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相对”、“辨证”滥了——由一本书想开去

  现在,看的书多了,发现也就不少。这几天看了一本人物小传,是记录二十世纪初几位著名作家的一本合集,书中介绍了他们的生平、著作和思想发展情况。其中,有鲁迅、郭沫若、巴金、茅盾和冰心等。待到看完整部书,我有一个很奇怪的发现,就是书中对每个人的评价都褒贬各半,还美其名曰:从相对论的角度,用辨证的眼光看待作者。然而,这个奇怪的发现总归没让我睡过几天好觉,加之以前经常看到一些滥用“相对”、“辨证”的书,脑子里更是翻江倒海,思绪万千啊。总是在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岂不是“相对”、“辨证”滥了?

  

  我向来反对比较做作的行为,那些书中常常模棱两可的使用一些“相对”、“辨证”手法更为我不齿。更痛心的就是作者还很狡猾、诡辩,打着“相对”、“辨证”的幌子发表极其主观的看法。就像评价鲁迅,只要上过学的人,几乎没有没有听说过“鲁迅先生”的,让他们仔细的回忆一下,有哪一本书在评价这位先生时有过贬斥?至少在我之前见过的书里,对于鲁迅先生的评价都是褒扬的,加上看了些他的作品和关于他的野史,就觉得他的确是个好人,应该给予肯定。然而,在这本书里,作者却把鲁迅的缺点极其鲜明的放大肯定了,说他不专、善变。看到这里,我差点跳了起来!当然,像这样的例子很多,前面提到的几位作家都被这本书的作者揭了老底,非常残忍。这也是我愤怒的原因。

  

  在此,请原谅我不能说出这本书的作者,这是秘密。我不是怕遭到作者的回击,而是想留下一点点作为读者的道德。我不接受他对于前面老作家们的评价,但是也不必给他极其残酷的致命一炮。因为现在这个社会,谁都有发表言论的权利,这本书的作者也不例外。

  

  任何一个人,著书立说后,都会给他的读者带来影响。至于这种影响是好是坏,是多是少,全在于读者自己的把握。作为读者,我们应该有自己的审视尺度和标准,不要让自己的思想被作者控制而失去自我,这才是关键。然而,自从“相对论”和“辩证法”登上历史舞台后,就被大多数作者利用,给他们的主观想法打头阵,实在荒唐。有的人的有的书,一眼就可以看出弊端,不管他的幌子多么华美和善变,思想的怪结却始终存在。试图用这样的东西影响读者,得到赞同,做法可笑呀!个人认为,“相对论”和“辩证法”有着必备的基础,那就是客观事实。如果在客观事实和众所周知的情况下,还要悖逆地走一条自以为是的“个性路线”,那就不为人所容了。

  

  其实,大多数人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都难于超越自我主观,这是一种不可否定的事实。就像那些以“客观事实”作为自己立说的史家们,也不能完全地实事求是记录历史。当然,我们可以理解,一个人要记录自己不曾经历的几百甚至上千年前的历史而做出一些主观判断和表述。但是,他们都努力地向着“实事求是”这个制高点靠近。观看前人史书,《史记》,《后汉书》,《资治通鉴》等概莫能外。有着向“实事求是”靠近意愿的作者,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尊敬。

  

  现在,著书立说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甚至成为作者出众的一种手段。如果只是一味追求自己“先吐为快”的著述风格和“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著作态度,随意将“相对论”和“辩证法”恶意利用,那么,结果必然是适得其反。我不反对利用它们,只是希望作者能在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将二者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如此,“相对”、“辨证”又怎么会“滥”了呢?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辨证  辨证词条  想开  想开词条  相对  相对词条  本书  本书词条  
杂谈

 走进秋天

笨妮小草岁月匆匆,光阴荏苒,不觉又到秋天。前几天还是高温难耐,今天随着台风的到来,一场秋雨,气温也降了下来,天气逐渐的转凉,让人感觉到了秋天的味道。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