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经云:缘聚则生,缘散则灭。随着因缘的聚散,人有生、老、病、死,界有成、住、坏、空。人生本苦,世界本空。故作事勿太苦,待人勿太枯。《菜根谭》云:“忧勤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适性怡情;澹泊是高风,太枯则无以济人利物。”人生苦乐俱全,苦亦乐,乐亦苦。先苦后乐,必有洪福。先乐后苦,苦不堪言。是故为人先须学会肯吃苦头,然后方能干一番事业。吃得苦中苦,才有人上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行,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之言,洵为不刊之论也。李白杜甫以诗行天下,但他们在长期的流离颠沛中备受饥寒、交迫、流浪等苦。沩山灵祐禅师未为大沩山主人前,曾在百丈座下为典座;雪峰义存禅师未为雪峰寺主人前,亦在洞山座下作饭头。近代的虚云、印光二位高僧,未发明心地前,亦参学四海,以苦为师。

  在汉典里,苦,是个形声字。从艸,古声。本义:苦菜。古人是从品尝一种野菜的苦味有感而定字义的。《说文》:“大苦,苓也。”《诗·唐风》:“采苦采苦,首阳之下。”《传》:“苦,苦菜也。”每逢春夏之际,这种苦苣菜满山遍野都是,村姑竞相采撷。开水汤过,便可拔出苦味,用作酸菜,清香可口。常吃苦苣酸菜既清心润肺,亦可抑制癌细胞的扩散,故此菜可入药也。在医学上,苦药有开口排毒的功效。小时候身体不佳,常服汤药。苦药灌入肠中,直苦得人摇头晃脑,个中滋味唯有自家知。每当服药时,“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名言警训就会回荡在耳际,刻骨铭心。《菜根谭》云:“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纔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此乃至哉诚言。

  其实,凡是草木之物皆可熬煎出苦味来。我家祖父的祖父,北方人有天未亮就煮茶吃的习惯。古时没有电灯,一般都是藉着落月的微光摸着生火烧茶的。祖父的祖母肚子里有食虫,郎中开了一剂打虫药。祖父的祖父清晨照样生着炉火后,就火盆边煮茶,支架上煎药,一炉火作两种用途。年高眼花,误把一包茶叶当药给倒入罐子里煎,煎好了让祖父的祖母喝。虽说苦得难以下咽,但还是屏着气猛喝了下去。熬了个把钟头的一碗浓茶下肚,比药效还猛烈,醉醉地睡了一晌午。傍晚时分便开始闹肚子,结果把盘亘在肚里多年的虫全给打下来了,从此告终了肚痛恶疾。苦茶入肚,排毒去火,自然可使身体痊愈。难怪山村野老最爱蛐蛐罐里煮茶吃,煮得越苦越过瘾。福建的苦丁茶,苦心人最爱吃。苦涩的咖啡,失恋者最爱品尝。因为内心苦恼,无处发泄,只好寻觅苦味以麻痹。

  佛说娑婆之苦,无量无边。总而言之,不出八苦。八苦者,所谓的“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等也。此八种苦,人各有之,上至王公贵族,下及庶民乞丐,平等平等。前面七种苦,乃由过去世善恶业力因缘所感今生之现报苦果。内省反思,自可知晓。毋须浪费笔墨,详细委说。“欲知过去因,今生受者是”。唯第八种阴炽盛苦者,乃指现在世之起心动念,及动作云为,亦是铸造未来得苦之缘因。“欲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因赅果海,果彻因源。三世牵连,相续不断。从劫至劫,莫得解脱!人生是苦本,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以故老子提倡“谦退”、“无为”之思想,以勉世人由“离欲”而臻“清净”境界。老子晚年骑着青牛西出函谷关访道,岂不是为了避绝尘世之喧嚣乎?以脱离人间苦海,而享受天上仙境之妙乐。佛说“四谛法”,亦是要世人因“知苦断集”而“慕灭修道”也。欲断集须先知苦,故先明人生八苦要义。

