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李白诗歌《梁甫吟》原文及赏析

  李白诗歌《梁甫吟》原文及赏析

  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

  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

  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

  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

  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

  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

  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

  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

  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

  帝旁投壶多玉女。

  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冥起风雨。

  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阍者怒。

  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

  猰貐磨牙竞人肉, 驺虞不折生草茎。

  手接飞猱搏雕虎,侧足焦原未言苦。

  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见我轻鸿毛。

  力排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

  吴楚弄兵无剧孟,亚夫咍尔为徒劳。

  梁甫吟,声正悲。

  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

  风云感会起屠钓, 大人臲屼当安之。

  《梁甫吟》是乐府中的“楚词曲名”,亦作 “梁父吟”。梁父,是泰山下的一个小丘,人死之后往往葬在这里,所以本来是一支葬歌。今所传的古词,是说齐相晏婴以二桃杀三士的故事的。据说诸葛亮 “躬耕垄亩,好为《梁甫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就是指的这首诗。它是通过三士自杀的故事,谴责谗佞之害贤的。李白这首乐府,也有“力排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 的话,说明它是在今传古辞的基础上,广其意、宏其旨的产物。这支乐府,当是诗人 “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驁放不自修”,

  “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 (《新唐书·文艺传》)之后写的。诗的前半幅对实现自己的抱负,充满着乐观和自信;后半幅对现实的黑暗,表现出抑郁和悲愤,情绪由高昂而转向低沉,语言由爽朗而变为吞吐,极尽变化错落之致。

  诗一开端,感情的浪涛就象决了堤的洪水,一泻而下,不可收拾。“长啸 《梁甫吟》,何时见阳春?”说明诗人不是在低吟,不是在永叹,而是在长啸。长啸,表现一种激越悲愤的感情,一种凄厉深沉的哀怨,所以 《小雅·白华》 有“啸歌伤怀”之语,司马相如 《上林赋》有“长啸哀鸣”的话,说明诗人在吟这首诗时,心情是激愤的,是不平静的。为什么如此愤愤不平呢?就是他对未来,对前途,感到有些渺茫,感到难以捉摸,不知何时才能重见那艳阳的春天,那充满着生机的春天!在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宋玉《九辩》 的 “恐溘死而不得见乎阳春” 的语意,抒发了自己 “戴盆不见太阳晖”的悲愤。这对一个怀着 “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的诗人来说,自然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压抑感、失落感。所以诗的发端两语,决定了诗的基调,也是诗人所要抒发的主要思想感情,而后面所表现的 “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乐观精神,所表现的“世人见我轻鸿毛”的悲观情调,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

  接着,诗人用呼问的语气,一口气提出两个 “君不见” 的历史故事来自我解嘲,也不过是长歌当哭而已。“君不见”犹言“君不闻”,意即 “您没有听说过吗”?这大概是唐宋时代通行的方言,所以诗人曾经反复运用这个短语,来表达一种强烈的感情。如“君不见骊山茂陵尽灰灭,牧羊之子来攀登” (《登高丘而望远海》),“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行路难》)。这里所说的是秦皇、汉武和西晋时代的事,当然不是唐人所能见到的。就是此诗所说的吕尚兴周、郦生佐汉的故事,也远在西周和西汉,自然也不是唐人所能见到的。即使诗人所说的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将进酒》),既云来自天上,跨越时空,也就不是“见”而是“闻”了。诗中所说的两个“龙虎风云会”的故事,是令人神往的。它第一个是说吕尚行年九十,才有风云际会的一天。他五十岁在棘津(今河北广川) 卖过浆,七十岁在朝歌(今河南淇县)屠过牛,八十岁在磻溪 (今陕西宝鸡) 钓过鱼。当他未遇文王时,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人,他到处垂下芳饵,不以白发映绿水为羞;一旦遇上文王,便大展经纶,身为帝师,创制立法,彪炳后世,成为兴周的名臣。正如诗人在 《鞠歌行》 中所歌颂的那样:“朝歌鼓刀叟,虎变磻溪中。一举钓六合,遂荒(占有) 营丘 (今山东淄博,吕尚受封于齐,建都于此) 东。”所谓 “虎变”,是说历史上的大英雄、大豪杰,往往是出处不定、变化莫测的。语出 《周易· 草》 的 “大人虎变,其文炳也”。第二个是讲郦食其家贫落魄,无以为生,当他冒称 “高阳酒徒” 去游说“隆准龙颜” 的刘邦时,刘 “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表现了对他的极大的蔑视,他竟长揖不拜,骋其雄辞,使刘邦为之“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座,谢之”。终于“伏轼下齐七十馀城”,在楚项斗争中,建立了丰功伟绩 (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象这么一个落魄的 “狂生”,尚且有风云际会的时候,何况力当群雄的壮士呢? 因此,他总是满怀乐观的精神,坚信总要“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的。

