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趋近一个较为完善的社会

现在大家都在谈论生财、创造财富,资中筠的这本书却讨论“散财之道”,她发出了一个极其不同一般的声音,提醒我们,除了发财致富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做。记得20年以前开始引进市场机制的时候,大家对于赚钱之说极不习惯。现在又是180度大转弯,又说要散财,再一次引起大家的惊奇。

  中国人受了30年的穷,现在开始有钱了。但是你问一问大家是不是感到满意?包括那些最有钱的人,回答未必是肯定的。可见钱并不是一切,光有钱是不够的,还要有一些别的,所以我们应该看一看资中筠写的这本书,它讨论使一个社会趋于完美的公益性事业。

  从事这类公益性事业的基金会是不赚钱的单位,所以称为非盈利机构。公益事业多半是由政府来做,但是光靠政府往往做不好,因此出现了非政府的非盈利机构。这在中国还是比较新鲜的。记得改革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不相信竟然有私人组织不想赚钱,只想做好事。最先进入中国的美国基金会说要为中国人做好事,我们根本不相信,反而怀疑人家是不是特务组织,专门来打听情报的。不要说我们不相信,最初连美国人自己也一度怀疑基金会帮助了共产主义,损害了美国的利益。现在我们自己的公益性基金会也开始有了,而且一天天多起来了,我们也理解为什么会有人愿意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这里用得着资中筠书里引用的科顿·马瑟牧师的一句话:“如果有人问,一个人为什么必须做好事?我的回答是,这个问题就不像是好人提的。”

  不过我对这个回答并不完全同意。一个人做好事完全出于同情心,没有自利的动机,不需要理由,这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做好事有某些自利动机,比如希望得到表扬,是不是就不好了呢?我觉得总比不做好事强。我们之所以要表扬好人好事就是因为要鼓励大家做好事。如果因为做好事求表扬就变了坏事,那就不应该表扬好人好事了。问题是以自利为目标,利他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从而扭曲了做好事的方式方法,那是有害的。

  社会需要做公益事业,这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公益性的事业为什么要由非政府组织来做而不是由政府来做呢?传统的观念是公共的事情应该由政府做,政府也确实在做这些事。但是事实证明这类事由非政府组织做比由政府做更为有效。其中原因要从政府最初的功能谈起。政府最初起源于对内维持秩序、对外抵御外侮的需要,这两项功能都需要武力作后盾,所以政府是和武力或暴力相联系的,它能做需要动武才能做成的事,其特点是带有强制性的,使人不得不屈从的,不容人选择。警察、军队、监狱、法院,是政府的本质标志。再有就是收税、防疫、卫生检查、环境管理等,虽然并不直接表现为武力,但是是强制性的,如果不服从最后是要动武的。而帮助弱势群体,文化事业,世界和平等等都和武力毫无关系,它不带有强制性,而是自由选择是否参与的。从本质来讲,它和政府所从事的事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事务。

  美国有一个很特殊的传统,就是对政府的极端不信任,百姓处处都提防着政府,生怕它用武力侵犯了百姓,美国宪法制定时就突出了这种精神。一个人或者一群人,手中有了一点不受限制的权力就容易搞特权,欺侮别人,这也不是美国人的特点,恐怕世界各国都如此。这种基于人性本恶的哲学后来发展出一套对权力的监督和制衡的制度。和这套制度相对应的,就是蓬勃发展的非政府组织。百姓拒绝政府去做并非一定要政府才能做的事,民间自发组织起来做他们认为需要做的事。他们办事的规则由他们自己制定,只要不有损于别人就行。他们和政府各行其是。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是社会上两个并行不悖、互为补充,又互相监督互相配合的系统。

  根据资中筠这本书的研究,美国最早的公益基金会,并且一直延续至今的恐怕是1829年英国化学家詹姆斯·史密斯在遗嘱中规定将遗产捐给美国,设立史密斯学会,宗旨是“在全人类中增进和传播知识”。但是基金会的迅速发展是20世纪以后,特别是最近的三五十年间,基金会的活动遍及全球,传统上由政府办的事,像外交、环保、教育,也越来越多地有非政府组织参与,成果也越来越显著。就拿美国基金会在中国的活动而言,每年花的钱达到几千万美元。这些钱虽然不到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万分之一,但是所起的作用却远远不止这个数。我不敢说他们的活动一点负面的后果也没有,但是我敢肯定地说,他们的活动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在市场经济中做任何事情都要花钱。所以公益性的基金会能否发展起来做成一些事,首先看有没有人出钱。拿美国的经验看,最初主要是富有的企业家死后从遗产中捐助。这和美国的税法规定有关,也说明美国政府(实际上是代表老百姓的议会)同意减少税收,允许一部分钱流入私人基金会。但是现在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多的钱由现在在世的人捐助,像比尔·盖茨捐献达242亿美元,居全球基金会之冠。此外普通百姓也纷纷参加到捐献活动之中,收入在中等程度以上的家庭大多数都参与捐赠活动。另一方面接受捐赠也是很普遍的。低收入家庭都有食物券,可以免费得到食物;孩子们上大学有困难可以得到奖学金;自己想做一件对社会有益的事而力量不足,可以申请基金会帮助实现你的理想。这种习惯使得社会更为融洽,人际关系更为亲密。这就是我们一开始所说的,社会富有未见得人人都高兴,还需要融洽和亲密。钱固然能使人高兴,但是还有许许多多不用钱也能使人高兴的方法,有许多烦恼也不是钱所能消除的。

□茅于轼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趋近一个较为完善的社会  趋近  趋近词条  较为  较为词条  完善  完善词条  社会  社会词条  一个  一个词条  
杂谈

 闲话语境

闲话语境工作、生活环境,对人的影响究竟有多大?我的感觉,几乎无孔不入。特别体现在说话、撰文上。如果语境,指的是语言表达特定的环境,本文所指的语境,恐怕要反其道而...(展开)

杂谈

 “小生”的命运

 去年清明节,我女儿一家3人去苏州扫墓,在回来的路上,他们的车子停靠路边,下车休息。我外孙女眼睛明亮,一下子看到路边浅沟里有一只黑黑的小动物在一个小塑...(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