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民歌《赤日炎炎似火烧》原文及赏析

  赤日炎炎似火烧,

  野田禾苗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

  公子王孙把扇摇。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十六回

  读过小说《水浒传》的人,都忘不了其中一段最精彩的章节——“智取生辰纲”。押送生辰纲的杨志,发现了松林里的七个人,顿时大为不安。正在此时,一个汉子挑着一担桶,远远地唱着歌上岗子来了。读者被这个汉子的突然出现所吸引,而他口中所唱的歌,更是深深打动了读者。

  白日鼠白胜唱的歌,正是我们选的这首民歌。除《水浒传》外,其它史传、杂记及诗集,均未见收录。

  这首民歌在内容上有很强的概括力。它既是宋代社会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历代封建专制统治时期社会矛盾的具体再现。尤其宋代,整个官僚阶级比汉唐时期庞大得多,史书云“官五倍于旧”即指此。大官小官都要靠榨取人民的血汗来肥己,人民辛苦一年的果实,几乎全部被统治阶级夺去享受。但人民仍然盼望丰收,虽然收成好了照样贫困。这正如张泳《悯农》诗所云“春秋生成一百倍,天下三分二分贫”,天下三分之二的百姓,并不能因为增加了百倍的收成而改变生活状况。而一旦遇上灾荒,更是苦不堪言。这首民歌主要描写夏日酷热,干旱使农作物收成无望,面对即将来临的灾荒,社会上的两种人——“农夫”和“公子王孙”的截然不同的心理感受。

  首句“赤日”两字,是整首民歌客体描写的中心。以“赤”形容“日”,和后面的两个叠字“炎炎”相同,都是极写阳光酷热的程度。天气热得叫人受不了,所以才“似火烧”,这是远景描写。由远及近,由因及果,产生了第二句歌词。第二句开头的“野田”不用“田野”,体现民歌韵律和谐的特点; “半枯焦”不用“都枯焦”,明确指出禾苗枯焦的程度,显示了民歌语言的准确和有生命力。前两句对景物的客观描写,能很自然地移入主观感情,于是作为歌词中所要表现的主体,即“农夫”和“公子王孙”在下两句的出现,就不那么突兀。民歌对具体事物的感受,常常来得很强烈,在这首中,歌词点出只有亲身耕耘过的农夫才懂得,田野里那些半枯焦的禾苗将会带来怎样的后果,这正是撞击农夫心灵深处的中心震源。第三句“如汤煮”三个字,利用形象化的比喻,把农夫内心深处所蕴藏的情感完全揭示出来了。既是形容内心的七上八下,也把自然界的酷热和农夫内心的燥热熔为一体。这是用最简单、朴素的语言,提炼出了深刻内容,体现了民歌思想的深邃性。第四句的“把扇摇”,看似轻松,并不轻松。摇扇的人是“公子王孙”, “农夫”用血汗养活了他们,种田的人受饥荒,不种田的人却在享受,社会正是如此的不公道。“公子王孙”的存在,拉大了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造成了社会矛盾尖锐,社会危机因此加深。后两句是整首的“点题”处,民歌的思想价值正体现在这里。

  这首民歌纯用白描,不尚雕饰,朴素自然。四句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四幅真实生动的画面,前两句是大自然中阳光灼热和田地干旱的景物图,后两句是“农夫”和“公子”两种人物的素描图,四幅画的结合就是社会生活整体画面的缩影。整首民歌语言平白如话,作者并不刻意求工,但顺手写来,却色彩鲜明,形神顿现。全首四句,除了第三句外,一、二、四各句都有韵脚。“烧”、 “焦”、 “摇”均属平声“萧”韵。整首诗读来,抑扬顿挫,有一唱三叹之妙。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赤日  赤日词条  炎炎  炎炎词条  民歌  民歌词条  赏析  赏析词条  火烧  火烧词条  
感想读后感

 《泛爱众》读后感(三篇)

 泛爱众读后感(一)  说起《弟子规》里的《泛爱众》一篇,我想大家应该不陌生吧!  《泛爱众》讲得是与朋友相处,要讲平等、博爱,以博大的爱心去对待别人。现在,我...(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