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为什么知识越多,我越建议你读读经典?

文:古典

如果你喜欢读书,你也会经历过这个阶段——

看了很多个人成长的书,比如自控、习惯、坚持、目标……刚看时,每本都像是新世界打开一扇窗,但时间长了,你会发现这些窗户似乎开在长城箭楼的同一侧,从每个空洞看到的 ,都是一个景色,只是角度略有不同。书里来来回回就那么几件事。

这个时候,该读经典了。

但打开经典,估计你会更懵逼。

首先是经典本身就很多——他们不比当下流行的书少,到底从哪里开始?你求得一个谁谁谁给你的必读书单,带着死磕的觉悟打开,却发现这些书超级难啃,而且距离你的真实问题十万八千里——

“阿弥陀佛么么哒,难道我要读完《纯粹理性批判》才能解决我心头之惑吗?我老板可是明天要逼我交一个策划提案的啊!”

时间一长,你的大部分经典就都丢在一旁——谁家里没有几本没有翻完的《失控》《原则》《人类简史》《红楼梦》和《史记》呢。

今天,这个搜索引擎、知识付费遍地的时代,还要不要读经典

我的观点是,今天这个时代,更加需要读经典

01、读经典更省时间

读书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看什么都新鲜,什么都让你觉得太有道理了!YYDS。

第二个阶段,是你看了这个领域很多内容,觉得你也对,他也对,一切都是辩证的看,一切都是要找个度——这个时候,你就陷入虚无主义——知识没让你更清晰,反而让你更困惑了。

此刻再要突破,必须要看经典

你得有个源头性的东西,把知识统整一下,有个框架性的东西,把这些零碎知识收纳起来。让他们彼此有框架,别在你脑子里天天打仗,这就是经典的作用。

为学日增,为道日损。前面讲的是知识的增量阶段, 后面讲的就是读经典读框架。

有了经典的框架,你能走到第三个阶段:独立思考,择善运用。你懂得知识的次第和边界,知道什么时候该用什么。

比如说最近20年,心理学的研究热门从积极心理学,往动机心理学走。原因很简单, 因为大家发现幸福只是个阶段性状态,没法作人生终极目标。

幸福最容易出现在人们追求目标的过程中——那么,人们为什么追求目标,做他们现在在做的这件事呢?这就是动机心理学研究的事。

最近这些畅销书——《如何达成目标》《成功、动机与目标?》《情绪》《微习惯》《反惰性》《自控力》……内容大同小异,讲的都是这些话题。

一直到我看到了《动机心理学》这本书。他从古希腊动机研究开始,到最新的脑神经,还链接了动机和管理、财务、健康、情绪、人格等等领域。

这本书是个教材,看起来有点难。但是看完这本书,其他所有书,基本都是注释和场景化知识,基本都能懂了。

这就是经典的力量。

为什么有这种经典,还会有这么多其他书?

一个原因是因为读者的认知水平。大部分人看觉得浓度太高。

所以畅销书作家把他们一章切出来,加上案例、故事、图示方便你理解;如果还读不懂,就增加情绪、偏见,段子,变成一本更浅一点的书。

另一种情况,可能因为作者的局限,他自己本身只是某一个小领域的实践者(如微习惯)也缺乏跨行业和领域的视野,他也只能在自己场景下深挖。

罗翔说,人类所有的观点都是在剽窃经典

其实,真正的经典如果翻译好了,都是语言简洁,一点都不比这些书难读。但的确场景有点远,但读这样一本书更省时间还是更浪费时间呢?其实更加省时间。

我统计了下,这样一本经典书,恨不得包含了21本原创的其他心理自助类书——1>21。当然,那些东拼西凑、隐瞒出处,特别恶劣——第一章抄A书,第二章抄B书,然后说这就是成功人生——的书,不在其内。

当你拥有很多知识晶体,却缺乏框架,最好的方式就是不在看更多,而是看框架。

如果把畅销书比作一个个乐高模块,经典就是一张乐高图纸。

你积累了这么多知识的部件,当有了这个图纸,那些零零散散的东西,都各司其位地拼在一起,零存整取。你也更加能知道,自己的知识体系,还缺些什么。

说到图纸,我去德国的时候,柏林导游问我,古典你觉得这个城市存在多久了?我看着这些古色古香的建筑,告诉导游,至少有一两百年了吧。

他说不是,这所有的建筑都是战后重建的,因为二战的柏林全都是废墟了。但之所以我们能修旧如旧,因为我们保留了所有的图纸,不到5年就完全重建了。我们并不是重建了一个柏林,我们只是从图纸上重新下载了一个柏林。

经典就是知识界的图纸。

拿着这个图纸,面对问题,你只需要直接下载一个。

02、读透经典,一通百通

有个段子:

1920s, 相对论火了之后,爱因斯坦到处做演讲。

听了几场,他的司机说:“爱因斯坦先生,你每次都讲同样的话,我都记下了,下次我都能讲。”

爱因斯坦也挺虎,说你行你上,那个时候通讯不是很发达,不是所有人都见过爱因斯坦

下一场演讲,司机上台,流利的还原了爱因斯坦的内容,全场掌声雷动。有人激动的站起来说,“爱因斯坦先生,您讲的太好了,我有个问题想请教您。”他问了一个很有水平的物理问题。