  生苦者,凡人都要受胎胞之苦。入一皮囊出一皮囊,犹乌龟脱壳、春蚕蜕变一般痛苦。一念无明入母胎,其色身全由父母精血和合而成,夹杂在生藏与熟藏之间,以饭食粪秽长养之,暗藏在母腹中二百八十日不见一丝阳光。直待出生时,不知还要受多少苦难。自古以来,母子两平安者少之又少。如今医学虽然甚为发达,但难产者亦不计其数,破腹产愈来愈多。佛陀虽然是示生人间,但当年摩耶夫人于蓝毗尼园诞佛陀时,佛陀从摩耶夫人右胁而出,其实亦属难产。以故佛陀诞生才七日,摩耶夫人便辞世上升忉利天宫。佛陀菩提树下成等正觉后,则上升忉利天为其亡母宣说《地藏本愿功德经》三月余,以酬十月怀胎之洪恩深德。“儿的生日,母的难日”。知此生苦,则每逢自己生日时应念母恩,常思孝顺。

  老苦者,人生谁不老!“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人一出生,便一日日地在变老。壁间挂钟的“嘀嗒嘀嗒”声,时时在催人老。时光不待人,白了少年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人生苦短,刹那而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像孔子那样惜时如命,废寝忘食者,都不知不觉就变老了。《楞严经》卷二,波斯匿王白佛说:“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又云:“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老苦,实乃人生之所难免也。为人童年时,活泼可爱,自有父母百般呵护,以故为人最难忘怀的唯童年趣事也。一旦年老,则行动迟缓,生活起居需人料理,老人末后唯图子女孝顺。若子女不孝顺,晚景则凄凉不堪。孟子高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佛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以故应对一切人常生孝顺心、慈悲心、尊重心也。

  病苦者,身为博地凡夫,难免病魔之缠扰。病苦,乃宿世业力所感现生之病苦,应常生忏悔心、惭愧心,须以病苦为修行之良药与警策。善用其心者,不但不以病苦为累为患,反以病苦为药,以病苦为修行之动力。若以病苦为药,方能通身放下,一心念佛耳。病中念佛,则倍感亲切,亦胜常日勇猛精进多多矣。数年前,本人因一念不慎,一脚踩空,跌伤于楼道,导致骨折,卧床月余,伤筋动骨一百日。那时静卧在床头,不能左右,只好一动不动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佛号声声入耳,字字归心,倍感佛力之不可思议。念佛之余,便息心于对《心经》百家注解的研习。静养三月余,便著成《心经导读》一书,十万余字。虽然卧病抱恙在床,却无病苦之累矣。修行者应以病苦为师,方成佛道。印光大师开示邓伯诚居士说:“若疾病缠绵者,当痛念身为苦本,极生厌离,力修净业,誓求往生。诸佛以苦为师,致成佛道。吾人当以病为药,速求出离。须知具缚凡夫,若无贫穷、疾病等苦,将日奔驰于声色名利之场,而莫之能已。谁肯于得意烜赫之时,回首作未来沉溺之想乎?”南岳慧思大师初入禅门时,虽精进勇猛,“遂动八触,发本初禅”。却“禅障”现前,妨碍修行,主要是身体上的痛苦,“四肢缓弱,不胜行步,身不随心”。此时,他以“反见心源”的忍辱观慧工夫,消除身苦,打破颠倒梦想,复其心性的清净。“我今病者,皆从业生;业由心起,本无外境。反见心源,业非可得,身如云影,相有体空。如是观已,颠倒想灭,心性清净,所苦消除。又发空定,心境廓然”。玄奘法师临终时,亦稍有病苦,心疑所译之经,或有错谬。有菩萨安慰言:“汝往劫罪报,悉于此小苦消之,勿怀疑也。”西域戒贤论师,德高一世,道震四竺。由宿业故,身婴恶病。其苦极酷,不能忍受,欲行自尽。适见文殊、普贤、观世音三菩萨降。谓曰:“汝往昔劫中,多作国王,恼害众生,当久堕恶道;由汝宏扬佛法,故以此人间小苦,消灭长劫地狱之苦,汝宜忍受。”这便是“转后报重报为现报轻报,或转现报轻报为后报重报”的具体实例。亦说明诸佛古德皆以病苦为师,亦以病苦致成佛道。以故为人病苦期间,须修忍辱,断不可起烦燥心,怨天尤人,或谓因果虚幻,佛法不灵,但当志心念佛念观音而消病苦旧业也。须知吾人自无始以来,所作恶业无量无边。《华严经》谓:“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知此道理,自应坦然面对病苦也。

