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抓住意象,比较阅读——柳永《雨霖铃》教学...

作者陈龙斌

作者丨陈龙斌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中语会全国优秀语文教师。1994年本科毕业于华东师大学语言文学专业,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育学博士生,北京市海淀区崛起学校校长,福建师范大学兼职副教授、福建教育学院语文研究员、泉州师范学院兼职教授。曾担任福建泉州七中校长,将学校打造成福建著名、全国闻名学校。编辑出版《阅读与写作》(海南出版社)丛书,编著《每一棵树都有它的春天》(福建教育出版社),译著《运动大脑——脑神经科学助你 》(机械工业出版社)。在核心刊物和CN刊物发表教育管理和语文教学专业论文数十篇。

《雨霖铃》(寒蝉凄切)是北宋婉约词人柳永的代表作,其“杨柳岸晓风残月”已成千古绝唱。

细细品来,整首词的诸多意象处处饱蘸着愁绪,时而淡淡浸出,时而浓墨泼洒,然而,个中滋味学生却很难感同身受。

我认为,品味词中具有共同文化和情感特征的意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品鉴这首词。

本人试图联系有关诗文,通过比较阅读引导学生解读和赏析,同时也为广大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某种参考。

作者陈龙斌

一、关于情感基调,可作为课堂导入

柳永的这首词是作者离开北宋都城汴京,与情人话别时所作。

这首词的情感基调,可以通过比较,给学生讲三个层次:

一是江淹《别赋》中起首第一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矣已”,已道出了离别的浓愁;

二是秋天的离别,又有所谓“离人心上秋”,即一个“愁”的形象外化;

三是在柳永敏感多情的心里,他的送别,可以说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写于秋天的离别歌诗,柳永始终以最平实的语言站在情感的最高层。

二、抓住意象,全词逐句赏析

(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这一句中三个意象:“寒蝉”、“长亭”、“骤雨”,每一个意象都与“分别”有关,或说与“分别”的心境有关。

1、寒蝉

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入狱时有一首《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西陆:指秋天;南冠:囚犯,这里指自己;客思:家乡之思。

给学生作的解读是:这秋蝉本就易引发人们悲戚的思念,更何况是“寒蝉”,一个“寒”字,更兼有鸣声凄切之意,作者用蝉鸣的凄切之声衬托了离别时心中的凄切。

2、长亭

古人多在长亭送别,在途中设亭子供人休息,每隔五里一亭子称短亭,隔十里一亭子称长亭。

李白《菩萨蛮》这首词写旅客哀思之情,有“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叔同更是在《送别》中写道:“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长亭是送别的意象,是远离的意象,也是思念的意象

“长亭更短亭”,视觉印象是“亭亭相连,一直到路的最远方”,而其中蕴含的心理活动是“前路茫茫心茫茫,分别后会有什么景况,还会有见面的机会吗”。

作者写长亭,既是眼前实景,点出送别之事,又是心事所指,意含离别之伤。

3、雨

“雨”在这里也是送别的意象,最为人熟知的就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前者写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后者写道:“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并且,这雨都是带了心情的,恰如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雨下在离别时候,助长了人们心中的哀怨。

柳永的情感则更深入,直接由“雨”表达心情,体现在这“雨歇”上:“骤雨”形容雨来得密急而猛烈,然而“初歇”则意味着“雨停了,必须起程了,必须分别了”——就踏着这秋天的失意和凄凉,从此天各一方,怎不叫人柔肠寸断呢?

(二)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请看这里的“饮酒”与“兰舟”。

1、饮酒         

大凡作别,不可无酒。白居易《琵琶行》写“浔阳江头夜送客”,其中也提到“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还有上文提到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劝君更尽一杯酒”,李叔同的“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全都有酒,也都与分别有关。

而酒又与心情有关,不是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吗?

同样是饮酒,这里柳永却有别样滋味:“都门帐饮无绪”。“无绪”,没有心思。

“举杯消愁”应是愁思满怀了,却言“无绪”,这强烈的对比,其实正是反衬作者百感交集,痛苦无言以对的心情。

2、兰舟

舟船是古代作品中时常出现的远行的重要交通工具。“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都是乘舟而辞行。

于是,舟船,就承载了许多的离愁,也承载了许多难舍难分缱绻缠绵的情意。

柳永心中更是痛苦万分,这体现在“留恋”与“催发”的两相对比上:小舟啊小舟,本载不动许多愁,可是难分难舍之时,却偏又催人乘舟离去,也难怪乎要“无语凝噎”了!

(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两句直接写他们分别的细节,可以联系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所写:“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

柳永的“相看”与“相顾”又有不同,是“执手”的看。“执手”,就是意味着要“分手”,也意味着不忍分手。 

“竟无语凝噎”,竟,“竟然”,或说是“以至”——以至喉咙哽住,说不出话来了 。这句诗是一个静的画面,作者离泪零落,相顾无言,其实心中有千言万语,如大河奔流无法静止,这是口中无声心中有声。

这静与动的搭配,这无声与有声的结合,使词中人物鲜活的生命和真挚的情感如同发生在我们眼前,怎能不传神,怎能不扣动我们的心弦,引起我们的共鸣呢?

