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决策思维方法论:如何做出高质量的决策,命...

亲爱的头条的朋友,大家好,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题:决策思维方法论,如何做出高质量的决策,命运将从此改写。

我们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出高质量的决策,高质量的决策,要聊这个话题首先就得知道什么是决策决策就是做决定,我们在A、B、C三个选项中要选出一个来。那问题来了,为什么有的决策看起来质量更高、更智慧,而有的决策结果却很糟糕,是什么决定了决策的质量?这就是我今天想要和讨论的话题。

我们思考问题的方法论,决定了决策的质量,这些方法究竟是什么呢?我把核心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我们做决策必须要具备两个基础知识;

第二部分、我们在做决策时应该注意的两个事项;

第三部分、做出高质量的决策的三个思维方法论。

第一部分、我们做决策必须具备的两个基础知识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做各种各样的决策,按道理说已经都很熟悉了,怎么还会有基础知识不知道呢?我认为,虽然我们每天都在做决定,可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知道什么样的决定会更好。

其实我们做决定的时候,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很多人却不知道。

1、做决定的时候,结果比理由重要;

2、当结果不好确定的时候,换算成价值是关键,

这两个基础知识你听说过吗?

我们先看1点:结果比理由重要。我们过去受过的教育,讲的是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只要我们有道理,我们做什么决定那都是理所当然、都是硬气的,这样说,从我们个人的感受而言,自然是没有问题的,可是我们在这个逻辑支撑下,因为有理,所以进一步延伸到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为什么杀人偿命是天经地义的呢?还是因为我们有道理呢?到这里就要问一个问题:难道我们有理由、有道理做这件事情就等同于我们应该做这件事情吗?显然答案是未必,就拿杀人偿命天经地义这个事情来说,举个例子,在美国两个家族常年互相厮杀,起因很简单,最早无非就是a杀了b,结果b的儿子又反过来杀a,这个就进入了一个冤冤相报无止境的杀戮模式,对两个家族而言,一下子就持续了几十年,导致双方几代人都没有办法过上正常的生活。难道有理由杀人就真的是应该杀人的选择方案吗?

当然,我们单从做决定的理由上来看,似乎彼此报仇的理由都很很充分,可是任何一个头脑清醒的人都知道,从两个家族长远利益来看,双方停止杀戮才是最好的选择。所以有时候我们看起来自己有很充分的理由甚至能充分到杀人偿命,可是也不一定就应该这样做,为什么?因为纵然我们有理由,很可能我们想到的理由并不全面,我们有反面的不支持我们决策的理由,并没有想到和看到。所以我们的决定有可能是在一个错误的理由下做出的判断,说到这里,你可能会想,哎!你举的这个杀人偿命的例子,实在是太极端了我们生活中没有这么严重的事情。那我们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我们觉得有理就去做了,但其实不合理的事情呢?比如你的同事让你受了委屈,你觉得自己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你就想着有机会也要报复他一下;或者你在高速公路上开车的时候被另一辆车别了一下,吓得你赶紧急刹车,你不顾危险地加大油门追上去,也想报复一下,想一想在类似的情况,就算我们有道理,受了委屈,我们被人别了,可是我们真的就应当加大油门追上去吗?我们真的就应当在工作中再去报复对方吗?是你的职业前途重要,还是职场斗争重要;是行车生命安全重要,还是报复赌气重要,我想这个答案人人心里都清楚。

所以,我们不能觉得自己有道理有理由就应该做决定,事实上我们很可能还掉入一个陷阱,就是我们当初根本没理由、没道理,但是因为我们某种原因采取的一个行动之后,我们又给自己找个理由、找个道理来合理化自己的行为,进一步强化有道理就行动的观点,以求心安理得。举个例子,一个学心理学的爸爸写的文章,他说的是有一天,他开车送儿子去学校,路上他们就听这个CD里放的评书联播,俩人都听得津津有味,可是一到学校门口时,儿子就说,你把评书暂停了,放学接我的时候我们接着听,他爸爸当时就拒绝了,儿子说为什么呀?爸爸说:我不能惯着你,你这样太自我了,以后长大了进入社会是要吃亏的。听着很合理吧?幸亏他爸爸是学心理学的,回家的路上就反省自己,其实他当时拒绝儿子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听得很入神自己想接着听下去,这就是我们采取的一个行动之后,又给自己找了一个理由和借口合理化自己的行动。