司机彻底懵了,但他居然还很机智:“你这个问题太简单了,让我的司机回答你吧。”

扮演司机的爱因斯坦站起来,笑着解答了这个问题。

这就是“司机知识”——仅仅是知道,并停留在很浅层的地方,不解决问题。

你别看今天很多知识付费用户天天给你讲大词儿——什么认知子宫,组织熵,群智涌现啥的,你真要问他大柱子现在欠薪2个月很不开心,你去开导下,他保证懵逼。他们脑子里的,也都是司机知识。

怎么超越司机知识呢?依然是读经典

有人问金庸,如果你一个人去岛上带一本书终老是什么书?他说《莎士比亚全集》。

看懂了莎翁的书,金庸小说里的种种人物设定,似乎都有影子——他深受西方戏剧影响。郭靖、黄蓉在牛家沟密室练功一段,人物轮次在旁边出场,完全是舞台剧的手法。

再比如,看了《罗马帝国衰亡史》,你会发现阿西莫夫的《基地》几乎完全致敬,而田中芳树的《银河英雄传》也不在话下。

当你用心做好了一件事,这件事会带你了解所有的事。

同样道理,当你在某个领域参透了一部经典,这部经典也会带你一通百通其他书。甚至在其他领域,也有了举一反三的能力——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达芬奇为了画好人,于是偷偷解剖了许多死刑犯。他不仅满足于人的外表,还想看看下面的肌肉与骨骼,他画出来人体的黄金比例。

当所有人都努力抓住外表,达芬奇想看透层级。

经典就是一个领域的X光机,带着最高的层次看领域。

就像你在北京住惯了几个街区,有天爬到电视塔吃饭(北京一个高层餐厅),你从高处重新认识了自己住的街区,对他们的关系更加了若指掌。而放眼看到其他的街区,虽没有亲历,也多了几分把握。

03、经典能提高理性和勇气

经典,还意味着与作者思想对话。

史蒂夫 · 平克说,“写作就是把网状思维,树状展开,并且线性表达”,所以读一本书,也就是沿着作者的思路,把线性表达还原成他的树状知识树,最后直面作者的认知网络的过程。

和伟大灵魂对话都说浅了,这在复刻对方的大脑啊!

比如说,要体会理性,可以去读读道金斯的《盲眼钟表匠》,这是一本西方世界公认的最好的进化论的入门书。

道金斯人称“达尔文的斗牛犬”——他就是要澄清针对进化论(其实人家叫演化论,翻译劈了)的误解,驳斥非达尔文理论。

除了讲进化论,他还用每一章精准迎击一个进化论的对立观点。比如说眼球的设计、剧变论、用进废退论……篇幅有限不展开,总之,超级有理有据有趣有料,骂人不带脏字儿。是很高级的理性。

如果要复刻简洁通俗,一定是霍金,这位轮椅上的科学家一个个字母点出来的书里,那本描述时间、黑洞、平行宇宙的《时间简史》里,居然只用了E=mc^2一个数学公式,一个多余的术语都没有——那些写个论文都要造8个术语的人看完应该撞死。

另一些经典则会给我们带来勇气和智慧。

比如稻盛和夫的《心》。从街道小厂到三家500强公司的管理者,先生每天早起问自己的一件事是:生而为人,何为正确?然后依照良知而行。

内心有一个这样简单的信念,竟然真的会达成外界如此大的改变,世界上尽然真的有这样的人生。看着这些经历,你的心里是不是也升腾起一些信心和勇气?

认真读经典,也就是在复刻这些人的脑子,复刻他们的理性、简洁、勇气。

这些机会,在一般的书中,找不到。

04、经典不是你正在读,而是你正在重读的东西

除了上面这三个好处,与我而言,经典还有一个特别不同的好处。

卡尔维诺说, 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

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

一部经典作品不一定是教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东西。

经典里,你还能读出自己。

人们读《红楼梦》,十多岁读出男欢女爱,风月宝鉴;二十多读出分分合合,情爱苦缘;中年读出来家族兴衰,官场浮沉,老年读出假假真真,如梦似幻。不同年纪读,有不同的感受。

好的经典就好像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第一次看到神奇冒险,二刷看到老虎是孩子的潜意识,自我决斗,第三次终于理解了少年派对两位调查员说的:

“你们相信哪个故事?老虎那个?那也是神的选择。”——虽然人性有兽性和神性,但选择看什么,才是重要的选择。

这些经典们,就像童年家里,记录你身高的门槛一样,散发着旧木头和油漆味道,歪歪斜斜的画着不同的身高刻度。你曾经坚信,自己最高就这样,但你又从未停止生长。每个都是你。

那些,歪歪扭扭的痕迹记录着你在长大。

所以,这个浮躁的时代,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个永远学不完的时代,

我们一起,读经典吧。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越多  越多词条  读读  读读词条  建议  建议词条  为什么  为什么词条  知识  知识词条  
感想

 《二十四孝图》的读后感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推荐度:《二十四孝图》读后感推荐度:折线统计图教案推荐度:《折线统计图》教案设计推荐度: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推荐度:相关推荐《二十四孝图》的读...(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