到这里,词的上阕部分更多的是叙事和写实,通过相关具有共同文化和情感内涵的意象,情景交融,景中见情,这是这首词给我们的第一个境界。

接下来,这首词展示给我们第二个境界,即时空精神,同时也有与之相对应的文化意象

对这个“时空精神”的理解是:

①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的情感却希望超越生命追求永恒(时)。

②人是渺小微茫的,而人生存的天地却是旷远博大的(空)。

这样的两个矛盾,体现的一个情感还是“伤愁”。

前面讲“竟无语凝噎”,那么,心中想的是什么呢?接下去品味第四句。

(四)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念去去”,想到往前走了又走。这一方面是与“留恋”、“执手”、“长亭”这样依依不舍的送别相照应,一方面是展望行程和未来,将会分别得很远很远。

远到什么程度呢?

诗人说“千里烟波”,就是烟波浩淼,一片迷蒙。而“暮霭沈沈楚天阔”,是说傍晚的云气厚重深沉,楚地的天空多么辽阔,离去的人儿消失其中。

这样一个苍茫天空下目送情人渐去渐远直至不见的画面,就是个具有丰富情感和文化内涵的意象,是渺小的人在广袤的空间里无助的感叹,也是词人心中愁苦的反映。

我们可以比较欧阳修《踏莎行》中所写:“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还可以举《古诗十九首》第一首起始四句,帮助学生理解空间概念上所反映的词人的心境。

诗是这么写的:“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行行重行行”:走了又走,犹如说“念去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也是一个空间概念,它相对于柳永的诗句比较直白,但它与“念去去”这一句的情感是一致的,也正好是对柳永这一句蕴涵的情感的解释:两相分离,天各一方。

(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这正对应了上文提到的“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和“离人心上秋”这两个送别的情愫。

“清秋”送别,更增加了别离的愁苦。在这里,“清秋”这个意象是一个时间概念。

(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句话可以有两个意味:

①在何处我的酒会醒呢?②今宵酒醒,你我又会身在何处呢?

“杨柳岸晓风残月”作为意象,具有空间的典型性,从这个角度,我们也可以说明为什么这句会成为这首词的标志,也成为脍炙人口的不朽名句。

我们来品味这几个意象

1、杨柳岸

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俗,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中写道:“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此夜笛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即《折杨柳》,是古代伤离别的曲子。柳永以“杨柳岸”的典型空间概念,带给我们丰富的联想和情感内涵。

2、晓风残月

极言酒醒之后,已是清晨,晓风凉浸入骨。回首昨夜宴别,作者已是孤身一人,似梦非梦,只有天边的一勾残月相陪。月圆人不圆,以此反衬,勾人相思,范仲淹有诗句“明月高楼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而月缺人亦缺,以此正衬,残月孤人,可堪比较!这样的相思不仅仅是愁,更浸透了一种难言的痛。

全句不着一“人”字,却使一个在杨柳依依的岸边独自徘徊、黯然消魂的人的形象更加鲜明;全句不着一“别”字,却以折柳的离别旧俗,以残月勾勒的别后心伤创造了这经典的一幕。

全句三个意向不是简单的罗列,若不是情感、形象在其中的贯穿涌动,绝没有这样悲凉至极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七)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这句又是一个时间的概念。

这里说的“经年”即一年,但其慨叹的实际是来年,是以后的每一年。“应是”的解释是“可以想象是”,这句话是说,以后的每一年,可以想象的是,即便逢着美好的时辰,有着美好的景物也是形同虚设。

那么,原因是什么呢?请看最后一句吧。

(八)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全词到这里,发出了最深的感慨“怎一个愁字了得”!这句话的解释是:纵然有千种深情蜜意,又能和谁去说啊!细细品来,它有两层意味:

 ① 人不相见。即陆游所说的“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② 无法言传。即李商隐所说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从“念去去”句开始,作品展现的时空精神,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学和文人的一个普遍的文化精神,这包含在时空精神之中的,是一种对人事、感情和宇宙的感动,作者希望的是:时间上,“但愿人长久”;空间上,“千里共婵娟”。

然而现实中无法做到,而是产生“人的生命的有限与情爱的永恒之间的矛盾”,“人的个体的渺小与天地的旷远博大的矛盾”,这两种矛盾使人慨叹、伤愁。

我们可以用李清照的一句词概括这种伤愁:“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同样,我们也可以在中国的古诗中找出类似的慨叹,如:①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②人事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③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④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三、总结收束全文

总结可以考虑概括以下几个内容:

一是词中丰富的意象,二是比较阅读的方法,三是通过解读作品意象中富含的内容,概括这首词的主题和情感。

本人的教学设计,即围绕这样的比较赏析。在实际教学中,教学角度新颖,容量丰富,能够在拓展中运用共同的文化和情感特征进行比较,相互映衬,既创设了教学情景,帮助学生产生共鸣,也让学生尝试了一种新的赏析方法,使这篇课文的教学成为学生深刻的记忆和独特的情感体验。

(本文发表于2013.2《语文建设》)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柳永  柳永词条  意象  意象词条  抓住  抓住词条  比较  比较词条  教学  教学词条  
教师

 《骆驼祥子》全书导读规划

第一阶段:目标:读故事,理情节,析人物。方法:略读为主,精读略读结合,圈点勾画。阅读章节思考问题第一章 初到北平,祥子攒钱买车第二章 连人带车被抓,牵上骆驼逃跑...(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