如果我们觉得有理由、有道理,就应该采取一个行动,很可能是被自己编出来的理由绑架起来,这种现象非常普遍,我们经常会给自己的行动找一个理由,并不是我们自己以为的是有了理由才采取行动。

另一个例子,一位先生他年轻的时候,和女生晚上去约会,有一天,他和一个女孩子在酒吧里喝酒,出来之后他就想换一个地方接着玩,结果这个女孩说,哎呀,我明天早上还要和朋友们一起去划船,所以今天要早点回家休息,当时听这话也很合理,可是回过头他想,这个女孩其实是给自己找了一个借口,合理自己要回家的这个行为,因为如果她真的想和男生在一起的话,明天划船,就是天塌下来他也有理由不去,当这个女孩对他不感兴趣的时候,他就会找一个借口来解释自己为什么要回去。所以这就提醒自己,有时候自己也会这样,明明是先有了一个决定,再给自己找一个理由。可是后来就会把这些理由认为是自己行动的原因,因此,理由充足不代表决策好,首先你的理由未必周全,其次你的理由还很可能是后来编出来的。

我们应该怎么样做决策呢?不看理由那看什么呢?看疗效。也就是说这个决策是否好,不取决于理由,而取决于结果。我们要看这个决策带来的价值、为此付出的成本它们之间的关系。说白了一个好的决策就是我们成本少但收益大。可是这就涉及到了一个怎么样计算选择的成本和收益呢?这就是一个问题。因为我们生活中要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可是这些问题并不像我们在大街上买白菜一样,那个价格是一目了然就能看到的,有时候要做出的两个选项,它们之间是很难比较的,这就好像我们比较一千克的水和一米长的棍子,哪个更大?这个无法比较吗?计量单位都不一样,这应该怎么办?其实各个选择之间真要比的话,也很简单,那就是把这个计算单位进行转换,怎么转换呢?这就涉及到了我们做决策的第二个基础知识:换算成价值。

如果各个选项不能直接比较的话,那就把这些选项能够带来的价值进行量化,通过比较它们的价值来比较各个选择的优劣,而这个量化的过程往往是可以用金钱来表示。

举个例子,我们有一小时的时间,是拿来收拾屋子呢?还是拿来工作呢?这两个选择:收拾屋子和工作是很难比较的,但如果我们转换成价值,答案就比较显而易见,比如我们一个小时的工作收入是很容易算出来的,假设你工作一个小时收入100元,那打扫房屋的价值怎么算呢?我们可以参考市面上家政公司家政阿姨一个小时的价格,可能是50块,那这个时候显然你去工作收益更高,你可能会说,我不打扫房间我心里很难受啊,我觉得这个影响心情,精神损失费高达200元,那你工作赚的100元还抵不过你心里难受的200元,那你还是去打扫房间吧,不过我们还可以有更好的解决方案,你可以这样,一个小时工作,然后再花50块钱请阿姨来给你打扫房间,这样等于收入100元花费50元,愉悦心情200元,最后你总收益是250元。通过这样比较不同选项之间的成本和收益,我们就能够在不同的事情选择中做出判断。说到这,你可能就会有一点困惑,这个价值判断听起来有点主观,比如有的人一个月不收拾房屋也觉得没什么,可以呆得下去,可是有的一天不收拾那就觉得太难接受了,所以对于打扫找房间这一件事而言,不同的人已经有不同的定价,对于a而言是一个好的决策,对于b可能就未必是一个好的决策,其实答案就是这样子的。正所谓汝之蜜糖彼之砒霜。对我好的未必对你好,所以决策的好坏也是因人而异的,不过总体而言,前面我们提到怎么做决定,价值计算还是听起来很简单的,可是你要留心在计算价值做出判断的这个过程中,我们很多人会掉进两个陷阱,陷阱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今天第二部分要说的内容。

第二部分、我们在做决策时应该注意的两个事项

我们做决策要注意的两个陷阱,哪两个陷阱呢?分别是

1、忘了考虑机会成本;

