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大产品小细节:推特(twitter)通知列表内设置选项设计

推特的这些选项,共同指向了一个目标:通过让推特的需求可定制,让用户在使用推特的过程中,不断接近用户对信息的高级自定义需求,这也是大部分个性化系统的追求。

今天下午,打开了一下twitter,不小心看到了设置选项的一个提示(可见我是真正的初级用户),觉得有点意思,可以写点东西。

极少使用twitter,也看不太懂英文,所以我无法认识这些设置产生的根本原因,也无法就改进做进一步分析。基于这种第一层深度(第一印象产生的认知)做的分析,所以称为浅析。

通知设置位置:

设置选项

一、隐藏来自以下用户的通知

这个功能分为两个层次:

1.完全隐藏(符合任一选项即满足条件)

2.部分隐藏(动态列表内的选项

通知系统是一个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分为外部通知系统与内部通知系统,本文针对的是内部通知系统的一部分;

这些选项存在的核心目标之一是:提供选项,由用户决定噪音的属性,由用户来决定提醒自己的因素。

选项一:你未关注的用户:是否接收不是自己关注的人产生的通知;

选项二:未关注你的用户:是否接收不是你的粉丝的人产生的通知;

这两个选项,从广度上对通知接收的范围进行了筛选(广度筛选):

要分析这两个选项存在的意义,就需要分析这两个选项是哪些属性的用户才会用到,也就是满足了哪些用户的需求;很明显,这两个选项,不是为初级用户也不是为浅度使用者准备的。

这两个选项有四种组合方式:全选、全不选、只选择第一个、只选择第二个;

全选:只接收符合“相互关注”这个条件的用户的通知;

全不选:不做任何筛选,不对关注条件做限制;

只选择第一个:只接收符合“我已关注”这个条件的用户的通知;

只选择第二个:只接收符合“已关注我”这个条件的用户的通知;

选项三:新账号用户:不接收符合某个(通用)规则(新)的用户的通知;

选项四:使用默认头像的用户:不接收未修改头像的用户的通知;

选项五:没有验证邮件地址的用户:不接收未验证邮件地址的用户的通知;

选项六:没有验证手机号码的用户:不接收未验证手机号码的用户的通知;

这四个选项针对的目标是一致的:识别引发骚扰信息或低质量的用户的通用特征,辅助选项一与选项二,在广度筛选的基础上再加入精细化的筛选方式;

这四个选项并不矛盾,也不存在完全的相互包含的关系,比如新用户的特征之一可能是未更换头像,但未更换头像者不一定是新用户

这几个特征型选项基于对低价值或违规用户的特征分析,这些特征也可以称为“标志性”特征,除强力引导外,(自发且非被动)产生某种行为或具备某些特征是用户从一种属性走向另外一种属性的标志;

以更换头像为例,这个特征就可以当做用户开始真正使用产品的开始的标志之一(不具备唯一性),因为不更换头像,可以判断此用户在产品内没有产生个人形象(品牌)建立的需求;

有趣的是,使用通知设置来调整屏蔽选项,也是用户转变的标志性特征之一,说明推特用户开始对控制通知列表产生了需求;

分析这些行为背后产生的原因,可以帮助理解用户行为与产品使用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帮助策略设计者理清有价值的特征,以便帮助用户跨越这些关键“门槛”。

选项七(列表内选项):减少看到的频率:选择后;

选项八:从通知与时间线中隐藏特定字词:

选项九:屏蔽指定的账号:

这三个选项,均属于个性化选项,在目前的接收信息及通知的用户池及信息池内,再做进一步的筛选,包括减少不喜欢的内容、屏蔽不喜欢的人、控制特定人或内容出现的频率等。

选项十:这些过滤设置不会影响来自你关注用户的通知;这个说明也是一个选项,在屏蔽池内增加了一种豁免方式;

这个选项说明了一个问题:用户的潜在需求是复杂且多变的,单一的规则无法完整满足,需要在优化规则池的同时加入用户参与,且用户参与应该逐渐成为主导。

二:甄选

依据质量进行筛选,首先需要对质量给出定义并建立筛选模型;

这个功能从用户角度来看用户需求的深度延伸,说明了即使是关注了一个人,也不一定是想看到这个人全部的动态;

从产品角度来看是质量导向的内容策略之一,让高质量的内容收获更多互动并引发更多互动;

关于降噪设计及质量设计,我目前所使用过的产品中,知乎做的是最好的;比如回答内的答案排序(按质量排序)方式,比起传统的单一规则(时间/回复数/点赞数/收藏数/感谢数)排序要更进一步:

不过,再优秀的规则,其适用性也有极限;面对新的问题和需求,能够不断更新系统规则,才是我佩服知乎的地方。

后记:

推特的这些选项,共同指向了一个目标:通过让推特的需求可定制,让用户在使用推特的过程中,不断接近用户对信息的高级自定义需求;这也是大部分个性化系统的追求。

选项即是条件,每个条件组成了一个自己的域,就称其为条件域吧;

比如条件A,满足其的元素组成了域A,条件B,满足其的元素组成了域B,

条件A与条件B之间的通过逻辑组合:与、或、非,产生了域A与域B之间的逻辑集合:交、并、补;

以微信的朋友圈为例:

条件A为我的微信好友;

条件B为发布动态者的好友;

同时符合条件A及条件B,也就是满足了既是我的微信好友也是发动态者的微信好友,这样就组成了一个新的交集域:朋友圈。。

QQ空间则可以看做是并集域:

假设有一个新的条件C,需要满足条件A或条件C,且不能满足条件B的域;

对条件与集合的逻辑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会是一门很实用的数学学问,我刚刚发现,还无法使用;

在发现这个逻辑的应用后,我顺便将对知识的基础运用程度分了五个层次,称之为知者五境:

第一境:知:了解但无法解释

第二境:道:了解且能够说明

第三境:解:能够知其所以然

第四境:转:能够使用其原理

第五境:化:能够进行再创造

我对这个逻辑在产品中的运用还处在第三境,我能够了解其背后的逻辑却无法创造性的使用。

比较粗浅的分层,仅供参考。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选项  选项词条  细节  细节词条  twitter  twitter词条  设置  设置词条  通知  通知词条  
设计

 4个方面总结:商城拼团是什么?

本文内容是作者近期关于拼团商品(小程序)设计工作的总结,仅仅是属于我本人的一点设计经验分享,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解决设计问题。本文分享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是“...(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