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这些女性怀孕更易孕吐 中医偏方能治疗孕吐

孕吐是早孕反应的一种,大部分孕妇都会经历孕吐。开始妊娠后,大约从怀孕第5周开始(也有更早些开始的)会发生孕吐。特别在早晚会出现恶心,没有任何原因就发生呕吐。有少数孕妇早孕反应严重,恶心呕吐频繁,不能进食,呕吐物除食物外,甚至可能还有血性物或胆汁,影响身体健康,甚至威胁孕妇生命,这被称之为妊娠剧吐。这样的话就必须去医院进行治疗了。所以说,每个女人孕吐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

7种女性更易出现孕吐

并不是所有的准妈妈都会有孕吐症状的,以下七种女性怀孕后容易出现孕吐

  1、怀的是双胞胎或者多胞胎

怀多胞胎会比单胞胎的孕妇体内HCG的含量(即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高很多,而且也会有比较高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因此,这类孕妇发生孕吐的可能性更高,而且症状会更严重。当然,并不是怀多胞胎就一定会产生恶心孕吐症状,部分多胞胎孕妇整个孕期可能就只会出现轻微的恶心,或者根本完全没有任何要孕吐的感觉。

2、之前怀孕有过孕吐恶心经历的孕妇

有些孕妇已经有过妊娠经历,且上一次妊娠过程中发生过恶心孕吐,那么接下来再怀孕,就很可能再发生恶心孕吐的症状。

3、口服避孕药有出现过恶心、呕吐症状的女性

如果此前通过口服避孕药避孕的过程中有出现过呕吐、恶心的现象的,那么这类女性怀孕后身体会容易由于雌激素水平提高而产生不适应的感觉,从而产生恶心孕吐

4、会晕车或者曾经有晕车史的女性容易孕吐

会晕车的人乘车前总是会有较大的心理压力,担心会恶心、呕吐,这类女性怀孕后同样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从而更容易发生恶心孕吐

5、体内存在孕吐基因的女性

医学研究表明,孕妇的姐妹或者母亲有过严重孕吐经历的,这类型的孕妇一般体内会携带孕吐基因,那么怀孕后,就会更容易发生孕吐

6、患偏头疼的女性怀孕容易孕吐

女性患偏头疼的时候,经常会伴随出现恶心、干呕、头晕的症状,而且怀孕后偏头疼的症状会加深,那么并发症就会更明显,从而引发孕吐

  7、怀女孩更容易孕吐

通过对已分娩的女性做问卷调查得出结果,生女孩的孕妇比生男孩的孕妇更容易孕吐,且发生孕吐的概率高了一倍。

中医偏方可治疗孕吐

上面我们说了七种容易孕吐的女性,下面我们就来说说中医是如何应对孕吐的,这里推荐几个中医偏方:

1、孕吐调冲汤

材料:党参30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京半夏15克,陈皮8克,香附12克,白蔻12克,生姜6克,大枣12克,黄芩10克,白芍15克,牡蛎30克,甘草6克。

功能:健脾和胃,适用于妊娠期剧吐之脾胃虚弱证,症见恶心呕吐,胃腹胀闷,不思饮食,食入即吐,头晕体倦,嗜睡者。

用法:水煎,每日一剂,分两次口服。

2、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材料:党参20克,茯苓20克,生姜6克,炙甘草6克,白术30克,法半夏12克,大枣10个,广木香5克,砂仁5克,柿蒂15克,陈皮5克,灶心土30克。

功能:健脾和胃,适用于脾胃虚弱之妊娠呕吐,症见孕妇呈现面色萎黄,肢体疲乏,口淡,呕吐,舌淡,苔白,脉细滑者。

用法:水煎服,每天一剂,分两次服用。

  3、山萸乌梅汤

材料:山萸肉10克,乌梅肉10克,怀山10克,麦门冬10克,天门冬10克,炒杜仲10克,炒阿胶10克,菟丝子6克,炒砂仁6克。

功能:酸收,滋阴,养血,补肾,安胎气,适用于妊娠孕吐,症见妊娠后恶心,呕吐清水或酸苦水,不思饮食,腰腹酸痛,头晕,四肢乏力等。

用法:水煎服,每天一剂,分两次口服。

  4、平肝和中汤

材料:代赭石10-20克,绿梅花5克,紫苏梗10克,吴茱萸1克,姜半夏6克,姜竹菇6克,陈皮6克,黄连3克。

功能:平胃降逆,平肝和中,适用于妊娠剧吐,症见食入即吐,喝水也吐,甚至呕吐黄苦水,肢软无力,精神不振,胸胁满闷,尿少色黄,口干便干者。

用法:水浓煎,每天一剂,少量顿服,10天为一个疗程。

孕吐对宝宝有影响吗

轻度到中度的恶心以及偶尔呕吐,一般不会影响宝宝的健康。

在4个孕妇中,大约就会有3个孕期会出现孕吐的症状。轻度到中度的恶心以及偶尔呕吐,一般不会影响宝宝的健康。只要没有出现脱水或进食过少的情况,即使你在孕早期(怀孕前3个月)体重没有增加,也没什么问题。(参考网站:家庭医生在线)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孕吐  孕吐词条  偏方  偏方词条  怀孕  怀孕词条  中医  中医词条  这些  这些词条  
综合

 装修如何自行验收

 水管:1、放管以最近距离,最少接口为标准,管身要平直整齐,尽量少弯曲和交叠;2、室内全部用铜管,热水用包胶铜管,下水用PVC管,接口要用防水胶布;3、安装面盆...(展开)

综合

 养生保健有哪些误区

中医讲五谷为养,蔬果为助,也就是说人体主要是靠五谷来维持,蔬菜水果是辅助五谷杂粮的。中医养生分内养和外养,内养养的是精、气、神,外养就是皮肉、筋骨。中医特别注重...(展开)