2、多计算了沉没成本。

1、忘了考虑机会成本

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斯蒂格利茨教授曾经说过,普通人在做决定的时候,常常不计算机会成本,而经济学家却能够忽略沉没成本,这个可是经济学家的大智慧。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在计算选择成本的时候,往往考虑不全面,忽略机会成本。举个例子,我们在买东西的时候,计算成本,普通人往往只考虑这个东西的价值,比如我们周六、周日花时间参加MBA学习,比如是1000元/6小时但在算账的时候就觉得这个学习成本是1000元,这就是斯蒂格利茨教授说的,人们没有计算机会成本。如果完整评估参加学习的价格,是要考虑机会成本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的最大代价,我们学习一天需要花6小时时间,可是他的机会成本是:如果这6小时时间你不参加这个学习,做其它事情能带来的最大收益是多少,这个就是参加这次学习的机会成本,假设你6个小时时间最大收益来源是工作赚钱,因为你参加学习你就不能工作了,也就是你少了6小时的工作收入,还假设你一小时工作收入是100元,那么你6个小时不能工作等于少赚了600元,这就是你的机会成本。所以你参加一天的学习真实成本1000+600,也就是1600元左右,你现在知道了参加一天学习的真实成本是多少了,那学会计算这个机会成本有什么用呢?知道了这一点,我们考虑问题的时候可以更周全,有时候我们一个决定如果不考虑机会成本,孤立地看可能很好或者很糟糕,但是一旦把机会成本考虑进去,就会发现原来的决策未必正确,所以做决策的时候计算机会成本就能够帮助我们对自己的决策质量进行更好的判断,而很多人就是不计算机会成本,导致最后做出的决定并不合适。

2、多计算了沉没成本

这是第二个陷阱,是说我们多计算了沉没成本,这和前面正好相反,我们做决定的时候,往往只考虑沉没成本,而经济学家却不考虑沉没成本,什么是沉没成本呢?简单说,就是我们过去做的决定所产生的成本,一旦现在或者以后都没法改变了,那这个成本花出去的钱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了,这就是沉默成本。比如你花钱买了一张电影票,可是坐到里面一看这个电影太难看了,看了20分钟不想看了,可是电影院不允许退票呀,很多人就觉得,哎,算了,钱已经花了,别浪费,还是看吧。这个时候我们做决定就不应当根据这些过去已经花出去不能退的电影票钱,来决定现在的行为,我们要面向未来思考,不管前面花了多少钱,要看我接下来做什么事情,是划算的、更有价值的。比如我们是否继续看电影,不取决于这个电影花多少钱,而是接下来的这段时间做什么更划算,如果你觉得接下来一个小时也没有什么事情,还不如坐在电影院里看一看,那你就继续看,可是如果你觉得接下来一个多小时,自己读读书都比看这个电影更有价值,那你就应当果断地离开电影院,找个地方去读书,而不是考虑沉没成本后,把自己困在那个不喜欢的电影院里。

我们生活中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你和男朋友在一起已经四年了,可是慢慢的感觉彼此不合适,这个时候又不舍得分手,因为分手了过去四年不就白费了吗?这就是纠结在过去的沉没成本里。类似的在工作当中就更常见了,比如你会因为自己在一个岗位上积累了很多经验,工作很熟悉了,所以在面临一些新的机会的时候,就舍不得过去。这些思想都是把沉没成本当成自己真正的成本来做决策,我们要抛弃存量面向增量,某种程度上说的就是我们要忽略沉没成本,有句话说的特别好,叫既往不恋、纵情未来。其实就是说我们要像经济学家一样,对于已经不能改变的沉默成本,就不要去考虑了,我们要看的是面向未来,什么才是真正未来值得做的事情,这就是我们做决策时常犯的两个错误,没有考虑机会成本,却又握着沉没成本不舍得放开。

现在我们既然知道了做决策的基本知识和要规避的两个陷阱,在具体做决策的时候有什么方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第三部分要分享的内容。

第三部分、做出高质量的决策的三个思维方法论。

三个思维方法论:1、寻找第三条路;2、16倍法则;3、用临界值法思考。

1、什么是寻找第三条路呢?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经常会被已有的选项来限制自己的思维,结果就做不出一个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我们认为答案只能在已有的选项里产生,但实际上如果我们多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其实往往可能还有更好的选择:第三条路。