  死苦者,人生自古谁无死!佛说:“生命在呼吸间。”以故为人莫浪用精神,虚度命光。人生本无常,生死一念间。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叹云:“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寒山子诗云:“四时无止息,年去又年来。万物有代谢,九天无朽榷。东明又西暗,花落复花开。唯有黄泉客,冥冥去不回。”自古以来世人无不贪生怕死,历代帝王寻求长生不死药。即便是桃源洞里修真,阆风苑里养性的道士,亦不能坦然面对死苦。昔日,吕洞宾入道云游,路过庐山归宗寺,于钟楼壁上题诗云:“一日清闲自在身,六神和合报平安。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他又过黄龙山,见紫云成盖,想必内有高人,便隐身潜入寺内,正值黄龙诲机禅师击鼓升堂。黄龙为诱其入佛,升座后便厉声喝曰:“座傍有窃法者!”吕洞宾无奈,只好挺身而出,问:“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且道此意如何?”黄龙斥曰:“这守尸鬼!”吕洞宾曰:“争奈囊有长生不死药!”黄龙曰:“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吕洞宾闻言,怒而执剑刺黄龙,岂料剑竟刺不进黄龙身。吕洞宾顿悔前非,便掷剑于地,跪求法要。黄龙诘曰:“半升铛内煮山川即不问,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吕洞宾闻言顿悟,遂作偈曰:“弃却瓢囊摵碎琴,如今不恋水中金。自从一见黄龙后,始觉从前错用心。”吕洞宾未悟前贪恋生死,求长生不死。悟后,则不依恋生死,坦然自在矣。为人知死苦之畏惧,自当修行了脱生死。寒暑代谢,老病相摧,天灾人祸,魔侣邪见,何一不是提醒世人速求解脱之警策也。

  爱别离苦者,六亲眷属,新朋好友之间的离别,会导致内心的极苦。在古代,男子上京赶考,一去就是一年半载,乃至三年五年的毫无音讯。堂前父母,家中妻子真要望穿秋眼,日日倚门盼其归也。朋友之间的告别亦是,一旦分手,或许终日都难得相见一面。以故在灞水桥边相送故人远去,都是折柳赠别,以作纪念呢!王勃安慰被贬谪即将远离京城,赴任蜀州的杜少府曰:“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朋友之间的话别,的确令人肝肠寸断,难舍难分。今日交通便利至极,音讯发达无比,但亦是有爱别离苦的。父母的怅然谢世,子女的思念悲恸。若是白发人送黑发人,其苦更惨烈。若是一对恩爱夫妻,一者先去后,另一者自然是郁郁寡欢,思念不已。这种爱别离苦者,唯亲临其境者方知个中滋味。

