,定会受到恶报。”低下头饮了牲血。

  崔杼对晏子喝道:“你改变你的誓言,那么齐国大权由我们同你一起掌管,你不改变你的誓言,戟便钩断你的脖子,剑便刺进你的心窝,怎么办由你考虑!”

  晏子正言道:“拿兵刃威胁我从而丧失气节,这是无勇;用利诱打动我从而背叛国君,这是不义。崔子,难道你不曾学过《诗》吗?《诗》说:‘茂盛的葛藤呀,爬上树枝树干。和乐安祥的君子呀,求福不走歪门邪道。’今无晏婴我还能够走邪道去求褐吗?戟钩吧,剑刺吧,晏婴也决不改口!”

  崔杼想杀掉他。

  有人对崔杼说:“不行。你因为国君不道义而杀掉他,如今他的臣子是道义之士,又接着杀了他,你就不能执掌国家的政教了。”

  崔杼于是放了晏子。

  晏子道:“你身为大夫干了大不仁的事,反而又施小仁,哪还有正直可言!”

  晏子快步走出来,援绥登车,车夫准备赶车急驰。

  晏子拍着牵夫的手说:“慢着!快跑不一定就活命,慢走不一定就会死。鹿生活在野外,可性命却掌握在庖厨手里。晏婴我的性命早有寄托了。”

  车夫握住缰绳让车子舒缓有节地走起来,而后从容离去。

  《诗》中写道:“那个好人呀,宁可舍命不变节。”说的就是晏子这样的人。

  【集评】 明·杨慎评《晏子春秋》:“叙得险毒,婴节乃见。不肯脱剑,崔杼许之。此时,诸险俱堕矣。我剑亦利,可气壮而言扬矣。‘崔子(子独不为夫诗乎)’一喝,魄胆已销。弩末愈劲,此际若无言(若大夫为大不仁……),何以为人望!其神定(晏子止车夫将驰),其识达,真有道之士!”

  明·陈仁锡《诸子奇赏》:“(评晏子曰:‘徐之!’以下)好出处!故曰:和饮食,则知去就;知去就,则知生死。”

  明·姜思睿《诸子鸿藻》:“君无道则易位,有矣。岂有臣而可弑君哉?‘或人’非知道者。”“(晏子曰:徐之! )气度优然。”

  民初·张之纯《诸子菁华》: “不脱剑,已与人不同。叙盟词较《左传》为详。 (晏子)说得斩铁截铁,全无惧怕之象,非畏死者所肯出口。‘命有所系’一语,直是收束通篇。”

  【总案】 这是一篇情节奇险,赞美晏子义勇行为的历史故事。

  崔杼与庆封扶立景公之后,因急于树立威权,震服国人,于是劫迫朝臣共同盟誓。场地上有高坛、土坑,内外环列甲兵,戒备森严。盟誓的过程,更是惊心动魄。崔杼发下严令,解除与盟者的佩剑,用戟剑威逼,要诵读效忠崔庆的誓辞。更有七人被杀,使盟坛内外充满恐怖与血腥气氛。这些描写为晏子出场及其义勇的表现作了铺垫。

  晏子的形象是通过他的言行来刻画的。首先晏子与盟,不肯脱剑,他的勇气摧折了崔杼的凶焰。盟誓歃血时,他丢开崔杼规定的文辞,口诵自撰的盟词,声讨崔杼的罪行,表明忠于公室的态度,就再次挫败了崔杼的横暴。最后,崔杼为使晏子就范,威逼与利诱兼施。晏子的答辞,斩钉截铁,表现出忠直之臣的一身正气和威武不屈的坚贞品格。故事里,晏子“抚其手”、“按之成节而后去”,也是十分生动的细节,充分显示出晏子临难不苟,临危不惧的大无畏精神。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先秦  先秦词条  鉴赏  鉴赏词条  原文  原文词条  散文  散文词条  
感想

 《钓鱼的启示》读后感

《钓鱼的启示》读后感合集15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帮...(展开)

感想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作文110...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推荐度: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推荐度:《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推荐度:窗边的小豆豆读书心得推荐度:云边有个小卖部读后感推荐度:相关推荐《窗边的小...(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