举个例子,十多年前的时候,一位先生他和他的家人出去度假,可是那个酒店里面那个枕头特别的硬,像石头一样,结果第二天起来,发现的脖子很疼,受不了,太太说,那我们换个酒店吧,可是结果一查,条件好一点的酒店,每天的住宿费要多花200美元,还有这笔钱可对他当时而言,是笔不小的数目,那怎么办?是咬着牙每天多花200美元呢?还是算了就坚持忍这个酒店呢?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他的做法是:他找到了第三个选择,那就是上街自己花了20美元买了一个新枕头,你看几十块钱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这就是我们跳出已有的选项,寻找第三条路。你可能会觉得,哎哟,买枕头这个事儿太简单了,我也能想得到,可是生活当中稍微变化一下场景,我们很可能就会忘记这个方法,比如有一个学校,曾经打算聘用一个新教授,本来那学校里面所有的管理层都已经批准了这个决定,同意录用了,可是最后仍然没有录用这个教授,为什么呢?原来审批手续走完了以后,突然发现学校现在的教授的办公室都满了,没有空办公室了,既然没有办公室了,也就没办法招新教授了,在这个案例里,其实学校就认为这个问题就只有一个选择,没有办公室,所以没法聘用新教授,其实他们是有第三条路的,比如我们都知道,学校里面每年都有教授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去一整年的出国交流,那这个时候一定会有空出来的教授办公室,你是可以拿给人来用的。其次呢、新教授他是可以和学校那些不经常到办公室的教授一起合用一个办公室的,我想说的是,其实往往有第三条路,只不过我们很容易的被一些表面的答案和选项困住自己,现在问题就变成了我们怎么样能够在日常的选择中,更好的找到第三条路呢,大文豪萧伯纳曾经说过:有的人在看到一个事情发生以后,他们的反应是:怎么会这样?可是还有一些人,他们却在问:为什么不能这样?你看,我们经常是前面那个接受现实的人,只是抱怨罢了,早早就放弃了去寻找更好解决方案的努力,其实我们应当做那个不断追问的人,嗨,能不能这样?有这样的一个心态,就很重要,所以我的建议,我们可以先思考,列出现在表面的解决方案有哪些,然后告诉自己除了这些表面的选项之外,第三条路还会有哪些,一定会有,只不过我们要花时间多想一想,这是一个思考的策略:寻找第三条路。

2、第二个有用的策略:16倍法则,所谓16倍法则,是指我们每天都要做各种选择,在不同的选项中看起来都是我们眼前的一个一个选项,但其实这些选项背后的结果收益却差别非常大,有多大呢?可能会达到16倍。你可能会比较好奇,怎么会有16倍,怎么来的呢?原来这个结论是来自于我们熟悉的二八定律,也就是说我们80%的收入往往来自于20%的投入,或者20%的人创造并享受了80%的收入。比如一个公司有100个员工,其中20%的员工产生了80%的收入,而这20个人如果赚了80元的话,每个人就平均赚了4块钱,可是剩余的80个人一共只赚20块钱,平均每个人只赚得0.25元,那4块钱和0.25之间的效益差就是16倍,这也验证了我们管理学上的一个经验,那就是哪怕你多花两倍的时间、三倍四倍的时间,来找一个优秀的员工,也是值得的。因为优秀的员工最终能带来16倍的收益,所以16倍法则,其实就是告诉我们,我们做决策的时候要知道,有些选择的答案往往是最关键的能带来极大收益的选择,我们就是要用最小的成本来找到最大的选择策略16倍法则。

比如美国有一家地毯租赁公司,他们的业务就是把地毯租给公司,定期负责清洁和维护,我们都知道地毯是个易耗品,很容易弄脏和弄坏,每次更换起来特别麻烦,成本就很高,这个地毯租赁公司究竟是怎么赚钱呢?原来他们就是发现并应用了16倍法则,他们发现,公司里面这个地毯磨损的损耗是极不平衡的,比如像走廊和过道这些地方,自然就损坏很快,可是其他很多地方过了一年还像新的一样,因此他们就把自己的地毯重新设计成那些可以部分替换的,每次维修的时候只要把那些损坏的地方更换,其他的地方就不动了,而这部分要换的地毯,往往只占整个地毯10%左右,这样他们就极大地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公司的收益。这就是在做决策时,要根据16倍法则来区别不同决策的重要性。对影响大的决策花更多的精力,而不是在所有的决策上投入一样的时间,这个道理说起来很简单,可是很多公司的管理层在开会的时候,50万的项目和500万、5000万的项目,是不是用的都是一样的流程,一样的人员在开会讨论呢?

