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创作背景介绍

  《莎菲女士的日记》创作背景

  社会时代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上空弥漫着瞬息万变的历史风烟,广大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因为一时找不到出路,产生了普遍的苦闷与彷徨。五四知识阶层的“最终分化”,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情绪的蔓延,尤其是一些从封建旧家庭冲出来的新女性,不仅没有找到自己渴望的真正爱情以及新生的道路,反而在冷峻的现实面前,逐渐减退了五四运动焕发起来的热情,进而转化为一种悲哀与幻灭。

  人物原型

  莎菲的塑造,有两个生活原型:一个是丁玲的同学杨没累。据丁玲的同学周敦说:“《莎菲》写的就是杨没累。”杨没累是由周南女中转到岳云中学的七个同学中的一个。她是个脾气很古怪的人。1924年丁玲在北京见她时,她已有了恋人,叫朱谦之。这是位不修边幅、纯朴、热情,还富于幻想的人,写过一本书《唯爱哲学》。他们与丁玲、胡也频夫妇是邻居,住西湖葛岭山下14号。几个月后,杨没累患病死了。另一个是丁玲的好友吴绍芳。她没有父亲,而母亲又患精神病。虽有哥哥弟弟,但只像是为了约束她。她非常聪明,感觉敏锐,爱好文学,常为好友吟诵宋人词曲,且特别爱读李后主、李清照的词。

  丁玲以五四以来新女性阶层的思想状况,自身的社会经历为主,写下了这部日记体小说。

  《莎菲女士的日记》赏析

  《莎菲女士日记》以日记体和第一人称的口吻,抒写了一位受到新思潮影响的知识女性在追求以性爱自由为内容之一的道路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困惑与苦闷,从一个特殊的侧面生动形象地揭示了中国现代女性知识青年因受时代、环境的制约而感受到的孤独。这种困惑、苦闷以及孤独等,折射出特定时代的深刻的社会内容,也表达了作品对旧中国的使人窒息的社会现实的控诉。小说通过莎菲的生活遭遇及内心活动,给读者展现了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人们的心里波动,尤其是处于其中的女性,她们在经历了数千年封建压迫之后,迫切渴望有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取得真正的妇女解放。虽然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已经退潮,但“五四”精神却不容置疑地进入每一个年轻人的心中,莎菲正处在彷徨之中,她不甘沉沦于庸常的人生中,但事业又没有什么出路,于是她把希望寄托在爱情上,小说描写了莎菲生活中的两种不美满的爱情:一种是“苇弟”式的爱情,那是一味地迷恋和盲从,莎菲对此极为厌烦,她需要的是心灵上的理解与沟通;可当她爱上一个外表俊美的男性,选择另一种爱情时,却陷入了新的痛苦,因为这个男人的内心肮脏卑劣,莎菲倾倒于他的丰仪而厌恶他的灵魂,在经历了矛盾与挣扎后,莎菲选择了一个人离去,悄悄地等待着死亡的来临。

  《莎菲女士日记》通过对莎菲不断追求、幻灭的描写,鞭挞了病态的社会、腐败的教育,揭示出了当时一部分知识青年追求个性解放但又在爱情问题上充满矛盾痛苦并难以自拔的面影,显示了“五四”后冲出旧家庭,大胆追求爱情的青年女性的辛酸而沉痛的足迹;表明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在未能走出个人小圈子投身到时代洪流中去时,很容易陷于“爱”的旋涡而处处碰壁,没有出路,如仅以性爱的满足作为生活幸福的主要标志,其内心必然是寂寞的、空虚的,要摆脱追求失败后的更深的寂寞与空虚也更为艰难。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丁玲  丁玲词条  莎菲  莎菲词条  女士  女士词条  创作  创作词条  背景  背景词条  
感想

 《茶馆》读后感

《茶馆》读后感15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展开)

感想

 天方夜谭读后感200字

《红鞋》读后感推荐度:教子读后感推荐度:故乡读后感推荐度:《背影》读后感推荐度:《边城》读后感推荐度:相关推荐天方夜谭读后感200字天方夜谭读后感200字1读完...(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