  怨憎会苦者,无仇不成父子,无怨不结夫妻。一个不和睦的家庭,时时处处便有怨憎会苦的生发。夫妻间的吵架,父子间的争论,总是打打杀杀的。彼此看着彼此不顺眼,实乃宿业所感。小时听说过一则故事,一位农夫每次下地归来,进门一看见他媳妇,就无缘无故地发无明火,不分顺逆,不问黑白,顺手捡起皮鞭棍棒什么的,先是一顿暴打。后,有一道人经过此家门,其妇便以此事相告。那道人说是她前世积下的怨业,今生须偿还。教她一转变法,让她把棍棒皮鞭之类的藏起来,不要放在他进门能顺手捡到的地方,不妨门前立一扫把。让他拿扫把打你,不要了多久就还清了,他就不会再打了。那妇人依道人所说而行,常把扫把立于门傍,那男人每次进门顺手捡起扫把就打。没多久,他真不再打了,彼此相逢还相笑。那道人的理由是,用扫把打一次等于打几十棒子,因为一把扫把是由几十根竹子绑扎而成的,这样成倍地偿还,很快就消失了彼此之间的宿世怨业。往往离异的女人,对男方怀着怨憎心理,那种苦可想而知,不如彻底忘却的好。

  求不得苦,主要指因求物而不能得之苦也。自己非常喜爱之物,若是求不得,心里又念念不忘地想得到,这种滋味亦甚苦哉。《涅槃经》曰:“何等名为求不得苦?求不得苦,复有二种:一者所悕望处,求不能得。二者多役功力,不得果报。如是则名求不得苦。”好高骛远者,常婴此苦。理想超越现实,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希望越大失败越大,自然而然。今人对物质欲望要求太高,房贷等各方面的压力往往会导致焦虑情绪的发作。立志要高远,但生活还须脚踏实际,不能有僭越之想。亦有人对工作付出了很多艰辛,但无法得到自己应有的报酬,由是心理不平衡,苦不堪言。如有的书画家,尽其毕生精力向艺坛拼搏,但生前无人问津,直到死后多年才被世人发现。恋爱中人,若是爱上了有家室者,或门不当户不对,无法走一起,那种求不得苦令人悲痛欲绝,生不如死。故须正视爱情,毋须钻牛角尖,切莫执著,自苦苦人。要知爱乃坚固我执在作怪,须以般若空法水涤荡心灵,走出困境。

  五阴炽盛苦者,乃由身心内外不安所产生的极剧之苦。五阴者,即色、受、想、行、识也。色,即所感业报之身;受、想、行、识,即逢缘触境所起幻妄之心。由此幻妄身心等法,于六尘境上起惑造业,如火炽然,不能止息,故名五阴炽盛苦也。又,阴者,盖覆义,音义与“荫”同。由此五法,盖覆真性,不能显现。如浓云蔽日,虽杲日光辉,了无所损;而由云蔽故,不蒙其照。凡夫未断惑业,被此五法障蔽,性天慧日不能显现,亦复如是。举凡我人六根所对一切境界,无不是苦也。以故六尘为六贼,须谨防六根之放逸也。都摄六根向内归一处,则六根自然不攀援六尘境界而终日向外驰骋奔波也。要知此五阴炽盛苦,乃一切诸苦之根本。修道之人,禅定力深,于六尘境界,了无执着,不起憎爱。从此加功用行,进证无生,则惑业净尽,自然斩断生死根本矣。然此工夫,大不容易。末世之中,得者实难。以故须勤念弥陀而明心净性,在方法上依大势至菩萨根大圆通法门而念,“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简单而言,口内念得清清楚楚,耳内听得明明白白,周而复始,不间断,不夹杂。久之,则五阴炽盛苦自消矣。