3、我们再看第三个,临界值法,所谓临界值法,就是我们在面临几个不同的选择的时候,如果不太容易知道怎么比较这些方案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逆向思维,先设立一个标准,想一想,如果我们想要实现的目标试100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各个选项的成本究竟是多少?我们可以把实现同一个目标的不同成本进行比较,从而让我们来作出更好的决定。举个例子,一位咨询顾问曾经给一个研制了艾滋病药物的公司做咨询,当时这个公司就面临一个选择,他们是自己销售这个药物呢?还是把它交给专业的大型医药销售公司进行销售?这个公司的很多人觉得,人家专业的医药销售公司,渠道多,专业能力强,我们营销的费用也高,所以我们的药分包给他们销售,应该会有更好的销售业绩,可是,这个销售公司的渠道究竟能比自己销售多卖多少呢?谁也说不好,怎么和这个销售公司谈合作呢?当时他们就很难做决定,而这个时候咨询顾问就用临界值法帮他们梳理思路,他就问这家医药公司,假如把我们的药交给这个大型的销售公司进行销售,那么这家大型医药销售公司要卖多少药才能和现在自己卖药获得的销售收入一样呢?结果经过计算,他们发现这个大公司必须卖出现在销量五倍以上,药物研发公司的收入才能和现在持平,公司领导立刻决定这药不交给大型销售公司了,为什么?原来艾滋病市场它规模是很特殊的、有限的,按照现在的销量计算,大型医药销售公司要卖出五倍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用户都没那么多,所以,用临界值法计算后,原本很难做出判断的选择,答案就清晰可见了,其实这种思维方式,在我们工作和生活中有很多应用的机会,比如你的公司应当自己做网络维护呢?还是交给外包公司呢?公司是每天点外卖呢?还是自己请一个厨师呢?我们都可以设计一个临界值,倒推来计算,判断我们的选择是否合适,当然了,我们计算的时候不要忘了考虑机会成本和忽略沉没成本。

上面就是我们制定决策的三个方法,最后,还得提醒大家,做决策的时候,也还要考虑一个因素,那就是道德因素,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你按照我们上面教的方法去计算各种选择的成本和收益,你可能会发现如果采取一些不道德的方法,反而能算出更多的收益,可是我要提醒大家,帐不能这么算,要知道,不道德的决策,虽然可能在一次情况下会给你带来更多的获利,可是你每做一次你就会损失一次信用,这样下去,你未来自己的选择就会越来越少,一旦人们发现某个人没有道德的时候,他所有成功的道路都会被关闭,所以我在这里引用了美国制药公司默克告诉员工的一段话:问问你自己,如果你的行为要刊登在纽约日报的头版头条上,你是什么感受,如果你不以此为骄傲,那你就别做。这就是我的忠告,决策的制定,一定要诚实有道德。

全文总结

好了,这就是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核心内容,回顾一下,要做出一个高质量的决策

一、首先要具备做决策两大基本知识

1、要知道做决策的依据不是理由而是结果;

2、我们对不同决策进行比较的时候,可以换算成价值来进行投入和收益的评估;

二、做决策时应该注意的两个事项

我们做决策要注意的两个陷阱

1、忘了考虑机会成本;

2、多计算了沉没成本。

我们做决策的时候,不能忽略机会成本,但也不能总惦记着沉没成本;

三、做出高质量的决策的三个思维方法论

1、寻找第三条路;2、16倍法;3、用临界值法思考。

当然别忘了不道德的决策,可以一时得利,但终将害人害己。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方法论  方法论词条  决策  决策词条  高质量  高质量词条  做出  做出词条  思维  思维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