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霁清轩:颐和园里一处鲜为人知的庭院

霁清轩位于颐和园谐趣园北面,也是颐和园中一独立的小庭院,始建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七年(1891年)与谐趣园同期重建,由于此院临街,民国时期、解放后曾作为内部休养所、宾馆使用,於2018年整修后对社会开放。

清朝帝王中对霁清轩独有仲情的是乾隆、嘉庆两帝,每到下雨时,身居颐和园的乾隆便来到霁清轩,或在亭中或在峡旁,看泉水潺潺,听雨声如琴叮咚作响,嘉庆十年,改建谐趣园时也在霁清轩增建了军机处,使嘉庆在此居住期间可以处理政务,民国时期,沈从文与冯至一家曾在此居住,1948年,德裔美籍汉学家,时任北大西语系主任付汉思与民国合肥四姐妹中的小妹张充和(沈从文的小姨子)热恋中,受北大之邀张充和来北京讲授书法和昆曲,这对恋人曾在颐和园霁清轩居住了一段时间。

去霁清轩游览必须从谐趣园进,谐趣园是座名园,中心是诺大的水池,荷莲共映,四周建有各具特色的亭堂楼榭,且以木廊、石桥环绕间或有垂柳伫立水边。

霁清轩在颐和园东北角,建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原为惠山园的一部分,嘉庆时期独成一院。院内主体建筑霁清轩在石峡最高处,轩东有一亭,轩西是石琴峡。东面随山势下有游廊,其间有亭。嘉庆年间在院落东麓添建军机处,1860年霁清轩被英法联军烧毁,1891年重建时添建酪膳房。

霁清轩以山为敬,建筑拥山而建,一山一水,虚实相映,即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霁清轩并不大,但轩殿亭廊等古建样样有特色,欣赏起来颇具美感,霁清轩的外部修饰是绿色打底,下面绘有山石,上部用藤萝花修饰,显得很素雅,很有品位,霁清轩建筑面阔三间,四周出廊,高3.58米,面积114平米,灰瓦卷棚式屋顶,金砖地,檐、柱上彩画绿底藤萝花,青石圆鼓柱础,是建筑等级较高的建筑。

从山上连延到山下的围廊,设计的非常独特,陡缓有致,曲线优美,廊窗形态各异,下山的过程就是欣赏峰回路转的景色,立在山顶的亭子是院子的至高点,院内院外风景一览无余。

当初造园者因山制宜,,将颐和园后溪河水一分为二,,一水向南,经玉琴峡流向谐趣园,一水向东,经清琴峡过霁清轩流向圆明园,水从清琴峡三间殿房下缓缓流出,借着石峡流水潺潺,其清音如琴,峡虽人做,却宛自天成。

霁清轩,最为欣赏的是游廊,那漂亮的红边廊窗、中层的白色印影、在阳光下十分耀眼夺目,霁清轩的南面空间狭小,北面空旷,园林布局以惯用的“先抑后扬”的方法,利用居高临下的山势,先布置了山亭、溪谷、围廊、松柏,然后从东、西、北三面拥山而建房屋,在霁清轩主殿北面,观景亭与清琴峡之间还有一条山路,很是清幽,但路旁有一棵古松过分倾斜,所以提示不要通过。

“霁”的含义就是雨刚停时,霁清轩这个小院十分清雅,山林、溪流皆成景观,建筑各具特色,难怪帝王喜欢、名人想往,来年骤雨初歇时,在轩殿后山、观景亭里、清琴峡旁、东西环廊处,静心听雨。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颐和园  颐和园词条  鲜为人知  鲜为人知词条  庭院  庭院词条  
旅游

 骑车旅行的几点注意

 关于如何携带物品:  携带的物品体积不宜过大,不能太重,一般不超过本人体重。货物不要挂在前面车把上,要放在后面的车架上,但不能偏向一边,要保持车身平衡。否则骑...(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