  然而严酷的现实,告诉他当权者并没有视之重如泰山,而是视之轻如鸿毛的。于是由乐观的高峰一下跌进悲观的低谷。这感情的起伏变化,给诗歌艺术涂上了波谲云诡的色彩。他想攀龙须,上九天,求得明主的赏识,以改变他那 “空谈帝王略,紫绶不挂身” (《门有车马客行》)的现状,可他得到的却是无情的打击,难堪的冷落。不但 “明主”不赏识他的 “精诚”,继续和那些 “玉女”们作着 “投壶” 的游戏,他们有时因为胜利而大笑,长空中便呈现出耀眼的光华;有时因为失误而懊恼,大地里便变得风雨如晦。而且那擅作威福的雷公,擂起 “砰訇” 的天鼓来威慑他;那仗势欺人的守门人,看到他以额扣门,也大发起雷霆来。这 “我欲攀龙见明主”以下七句,很明显是从 《离骚》 的“驷玉虬以乘鹥兮,溘埃风余上征”,“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 的语意敷衍出来的,是从 《招魂》 的 “魂兮归来,君无上天些。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的语意点化出来的。是诗人巧妙地在现实世界中涂上一层神话的色彩,以便在神话世界中尽情地抒发自己对现实的感受,毫无顾忌地喊出自己心中的不平之鸣。

  “白日不照吾精诚”一段,是诗人思想的继续升华,主题的继续深化。他让神话、传说、历史、典故错出杂陈,以抒发内心的苦闷,抨击现实的不合理。首言他怀着忧国伤时的一片精诚,指出潜在的危险一天天在加剧,而明君反说他是庸人自扰,杞人忧天。这是以 “白日”喻 “明君”,是这个段意的第一层。次言这是一个猰貐吃人的黑暗时代, 然而凭他“左接飞猱,右搏雕虎”的智勇,完全可以挽狂澜,回天步,致国家于苞桑磐石之安。即使把他放在最艰难、最危险的 “焦原”,他也不会因为它“下临百仞之溪”而有所畏惧,无奈他的精诚得不到信任、受不到重视,也只好遁迹山林,自甘埋没了。这是诗人欲奋其智能、一展抱负而不可得的苦闷,大有“九死未悔”“众芳芜秽”之慨。三言蔽美嫉贤,士不得用,乃是一个普遍的历史现象与社会现象。力足以排南山的三壮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齐相晏婴用 “计功食挑”的阴谋给害死了,智足以改变吴、楚七国命运的剧孟被遗弃了,周亚夫笑其“无能为已“。大有 “鸾凤伏窜,鸱鸮翱翔”之感,跟 《离骚》 中的 “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妬” 的思想是一致的。从它的情感线索的发展来看,是迂迥错综、变化莫测的。或沉郁,或爽朗;或顿挫,或断续;或急促,或纾徐,完全是随着诗人情感的变化而变化的。乍一看来,好象拉杂错综,漫无条贯,实则跳跃变化,有迹可寻。朱熹说得好:“李太白诗,非无法度。乃从容于法度之中,盖圣于诗者也” (《朱子语类》)。沈德潜也说: 此诗后半“拉杂使事,而不见其痕迹,盖气胜也” (《唐诗别裁》 此诗评语)。可见此诗的无法而有法,拉杂而无迹,正是 “圣于诗”、“盛于气” 的结果。

  结尾六句,是照应篇首,是回答 “何时见阳春” 的呼问。它以沉郁之调,表达观之情,具有一波三折、一唱三叹之妙。言自己怀瑾握瑜,为谗邪所蔽,好象干将、莫邪埋藏地下,而神光上彻斗牛,终有风云际会的一天。那隐于屠沽、饮于渔樵的吕尚,年过八十,犹能乘时遇合,建功立业,自己也要乐天顺时,等待有为的契机的到来。这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坦荡的,是达观的;然而骨子里却充满着矛盾,充满抑郁不平之气。当他想到老如吕尚,狂如郦生,犹能感会风云,奋其智能,为兴周、兴汉贡献力量不禁心胸为之开张,精神为之一振;当他想到那毕竟是奇遇,是幸运儿,历史上那些力足以排山的勇士,智足以兴邦的贤才,往往被排挤、被放逐、甚至被戕害,又不禁为之感叹、嘘唏! 这样反反复复,哀乐相乘,使得诗歌旋律的轻重疾徐,随着感情的悲欢哀乐而变化,错落多姿,抑扬有致,诚足以凌跨百代、卓绝千古矣。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李白诗歌《梁甫吟》原文及赏析  李白  李白词条  赏析  赏析词条  原文  原文词条  诗歌  诗歌词条  
感想

 活着读后感

《活着》读后感推荐度:《活着》读后感推荐度:余华的《活着》读后感推荐度:活着读后感推荐度:八年级活着读后感推荐度:相关推荐活着读后感范文(精选12篇)认真读完一...(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