  我人所居之娑婆世界,无不是苦。梵语娑婆,此云“堪忍”。意谓娑婆世界众生堪能忍受此无量诸苦。然非此世界并无有乐,以所有乐事悉皆是苦。世人迷昧,反以苦为乐。譬喻嗜酒耽色,畋猎摴蒱等,何尝是乐?但世人迷惑自心,耽着不舍,乐以忘疲,诚堪怜愍。娑婆世界之真乐,亦难长久。一切无常,过于山水。如父母俱存,兄弟无故,此事何能常恒?乐境一过,悲心续起,可谓乐极生悲也。以故除八苦外,还有三苦说。三苦者:一、苦是苦苦,二、乐是坏苦,三、不苦不乐是行苦。苦苦者,谓此五阴身心,体性逼迫,故名为苦。又加以恒受“生、老、病、死”等苦,故名苦苦。人未出生前,就意谓着步步趋向死亡,生老病死苦,谁能逃脱?真是祸不单行。坏苦者,世间万事万物都不能长久。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道尚然,何况人事?乐境甫现,苦境即临。当乐境坏灭之时,其苦有不堪言者,故名乐为坏苦也。乐即是苦,福不双至。行苦者,虽不苦不乐之中庸境界,似乎最为适宜。而其性迁流,何能常住?故名之为行苦也。举此三苦,无苦不摄。由此可见,人生八苦实属三苦中之“苦苦”所摄。以故人生苦多乐少,不如意事十有八九。遇苦莫要灰心丧气,逢乐亦勿得意忘形。《菜根谭》云:“得意须早回头,拂心莫便放手。恩里由来生害,故快意时须早回头;败后或反成功,故拂心处莫便放手。”这两句话,堪为人生之龟鉴。

  勤修净业者,知此娑婆之三苦、八苦,无量诸苦,则厌离娑婆之心油然而生,欣求极乐之念勃然而起。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勤修“净业三幅”,以培其基址;再加以至诚恳切,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则自可出此娑婆,生彼极乐,为弥陀之真子,作海会之良朋矣。厌苦欣乐之心,的为专修净业之增上缘。但有人却错会其意,因厌苦而厌生,甚至有轻生之念的产生。这可是万万要不得的。诸佛古德皆以苦为师,亦以苦而修成佛道。要知苦乃入道之要津,知苦方可能断集,以至“慕灭修道”。佛世时,有一苦恼不能说法比丘,一次行乞于一女施主家。那女施主极为虔诚,就延其上座,特备斋饭供养。斋毕,那女施主行五体投地礼,请比丘开示。那时施主请开示时,须跪在地上,低头俯首,恭听开示,不许抬头顾盼比丘。那比丘见状,内心极为惭愧,开口长叹曰:“苦哉,苦哉!”那女施主低头听到一个“苦”字,便勾起了她的伤心往事,想到丈夫早逝,家庭的中道衰落,自己的含辛茹苦……,想着想着便悟入了苦谛三昧,一个头磕下去半响不起。那比丘乘人家没抬头之际,便偷偷地溜跑了。听不见比丘再言,待那女施主起身抬头时,不见了那比丘。那女施主由入苦而悟空,便证初果,法喜充满。为报法乳之恩,便寻至僧团报谢比丘。那比丘还以为是因自己不能说法,人家来僧团向佛陀检举自己过失,于是不敢见那女施主。那女施主与佛陀都明白,非见不可。比丘无奈只好于佛及大众前,面见那女施主。万万没想到的是,因那比丘的过分惭愧,彼此相见,直下顿证四果罗汉,那女施主亦进证三果。说此博诸人一笑,每当苦恼时勿发怒生嗔,怨天尤人,宜息心念佛矣。噫!

  若人但念阿弥陀,转化苦恼作清凉。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  苦词条  
幽默

 关于恋爱的十九个比喻

    1、 恋爱就象吃辣椒,不吃的时候它总是奇香无比,但真正吃的时候却辣的你痛不欲生,后悔莫及,发誓永不再吃,然而辣劲刚过,你又...(展开)

幽默

 二手天堂

    从前有个奸商,专卖假冒伪劣商品,坑害穷人,赚了很多黑心钱。当他年老的时候就开始担心,自己这一生恶贯满盈,死后恐怕是要下地狱...(展开)

幽默

 偷看漫画

每个人都有上课偷看课外书的经验,尤其是上课看漫画书。话说高中时代,最喜欢的莫过于上课看漫画,尤其是上一些会使人昏昏欲睡的课。记得有一次,同学依样在上课时看新出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